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军训为了什么

2014-04-29 00:44董苏豪
方圆 2014年17期
关键词:尚武精神军姿教官

8月24日,湖南龙山县皇仓中学在新生军训时,教官和师生发生冲突,造成42人受伤,其中教官1人,教师1人,学生40人。这则新闻使得新生军训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提起军训,国人通常能联想到场景大概分为两种:即使是强迫症也赏心悦目的分列式,以及洗脑循环的正步踢踏交响曲。而每年为新生祈愿更毒辣的阳光和更面瘫的教官,已经成为信奉“有难同当”的学姐学长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

普鲁士的舶来品

分列式和踢正步,看起来很能扬我军威,但重复着千百遍的简谐运动,除了汇报演出给领导看,到底有啥用啊?

这种整齐划一的队列,其实是普鲁士人的大作。想当年,欧洲军队刚装备火枪的时候,用黑火药发射出的弹丸射程近且精度差,为了达到满意的杀伤效果,军队必须齐刷刷地一排一排大的站着,集体互相开火,形象地说,就是排队互相枪毙。

为了提高威慑力,普鲁士军队还在阅兵中吸取了一种民间的流行舞蹈,它的特征是高抬腿与地面平行。这种行军方式不但能提神醒脑,梳理队列,还能制造出震撼大地的威慑音效。

而按照西式操典进行军训,被认为是中国自强、抵御外侮的关键,而学生参与军训,也指望他们能强身健体,培养尚武精神,以作为后备军官。所以,不仅当时的军事院校对学生进行军训,北洋大学堂这样培养法律、翻译和土木工程的学校,学生也进行军事化训练。

到了民国,在外侮与各地军阀的压力下,尚武精神成为了教育界主流。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主张在国民教育中,军国民教育应占50%。民初许多学校组织了“童子军”或少年义勇团,学校军训迅速展开。

在外忧加剧的时代,尚武的教育思想很自然地被政府重視。1933年,蒋介石下令国民政府,凡高中以上学生军训不合格者,不得投考大学,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

军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将军训发扬光大的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还在国歌里高唱,军事训练自然必不可少。在1955年颁布的《兵役法》中,就规定了高级中学及以上学校学生在征集前应当接受军训。到了1984年版的《兵役法》,正式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

从1985年到1988年,对全国院校进行了一系列军训试点,到了1996年,试点数字达到157所。众所周知,现在学生军训的必备科目是站军姿、踢正步和队列训练,实弹打靶基本就是让小朋友体验一下刺激,连基本的开保险、上膛、换弹夹都不教,自然谈不上什么军事技能。

所以,军训的重点就在于纪律的驯服。

军训开始时,所有学生会收到统一的装备,包括军装、军帽、皮带等,穿戴需遵守规范,不允许新生在穿着上体现出个人特征。其次,所有的人按照提前定好的日程进行各项活动,必须与集体行动一致。编组队列和报数,也把一个人变成了“第X排第X列”。

总之,个人在这里消失,集体形成。

训练时要严格听从教官的命令,以站军姿为例,一要挺颈、挺胸、挺腿,二要收下颌、收腹、收臀,三要睁大眼并直视前方,然后头要使劲向上顶。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被分解,成为被规范的对象。它们不再属于个人,而属于需要“合格化”、“标准化”的集体。

但最重要的,军训是要被训练者认同这种标准和价值,并自觉融入其中。当你自觉地为了集体荣誉而咬牙坚持的时候,军训就完成了对你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规训。从军训被发明到现在,这一点从未改变。(文/董苏豪)

猜你喜欢
尚武精神军姿教官
站军姿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小树站军姿·牵牛花
动物入学也军训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尚武精神:近代习武群体的凝聚力与社会思潮的影响力
教官之吼
尴尬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军训的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