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2014-04-29 20:10李婉君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

摘要:为了考察“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文章采用TOPSIS方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以农业和矿产采掘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緩慢,而以出口贸易和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则相对较快。最后根据测度结果进一步将八大经济区归类为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八大经济区;协调发展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2位。各地区在经历了连续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由于受到自身的资源禀赋、政策制度、领导者执政能力等多方面影响,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遵循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利用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这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然而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的基尼系数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仅不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严重甚至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利于为相关部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 研究方法

从20世纪90年代起,有关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就成为经济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能够用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方法包括统计学中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广义熵指数等方法。如蔡安宁、庄立、梁进社(2011)采用人均GDP的基尼系数测度了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3大经济区域之间的差异,苏南县域经济的发展大大先进于苏北与苏中的县域经济发展,进而提出了壮大苏北与苏中的区域措施和政策;孙继琼、徐鹏(2012)采用泰尔指数对四川5大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刘炳炳、李豫新(2012)在进行环新疆经济圈内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测定时,是在采用了数理统计方法的基础上又运用了变异系数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了环新疆经济圈内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是不平衡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包含多个指标的综合性概念,上述方法由于自身定义问题,导致测度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近年来,已经有学者注意到这些缺陷,并尝试解决相关问题。如袁晓玲,仲云云(2010)等学者就认为:采用TOPSIS方法能够将不同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本文将采用TOPSIS方法对我国区域发展差异进行测度分析。TOPSIS方法的原理如下:

(1)TOPSIS方法是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的简称,其借助正理想解Q+和负理想解Q-对评价单元进行排序。所谓的正理想解就是评价对象希望得到的最优的解,负理想解就是被择方案中最差的解。如果我们令xij(i=1,2,…,m;j=1,2,…,n)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指标值,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评价方案矩阵X=xij。

(2)由于各个评价方案中指标的单位不同,直接计算会让评价结果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将原始数据做无量纲化处理,即将所有数值的取值范围映射到[0,1]区间上,得到标准化的矩阵Y。无量纲化处理的标准为:如果希望该指标值越大越好,则选择公式(1);反之则选择公式(2)。

zij=(xij-min(xj))/(max(xj)-min(xj))(1)

zij=(max(xj)-xij)/(max(xj)-min(xj))(2)

(3)通过对评价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wj,并求解加权规范化评价矩阵Z,权重的确定既可以通过主观赋权法如层次分析法获得;也可以通过客观赋权法如信息熵获取。然后根据规范化矩阵可以求出正理想解Q+和负理想解Q-,其中Q+=(x1+,x2+,…,xn+),而Q-=(x1-,x2-,…,xn-),这里xj+和xj-分别代表评价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分别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值与正理想解Q+和负理想解Q-的欧氏距离Si+和Si-,最终计算出各评价指标与理想解的相对贴进度Ci,其中相对贴进度Ci=Si/(Si-+Si+),相对贴进度Ci值越大,说明了其与理想解越接近,该评价对象的发展状况越好。欧氏距离算法如下:

Si+=(3)

Si-=(4)

三、 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在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以及获取难易程度的前提下,本研究主要选取了2006年~2011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台湾)的经济总量指标(GDP)、地区富裕程度指标(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财政收入)、产业结构指标(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对外开放程度指标(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人民生活水平指标(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基础进行分析。鉴于现有研究多将我国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进行分析,而单独某个区域包含众多省份,所能够提供的信息过少,因而这种区域划分方法已经不合时宜。本文采用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最新区域经济划分方法,将我国三十余个省市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分别为东北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东部沿海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大西北经济区。其中,文中用到的所有原始数据全部来自于所在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2.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分析。一般而言,我们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就能够直观发现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根据TOPSIS方法的计算步骤,采用我国31个省市2006-2011年的经济发展数据,在Excel软件中对八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确实存在,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为综合评价值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故我们依据评价值可以将八大经济区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梯队,具体来看:

(1)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处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两个区域的综合评价值全部或大部分都在0.60以上,东南沿海地区也一直都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两个地区所包含省份的GDP排名均比較靠前,也都属于人口大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较早的沿海开放政策、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便利的海上运输贸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2010年与2011年这两年南部沿海经济区的综合评价值分别达到0.620与0.635,已经逐渐成为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2)东北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和大西北经济区处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不算太大,综合评价值基本都介于0.56~0.60之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迅速涌入这些地区,同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但由于之前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目前距第一梯队中的省份还有一定发展差距;北部沿海经济区地处京津唐工业基地,位置靠近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区位内科研院所众多,人才集聚效应显著,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内首屈一指。(3)黄河中游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处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梯队,它们的综合评价值基本都介于0.53~0.56之间,这两个区域都属于内陆地区,但又靠近我国内陆最长的两大河流,属于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部分省份拥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由于地理位置深入内陆,硬件设施落后,同时多年来大量的人力资源外迁,无法像东部沿海省份那样吸收大规模外商企业落户,尤其诸如山西、陕西、内蒙古三个省份的经济发展仍然建立在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上,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径单一,因此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前两个梯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四、 结论

本文对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测定分析。最终得到结论如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显著存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对八大经济区进一步划分结果认为: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东北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和大西北经济区属于经济次发达地区,黄河中游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属于经济欠发达经济区。因此,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缩小区域经济间的发展差异,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对各个经济区做出一个合理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各个经济区的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打造各大经济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尽量与其它相邻省份形成产业链互补,努力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第一梯队的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用地趋紧、用工成本上升、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与外部市场动荡等内外部条件恶化等问题,加快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步伐成为必然选择,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与低附加值产业,集中精力发展高新技术与高附加值产业,打造新的经济的升级版。第三梯度的欠发达地区需要在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同时又要综合考虑本地区的基础设施与环境承载力等。

(2)对不同的经济区域需要采取差异化的国家宏观调控。由于各个经济区域的不同特点与发展态势差异,实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有针对性。如要有意识地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减少对经济过热地区的财政投资,再如要持续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效果不明显地区的扶持力度,逐步减少效果明显的区域的支持等。最后,要破除制度性障碍,加强经济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联系,建立健全“互帮互助”的政策机制,不断推进各经济区内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科技创新性成果在区域内的推广和共享,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鼓励东南沿海经济区的经济发达省份对口支援经济欠发达省份,可以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提供大量的援助,但一定要确保政策延续性和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元兴,张绍良,郑群飞等.区域经济差异测量方法述评.统计与决策,2008,(4):50-53.

2. 蔡安宁,庄立,梁进社.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测度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分解.经济地理,2011,31(12):1195-2000.

3. 孙继琼,徐鹏.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基于Theil指数的分解.财经科学,2012,(2):95-102.

4. 刘炳炳, 李豫新.环新疆经济圈内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2):108-114.

5. 袁晓玲,仲云云,郭轶群.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度与演变分析——基于TOPSIS方法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0,(2):33-39.

6. 李刚,迟国泰,程砚秋.基于熵权TOPSIS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系统工程学报,2011,26(3):400-407.

作者简介:李婉君,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生,日本爱知大学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2-28。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
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分析
城市郊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发展,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