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蓉
【摘 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实践性作业的效果进行分析,说明多种多样的实践性作业是达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作业;思考
思想品德作业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品课堂教学效果,把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觉行为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思品课的教师不仅要从课堂教学上探究高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需要从作业的设计上下足工夫,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心理,学生的基础状态和学习需要,设计符合他们的作业。
一、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给教师设计活动作业提供了广阔的创意空间,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根据教材、学生、家庭和社会资源大胆设计,但在设计作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作业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②作业设计主题目标清晰任务明确;③作业实施计划可操作性要强;④作业设计应考虑实施的时间和空间;⑤作业评价应根据内容尽可能设计成多元性评价;⑥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作业设计能力。
二、实践性作业设计方式
1、课题探究式。即指学生带着品德课上所学的知识走入现实生活,在课余时间以已有的知识储存为基础,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通过社会调查、角色体验、现象观察、收集信息等系列活动,学习、研究并且尝试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解决问题学习的课后延伸活动设计常采用这种方式。如《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的课后延伸活动设计:采访父母和长辈,本地的饮食有什么习惯,有什么习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解决,从而进一步了解由于农业的地域性差异,本地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2、阅读感悟式。从德育的角度看,阅读能够使人接受道德的暗示,影响人的非反思性选择、自主选择,阅读的德育功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我们思品教师可以根据活动主题(文本内容)来拓展相关阅读主题,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有关课外读物,以深化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思维能力。如学习了《诚信真可贵》一课后,笔者就推荐学生去阅读《诚实?善良》、《诚信故事会》等文章或书籍,开展每人读一本好书的活动,并组织一次“读书成果展示会”,整理近期阅读的收获,准备短时间的发言,可以推荐自己看的好书,可以交流读后感,可以进行人物评价……通过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知识,同时达到巩固和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的效果,培养学生判断是非和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让这些优秀的德育书籍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3、个性心理式。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心理品质。加上各种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纷繁复杂,更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个性心理型的实践性作业就旨在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完善心理品质。例在《悦纳自我》教学时,针对有些学生过分关注个人的缺陷或不足,从而导致自卑心理重、自信心弱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的个性心理型实践作业:按照次序,请同学轮流到讲台前大声地用“虽然……但是……”造句(例如:虽然我长得不漂亮,但是我很健康)。效果分析:对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完成这样的作业需要勇气与意志。学生完成作业的本身就是对自己心理的挑战,这就是教育者所要追求的目标。
4、自我反思式。《后现代课程观》的作者小威廉姆多尔认为“我们是通过经验来作出明智选择;不是做的经验,而是我们对所做的进行反思的经验”。反思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经验的反思对于品德学习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此,我们可针对某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写思品周记。可以是学习某个道理后结合自己思想完成的心得,也可以是通过实践后的感想。但对于学生所写的品德周记,老师要及时给予批注,引导或鼓励,或委婉批评,或相机点拨,使品德周记真正起到品德长跑的作用。如学习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不妨设计这样一个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写写“保护环境,我做到了吗?我应该做些什么?”等方面的反思与感悟,撰写一则德育日记。
5、情感与态度式。情感与态度是从体验中表现出来的,为此在作业的设计中要重视学生亲身的体验与感受,力求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燃烧。
例,在上完七年级上册的《我和父母》一课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回家给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帮妈妈洗脚、做饭,陪父母聊天,讲笑话等等),完成后让父母写一段评语。
效果分析:由于初中的孩子逆反心理强,极易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隔阂。为父母做事或陪父母聊天,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也会因为孩子的懂事而感到欣慰,这样就可以增进亲子感情,推动家长与学生进入良性的关系状态,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感受。
三、关注落实实践性作业的反馈评价
品德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有机的整合,因此在评价品赏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品赏。量化评价以其客观、严格、简明等特点在评价中占很大优势,它可以评价“知识与技能”,但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则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评价品德活动时,应采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知识类的活动,采用量化评价,而反映技能、行为习惯、参与意识、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活动则采用质性评价,因为质性评价能够更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过程与评价对象。
如教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课尾,教师下发“课后延伸活动记录卡”是要求学生回家后把这张卡片送给爸爸妈妈看,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把修改好的卡片贴在醒目的位置。每天晚上对照卡片中要养成的好习惯检查一次,哪一条做到了,就在相应的空格内贴上金色的五角星。每周一晨会课上对上周表现作总结,一个月后评出习惯之星。这种活动评价,主要是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似这样的质性评价关注更多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变化,注重的是过程性评价,这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我们布置课后实践性作业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逐步走向社会,增长了知识,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判断能力等综合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