畅谈《顶花坛》节目之发展

2014-04-29 21:04沈义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教学要求

摘 要:姊妹艺术的相互借鉴是“顶花坛”发展的源动力,训练中的“手指转”、“后滚翻”、“背花件”、“砸脖”等动作都是从其他节目的动作中借鉴而来,所以;只有借鉴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传承。

关键词:顶花坛;弄瓶;发展变化;教学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作者简介:沈义,杂技演员,齐齐哈尔马戏团演出队队长。

[中图分类号]:J8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

一、《頂花坛》节目的历史渊源

“顶花坛”也叫“耍坛”,汉代叫“弄瓶”,起源于我国北方。其使用的道具是典型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具。发展到清代,才出现了手耍头顶花坛的高难技巧,从而发展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节目。

李振声的《百戏竹枝词》中有“坛技”一首,“以瓦坛掷空中,首以承之,端然不堕,或承以肩臂,亦然。京师见之”。可以看出,当时顶花坛在街头卖艺中十分常见,道具盆钵兼备,式样繁多。

当时的道具使用的是陶制绍兴酒坛,虽然技巧不多,但头顶酒坛跑圆场、下跪、站起、唱小曲还能保持平稳。到了清代中晚期逐渐改用了“四喜坛子”、“大花瓷缸”、“喇叭口的大花瓶”等。当时的技巧有抱月、过桥、翩马等,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像罗文涛、韩敬文等一代顶坛名家。

二、《顶花坛》节目的发展变化

到了民国前期北京达子馆的“长青万年花坛”、奶子府的“万寿花坛”都很有名,有时还应召入宫表演。当时天津“顶花坛”的人最多,后来才渐渐传向南方。

当时名噪一时的“坛子王”,在表演中加入跟头、倒立等动作,整个表演花样百出,让观众目不暇接。发展到掷、抛、努、轮、切、踢、弄、旋无所不有,在形体上浑身解数使出,速度如风似电,已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致。

解放后;各地的杂技团体都开发了此项节目,大多传承了此节目的技巧主体,又有新的创新和发展。演员在原有的手扔、头顶、臂转、转四方、云盘转、接缸口等技巧上,又创新了“单人双坛”、“单人耍三坛”、“双人对顶传花坛”、“双人对大缸砸脖”、“脚抛花坛前空翻接”、“倒立脚接坛”等系列高难技巧。近年来由传统的单人表演基础上,走向了一个更加崭新的境界,发展为两人、三人、多人集体表演,把这个传统民族节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顶花坛》节目的教学要求

1、“顶花坛”是一项很吃功的节目。最有灵气、最能吃苦的学员;其训练周期也要超过2-3年。我们可以通过短期的娱乐性体会,先培养学员的练习兴趣,这就是此项节目开展的重要敲门砖。

2、在学员的外形选用上,要有一定的要求。学员的头顶要圆,也就是尖头的学员不适合此节目的训练。对学员的跟头、顶功和臂力要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基功好的学员才能在技巧训练中有发挥和创新的空间。

3、选材的年龄一般在12岁到14岁之间。因为此时学员的头部乃至全身骨骼虽已经基本定型,但还有后天改造的空间,此年龄段的学员练出的功夫业内行话叫“扎实”,经过一段时期的刻苦训练,出炉后年龄在16、7岁上下,正好是杂技舞台演出的黄金年龄。

4、姊妹艺术的相互借鉴是“顶花坛”发展的源动力,训练中的“手指转”、“后滚翻”、“背花件”、“砸脖”等动作都是从其他节目的动作中借鉴而来,所以;只有借鉴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传承。

5、在训练中要增强对学员心理素质培养,随着训练进程的增加,要及时调整学员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就是如何战胜循规蹈矩,日复一日的寂寞感,如何坚持心理关,以便赢得小飞跃到大飞跃的提升。

6、“手眼身法步”的要求要结合日常的技巧训练,因为“顶花坛”做为我国代表特点的传统节目,其表现手法自然偏重于民族元素。有的和戏曲乃至武术的表现模式相同,所以要技、艺一体化训练,避免两层皮的教学方法。

四、《顶花坛》节目的综艺前景

当今的杂技表演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时代,从太阳马戏现象到主题晚会、杂技剧的诞生,都预示着一个杂技更新的伟大时代的到来。像:“顶花坛”、“舞中幡”、“水流星”、“举刀拉弓”等等一大批具有典型中国民族特征的传统节目,都面临着多元创作的契机。

多年前;天津杂技团的“顶花坛”就是改革成功的典范,他们将名称定格为《陶艺》,由4名演员完成群体展示,其中四人对传,花样翻新,将跟头、顶功、武术、戏曲等多种元素揉入其中。道具设计以中国传统的陶制工艺为主宰,以青花瓷的形式布满舞台。音乐以传统的天津快书为主旋律,技巧和综艺的嫁接天衣无缝,依托多种地域文化的烘托,成功的展示了原汁原味的“天津卫”的特有风情。

近期齐齐哈尔马戏团精心打造的主题晚会《鹤舞云天》中;就将“顶花坛”节目用“昂昂溪人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昂昂溪文化”我国北方渔猎文化的代表之一。他们在舞台上为了加重主题风格,特将杂技“飞叉”妆饰成鱼叉,现场的多人“火棒”、“篝火”、“原始舞蹈”、“萨满”、“蹬缸”及“原生态音乐”等等诸多元素都是为舞台中心的《顶花坛》服务的。这样的综艺搭配非常成功。

所以从《顶花坛》来看,是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节目的成功典范。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要我们当代的杂技人,继承发展、求实创新,才能更好的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史.杂技卷》

[2]《杂技艺术纵横谈》,中国文联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教学要求
中职成考语文教学研究
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思想品德兴趣教学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培养策略
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牛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浅谈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施
新高考对“曲线运动”的考查特点及命题趋向研究
高职思政课教学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