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沙
摘 要:文章将从历时角度追溯“把握”和“掌握”这组同义词“同”的根源,二者都经历了短语等非词单位凝固成词的漫长历史过程,以期以小见大,为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同义词;“把握”;“掌握”;辨析;历时
[中图分类号]:H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词汇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同义词的大量存在,它们于有形、无形之中增强了汉语的精确性和表现力。但是对于大部分意义微殊的同义词,我们更多的是凭借语感和“约定俗成”原则进行使用,可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赵克勤先生认为同义词的历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同义词进行历时地考查,能帮助我们深刻了解它们变化、发展和形成的规律,从而正确确定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义关系。”
二、“把握”和“掌握”同义关系的历时演变
《现代汉语词典》对“把握”和“掌握”的释义分别为:
【把握】①握;拿:司机~着方向盘。②抓住(抽象的东西):~事物的本质。③成功的可靠性:有~。
【掌握】①了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或运用:~技术|~原则|~规律|~自己的命运②主持;控制:~会议|~政权。
以上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把握”和“掌握”这对复音词的释义。然而,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短语等非词单位凝固成词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现代汉语复音词大多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临时组合阶段。这类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起初只是同义复用的并列词组,构成这些词的语素都是具有完整意义的词,常常单独使用,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并列词组或是复音词,如“恭敬”“婚姻”“亲戚”等。“把握”和“掌握”也不例外,同样经历了这一过程。在追溯它们词义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更加清楚的线索。
“掌”“把”“握”三个字都作“执持,控制”义讲的情况出现的很早,先秦时就已经广泛使用。如:
(1)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今文尚书·周官》)
(2)晏子辞,不得命,受相退,把政,改月而君病悛。(《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3)衣躬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勉之而已矣。(《国语·晋语》)
至于“掌”与“握”,“把”与“握”两两结合并表示目前的常用意义,则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处于现代汉语共时状态下的一组组同义词,往往是通过近义和类义等词义类聚而有所展现”,所以“把握”和“掌握”应该是基于“执持,控制”这个共同意义或者同类意义最终凝固在一起的,并使这个意义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二者的基本义。然而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除了“执持、控制”义,“把握”和“掌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解释。根据北京大学语料库检索结果,“把握”和“掌握”最早出现在下面的句子中:
(4)郊禘不过茧栗,烝尝不过把握。(《国语·楚语下》)
(5)推於御也,齐辑乎轡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列子·汤问》)
例(4)的大意为“祭天用的牛,牛角如茧似栗一样大;秋冬两祭用的牛,牛角长度不出一把。”“把握”在这里的意思是“一把所握之大小长短”。例5)中的“掌握”即手掌。这两个例句中“把握”和“掌握”的词义还与他们的本义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和语言自身的发展,词义也在发生演变。“把握”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词义都有所引申。如:
(6)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淮南子·原道训》)
(7)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6)中的“把握”在西汉著作《淮南子·原道训》中体现出的是“执持,控制”义,已与现代汉语意义取得基本一致;例7)中的“掌握”则依据词义引申的相似性,得到比喻义“控制的范围”(掌心亦为一手所握得重要部分)。“掌握”的这种用法并不少见,可以说在早期的先哲文章中出现的“掌握”大部分可被解释为此义,再如“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史记·骊生陆贾列传》)“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同气相动也。”(《淮南子·览冥训》)直至现在,在“XX之中”的古语格式中,“掌握”仍保留“控制的范围”之义。如:
(8)我能行,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9)选个天高云淡的休闲周末走出家门,这个灿烂的季节就尽在你的掌握之中。
据语料库观察,“控制;主持”义成为“掌握”的主要义项出现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后得到广泛使用。在这种解释中,“掌”字引申为 “职掌”义,作为动词与“握”组成并列结构,两个语素同义,而且从古至今一直沿用:
(10)赏罚之要,是谓国权,出内王命,由其掌握。 (《宋书·恩倖传序》)
(11)凡门客都布置显要,或为大郡,掌握兵权。(《喻世明言》)
(12)今司马懿父子掌握重权,有窥我国之志否?(《三国演义》)
三、 小结
如果我们理解了一个词的词源义,就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地掌握一个词的众多的引申义、比喻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同义词的分析、比较,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虽然只是从历时角度考察了一对词义微殊的同义词“把握”与“掌握”的联系和区别,但是文中提到的这种溯源方法可以应用到更多的汉语同义词辨析中。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研究中心,古今汉语词典,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年
[2]汉典,http://www.zdic.net/
[3]陈绂,從“有名”与“知名”谈辨析同义词的角度,世界汉语教学,
2006年第3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