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作角度分析电影《白鹿原》的创作得失

2014-04-29 17:40黄书娴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亮点白鹿原

摘 要:《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筹备中历经了许多的波折,从导演人选到几易编剧,从选角到时间长度删减片段问题,到最后参加柏林影展,电影《白鹿原》一直争议不断。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被替代的地位,它跨越了中华民族的百年用一个白鹿原为背景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史。而被搬上荧幕的电影《白鹿原》有其精彩之处,也存在些违背原著精神的地方。

关键词:白鹿原;亮点;删减 ;人物设置

作者简介:黄书娴,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学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中图分类号]: 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2

《白鹿原》自决定开拍之际,就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筹备九年,投资过亿,铺天盖地的宣传,以情欲为营销热点的史诗大作使得它成为当年竞争电影市场的大鳄。自《白鹿原》上映后,文化精英与草根百姓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感。本文根据公映版的《白鹿原》粗浅地谈下其亮点与改编得失。

一、 影片的亮点: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影片在民俗、摄影、色彩处理、声画方面具有不可抹灭的出彩之处。

1.影片地道的陕西风味,充满浓烈的关中气息,演员所使用的陕西方言及环境十分具有地域味道。白嘉轩、田小娥、黑娃、鹿子霖等都是地道的陕西服饰及生活方式,黑娃数次端著大老碗大口大口地吃云泼面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一群乡亲们在金灿灿的夕阳下披着铠甲在郭家塬的戏台上嘶吼着秦腔的片段,更是完美诠释了陕西风情。

2.影片选择了以客观、纪实的角度来展示白鹿原这片土地,在大片的黄色麦田里完成镜头转换和人物转场,大量的空镜头,对称的构图,金黄色的麦浪和悠扬的秦腔给观众们留下了对白鹿原的最初想象。色彩方面本片可谓是下足了功夫,麦田,阳光,烛火,灯笼构建出来的暖色调,与黑灰色的布衣,祠堂屋里的昏暗,雪天所营造出的冷色调,交相辉映将故事的人性与对社会的隐喻融合。灯光方面本片采取的是高反差的灯光效果,所以导致光比非常大,低调的摄影环境让主体特别突出。而室外戏由于实景拍摄,所采用的方式多用逆光突出气氛,比如黑子做麦客初见田小娥那个场景,白孝文从窑里出来看到白嘉轩的镜头《白鹿原》在第62届柏林电影节参展并角逐金熊奖,最终斩获最佳摄影奖。

3.影片十分专注于细节,运用镜头将细节刻画的更加完美。如:白鹿镇小学开学典礼上鹿子霖将鹿兆鹏挤到一边,大讲空话反而样子充分体现了他喜欢抛头露面以及骨子里对于权力的迷恋。白孝文从田小娥窑洞里出来,抬头看见对面山顶上如铁塔耸立的白稼轩。镜头仰视拍摄,把远处白稼轩黑黑的身影放在画框的顶端,威严和厚重感顿生。默默地对视和白稼轩的轰然倒地,将父子二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无声胜有声。

二、影片的缺失之处: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应该有完美的声画关系与摄影技巧,更应让人看得懂,充满共鸣,同时有升华的情感。虽然《白鹿原》有着不俗的外在形式,却缺乏一种内在的灵魂与内在的思想依托。

(一)人物性格设置及改编不尽如人意:

好的改编会利用电影的优势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加大化,但在电影《白鹿原》 中,我们看到的却更多是主要人物的性格缺失。在小说中每个人都在情节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每个人物都有其复杂性,不是绝对的好与坏,善与恶,更是人性在一个时代下的演变。然而在电影里这样一群鲜活的人却失去了内心世界,变成了简单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单一死气沉沉。

1.朱先生的缺失:

朱先生本是这部小说的灵魂,小说里的朱先生的厚重地体现了中国历史、社会、传统文化,而电影却根本就没有朱先生这个角色。如果说白嘉轩的生活是“修身养性”,那朱先生则是“治国平天下”。他是白鹿原上的道德楷模和精神领袖,只身退兵,救济灾民,抗日从戎,同时他又有一定的预见性,他偶尔“仰观一下天文”便可知道“来年成豆”。白嘉轩在土改运动中没被批斗划为地主也归功于他的先知与告诫。如果说鹿子霖和白嘉轩展示的是白鹿原上农人的生活状态,那么朱先生则把那个时代的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朱先生的思想决定着《白鹿原》的深度,而他在电影中的缺席使得《白鹿原》失去了应有的内涵。

2.灵魂人物把握不足:影片的主要人物关系有三组:白嘉轩和鹿子霖,他们代表同一文化体系中的两种不同力量的斗争。其次是走向了不同人生道路的三个少年伙伴黑娃、白孝文、鹿兆鹏。其三是田小娥与三个男人的关系。

(1)白嘉轩是原著的第一主角,他代表渭河千百年来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人与土地命运的抗争”主要是通过他来表现的。他爱护百姓,遵纪守法,同时他又是专制的,他对不和礼法的男女有着绝对的制裁权。但在电影里,他只会催租,变成了狭隘的封建家长的形象,书里关于他的精髓的“土地”“命运”的含义都没有被表现。白嘉轩在原著里不单纯是坎坷命运,更代表了那一代传统儒生文化在遭遇时代大巨变时的态度,不适与无措。然而这些重要的思考点在电影里都被砍去了。

而鹿子霖是另一种宗法文化的代表,他奸诈狡猾,如乘人之危侵占田小娥,暗里挑唆田小娥勾引白孝文。小说的白鹿两家的背景交代得很清楚,由于在一个封闭的村落里,村落里的利益被放大,因此白鹿两家斗智斗狠。鹿子霖的坏主意,小算盘,不仅读者好理解,而且是有充足动机的。但是在电影里,因为没有白鹿的恩怨说明,导致了鹿子霖的行为非常孤立,孤立背后又没有什么动机来支撑,这让整个人物完全处于游离状态。

(2)白孝文在小说里是在鹿子霖的阴谋推动下,慢慢变得阴狠恶劣的,他揭露了鹿子霖是怎样慢慢把一个从心理到生理都是仁义白家好人慢慢毁掉,表现了宗族斗争的残酷。在电影中白孝文却惹人怜爱,他主动投军买功名变成了走投无路被动拉壮丁,一个投机者的形象变成了受害者的形象。黑娃是陈忠实在儿辈中耗费最多笔墨的一个人物,黑娃的人生具有相当的传奇性,当过共产党员,加入过土匪帮,成为国民党的营长,结局却是被少时玩伴白孝文处死。这个人物设定是在动荡时局下,时代变迁下的牺牲品。然而在电影里黑娃却没有有自我意识的苏醒,我们看到的黑娃是在盲目的反叛,他的转变莫名其妙。

(3)田小娥是整部影片中争议最大的一个角色,甚至许多人戏称,此片不该叫做白鹿原,而应改作田小娥传。美丽动人却命运悲惨的田小娥本是小说里十分出彩的一筆,她出生穷苦的秀才之家,迫于生活压力给武举人做小妾,被当成养生和泄欲的工具。遇到健康率性的黑娃后,她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被唤醒,虽然不乏对纵情欲色的沉迷,但更多的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小说里,田小娥的出场是黑娃无意中看见倒尿盆的女人,她的出场波澜不惊,素面朝天,甚至带着妇道女人的味道。而在电影里,田小娥出场却是坐着轿子看地里的男人,她着碧衣锦服轻摇罗扇,居高临下的姿态藏着饥渴与情欲。一个隐晦的为自由和爱情抗争的女人不见了,反而转身成了欲望的代名词。在电影里,她与他们的关系都被交代的不明不白,田小娥成为了一个模糊性格的女人。

(二)过度的删减,有支离破碎之感:

小说篇幅宏大,主题深厚,以辛亥革命到建国初期为历史轴线,具体阐述了白鹿两家的纠葛冲突,也揭示了深刻的人文内涵。然而电影在改变及删减的时候却损失了原著的艺术灵魂。导演试图留下精华部分,结果把许多过渡、细节删去了,最后就像贴瓷片,一片片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裂痕遍布,硬伤处处,以至于在一些情节的衔接上出现突兀和顾此失彼的情况。删减破坏了叙事的节奏和完整,同时也阉割了影片对苍茫历史的思考,和原著的气质距离巨大。

莫名的删减还导致了严重的情节不完整。故事到1938年便戛然而止,而且结局是完全脱离原著的创作。小说中日本并没有袭击白鹿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小说所表达的白鹿原的那份神奇,而电影里,白鹿原被炸了个稀巴烂,情节也就莫名其妙地炸完了。陈忠实的小说讲了近半个世纪的人事纷争,很多重头戏都在抗战之后发生,尤其是黑娃这个重要人物的结局以及白鹿两家争斗的最终结果都是在其后发生的,然而电影却只交代了三十年白鹿原上发生的事,对于之后的事情完全删减。

过度不恰当的删减使得故事因演绎时代的压缩而使纵深感消减,因事件的减少使壮阔感收束,因儒家思想和白鹿精魂的缺席而使厚重感缺失。不见白鹿,只见妖娥。

三、总结:

虽然电影版的《白鹿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本身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就是有一定的难度,何况小说《白鹿原》是史诗般的剧作,它能化身为电影本身就算得上是一件值得喝彩的事。因此我们应该综合客观的看待电影《白鹿原》,鼓励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

猜你喜欢
亮点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华为的秘密
经济下行中的“亮点”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白鹿原》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白鹿原》将拍电视剧 力求原汁原味
电影《白鹿原》得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