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秀奎 袁锦芳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特点,探讨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联。方法:用问卷法对386名大学生进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主观幸福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测试。结果: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维度分值较高;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之间的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家庭适应性显著相关(r=-0.19,0.10; P<0.01 P<0.05);主观幸福感、家庭适应性对心理韧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可以通过调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家庭适应性的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关键词】心理韧性 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
【基金项目】这篇文章是2013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42)《中学生逃学行为的个案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06-02
心理韧性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 [1]韧性是个人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一个大学生心理韧性强不强,对他将来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关系重大。本文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的特点;了解心理韧性作为一种心理素质,它与学生的主观感受及所受家庭教育存在怎样的关联。希望能为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沧州师范学院各系部取样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86份, 回收率96.5%。
1.2测量工具
1.2.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2]RSCA,该量表由胡月琴、甘怡、群编制。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85,校标效度为0.49.
1.2.2总体幸福感量表[3]GWB,该量表由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本研究中采用国内段建华(1996)对该量表的修订,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
1.2.3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4]FACES II-CV,该包括两个分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共3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
1.3统计分析 应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心理韧性状况
(1)大学生心理韧性状况。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维度分值较高,说明大学生在困境中能坚持目标,对逆境有乐观的态度与看法。
(2)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特点,在情绪控制维度上,女生好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好于独生子女,不同年级之间存在差异,高二学生最好:在积极认知维度上,不同年级之间存在差异,高一学生最好。其它维度及总分上差异不显著。
2.2大学生心理韧性、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家庭适应性成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成负相关,提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他们的家庭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有关联。
2.3大学生心理韧性、家庭亲密度和適应性、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家庭适应性对其心理韧性有预测作用。
3.讨论
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生活经历比较简单,过分呵护、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使得当今许多大学生患有通病——心理懦弱,心理韧性差。由于缺乏起码的耐受力,不少学生偶尔考试失误便百念俱焚,心灰意冷;与父母、教师稍有口角便离家出走;平时说起话来尽是豪言壮语,可一遇事便惊慌失措,甚至因绝望而导致悲剧……这样的学生长大以后是无法适应目前这个复杂多变,充满竞争、挑战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的。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是学校和家庭共同面对的,又迫在眉睫的任务。
主观幸福感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5]。刘仁刚和龚耀先[6]的研究表明,抑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情绪因素,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对正性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左右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成负相关说明心理韧性高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偏低。出现这种结果可能的解释是大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提高了心理韧性,但压力也同时带给他们消极的情绪感受,他们努力学习,但不一定能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引导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是教师艰巨的任务。
家庭是学生心理的依靠。当前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教育、轻情感教育的现象,盲目追求高分成绩,处处体现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孩子心理发展不健全,耐挫能力差。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自我意识的认同的问题,他们其实是很需要被人期待和认可的,在这种期望、认可他们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在包容度高的家庭里,孩子往往就比较开朗,心理承受力也比较强。但是当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也是当他们的价值被周围的人忽视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自我挫败感,他们的心理反弹能力也最弱。所以正确引导、积极的鼓励、无条件的接纳等科学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月琴,甘怡群.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 . 心理学报. 2008,40(8):902-912
[2]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年01期
[3]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II-CV).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42-149.
[4]陈姝娟,周爱保.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 3 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