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思想困境与对策

2014-04-29 18:35李青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0期
关键词: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解决途径

(6821)

摘要 从政策、职业、个人等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出现思想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思想困境的途径方法,即改革经济结构、加强文化教育、提升其自身素质等措施。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思想困境;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0-06821-03

基金项目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向度的心理疏导模式及技术研究”(13CKS044)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李青(1988- ),女,湖北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收稿日期 20140610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1980年以后出声并外出务工的农业户籍人员。随着城镇一体化的加快发展,农民工群体出现代际分化,与父辈相比,他们更渴望融入城市。据统计,全国目前约有1亿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流动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一个身份和职业的转换,进而心理上向城市居民转变。然而,他们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阻碍重重,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困境,主要表现双重的身份归属、文化、职业以及生活方式带来的困惑。这些思想困境不仅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成长发展,同时还有可能激发更大的群际冲突。如何呵护其融入城市的需求,关注其融入城市过程中的思想困境,提升其综合素质,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1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思想困境

“地点转换带来的认同问题是每个移民都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1],理论上,保存个性与取得归属感是两种独立的心理需要,两者并行不悖。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缺面临着“城乡双重边缘化”的两难选择,伴随而来的是身份归属、文化认同、职业流动以及生活方式的思想困境。

1.1 双重身份的归属问题

作为以“农民身份”进城从事“工业劳动”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农民”身份还是“工人”身份认同的问题。所谓身份认同是指个人在感情和行为上视自己为某个群体的一员,具有很强的群体归属感和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纸质意义上的群体,这个身份定位并没有得到他们自身的认可。一次调查显示:“50.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身份是“外来工”,30.3%的人认为自己是“职工”,只有14.0%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工”,仅有3.0%的认为自己仍然是“农民”。他们中57.9%最不能接受“看不起农民工”。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知身份与社会赋予身份不太相符,当其他人用“农民工”来称呼自己时,他们便陷入说不清自己身份的尴尬境地。譬如当被问及是哪里人时,新生代农民工不会明确说自己是安徽人、湖北人,而是笼统称自己为“外地人”。 这种“说不清楚”的现象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所占比例相当大,“说不清楚”并非是真正无法判断自己的身份,其根源是新生代农民工向市民的身份转变的渴望。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归属不仅仅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过程。在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经常会被问及“身份”,这无疑加重了其身份归属的困惑,譬如“同工不同酬”,譬如购房时户口限制等等。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身份认同的思想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文化程度和认知的影响。

1.2 双重文化的认同问题

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都得到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原本保留着父辈们潜移默化影响的农村文化传统,比如重视家族等。然而,他们也被城市文化所蕴含的时尚、开放、冒险、创新、理性等现代元素吸引,并且城市文化发展较为强势,对新生代农民工原本認同的农村传统文化产生较大冲击。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3],在社会生活中,文化认同总是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联系的。城市居民习惯了对农村人贫穷、落后、下等、愚昧的刻板印象,城市政府指定的政策也偏重保护本地市民,城市媒体对农民工的负面宣传等固有文化模式,强化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意识的同时也加深他们对市民的反感和排斥。尤其在城乡发展失衡的中国社会,城市文化使乡村文化逐渐丧失了文化培育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失去了文化认同的基础,强化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卑感,加剧其文化认同思想困境。

对于期待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一方面是城市文化不断地将其往外推,而他们期待融入;另一方面是农村文化的力量将其往回拉,而他们试图挣脱。这种“推拉”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心理处于钟摆状态,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职业不稳定性,他们又面临着如何选择职业的思想困境。

1.3 双重职业的定位问题 较低的工资使农民工在城市买不起房,导致他们出现职业抉择困难。要想融入城市,首先得职业融入。职业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支点, 它“不仅仅表现为由务农到务工的工种转变,更是内涵着无条件、无限制地享有完整的职业权利,包括公平的就业机会、合理的劳动报酬、良好的劳动环境、规范的劳动时间、必要的职业培训以及和谐的劳动关系”[4]。与其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选择上已经突破了简单的工资待遇标准,而是更加注重职业成长环境和未来的社会发展空间。在职业抉择中,他们缺乏较强烈的职业动机,又普遍面临着职业边缘化、职业素养低、工作不稳定、收入无保障等困难。他们的就业途径较为单一,基本上靠熟人介绍,高强度、低报酬的现象虽然在社会各界关注下得到一定改善,但是整体工资还是不高。以合肥市为例,“2013年6月5日,合肥市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称,2012年合肥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9 712元,比2011年增加了5 370元,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0 722元。”[5],按照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所就业的行业来说,基本上为住宿、餐饮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其年平均工资为19 559~35 783元,均低于合肥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是该回归农业还是继续工人职业?新生代农民工“主动城市化”过程中,有一个反复权衡和情景模拟的过程,据统计,2010 年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 20%在城市稳定就业,近 80%处于不稳定状态,不稳定的职业带来的不安和困惑波及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

1.4 双重生活方式的适应问题

安居乐业是每个人理想的生活状态,新生代农民工也有这样的美好追求。城乡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带给新生代农民工较大的经济压力,其中住房和子女就业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城市住房价格一涨再涨,按照商品价购房,新生代农民工中最终能够实现购房定居梦想的比例不会超过5%,定居城市与实际能力的冲突加剧了他们的思想困境。对于子女教育,有两种选择:一是随他们一起到城市学习;另一种就是留在老家农村上学。留守,有利于自己打工,但不利于孩子身心与发展,教育条件也相对较差;随迁到城市教育条件好、师资力量强,但上学贵、接收学校较少,且担心子女跟城里孩子“玩不到一块”。就合肥市而言,目前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已得到部分解决。各区都有相关定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且享受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如:包河区辖区内的合肥市第61中学)。但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农民工子女半数以上都有转学经历。部分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赞助费等行为,城市私立学校教育收费更高(如合肥市寿春中学,3年学费就高达3.6万元)。住房和子女教育带来的沉重压力,使得农民工不得不紧衣缩食,坚持农村生活的古朴作风。

一方面要跟的上次城市生活的步伐,积极利用城市的有利资源;另一方面又得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回归农村的节约模式。两种生活方式不能很好的适应,带给他们巨大的思想包袱。

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思想困境成因分析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6]”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困境与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职业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思想困境。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系列负面效应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是由国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决定,并且这种身份标签还经过国家的治理行为而得到强化,面对制度的强制性认定和市民的刻板化认定,“农民工”成了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知识分子及大众媒体等知识、文化的生产者也参与了对“农民工”身份类别的建构, “从改革开放之初‘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等人口学概念的流行,再到后来‘农民工的概念的提出,这种建构的过程,实际表现出了政府和相关学者对农民工群体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否定。[7]”这种经济结构产生系列的负面效应,加重了其身份归属和文化认同的思想困境。

2.1.1 群际歧视和排斥。“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不仅在制度上对青年进城务工农民造成了隔离和排斥,还引发了城市市民在心理和行动上对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群体的歧视。“群际歧视指的是由于他人的群体身份而产生的直接针对他人的行为。[8]”在我国,群际歧视的指向除了性别、性取向等先赋因素,同时也指向由于历史及文化影响的制度层面,城乡分化的户籍政策是新生代农民工被歧视的主要导因。市民不愿意与农民工有过多的交往,对农民工的衣着进行嘲笑,怀疑他们使用的电子产品是山寨版等等。这些行为加深了两个群体之间的隔阂和误会,甚至表现为更为激烈的群际排斥。群际排斥指内群对外群的范畴化,并将这种意识的范畴化付诸行为,尤其表现为对外群中具有外群认同的成员拒之门外。比如常见的同工不同酬,有的商品房对外地户口限购,这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所生活的城市没有归属感,增加了对城市的疏离感。

2.1.2 公共服务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无法惠及。农民工虽然实现了农转非的职业转变,但是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因此将他们纳入覆盖范围。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乃至基本生活保障,工伤纠纷等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常年城市的打工生活經历,使他们无法再认同乡村的文化和生活,而在追求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又不能负担起相应的经济消费。

2.2 职业频繁流动带来的系列消极影响

职业是个人实现价值的主要途径,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职业的转变,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提高工资,实现自己的“城市梦”。同时,他们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跳槽”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2.2.1 无固定常规收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因为无正规劳动合同、无任何保险、与市民同工不同酬、劳动条件差、工作严重超时、经常被老板拖欠工资以及自身对职业无清晰定位和规划而频频跳槽。偶尔跳槽有助于自我提升,但频繁跳槽不仅会使技能半途而废,更直接影响收入稳定。

2.2.2 消费能力受限。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医疗、教育等社会成本日益提高,高昂的生存成本制约了其消费能力。他们在饮食比较简单,是农贸市场低档菜和街头路边饮食摊点的主要顾客。在文化消费上,新生代农民工很少在“图书等文化用品”和“技能培训”上花钱,这说明他们对文化资本的投资意识极其淡薄,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安居而不是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偏低,必然影响他们文化资本的提升。这个问题如不解决,从长远上看,对他们立足新的生活空间,参与城市职业竞争,深度融入都市文明是一个障碍。[9]”没有进行文化投资,就不能自我排解在城市融入中的思想问题,这会加剧他们的思想困境。

2.2.3 缺乏稳定的人际关系。频繁的变化职业,导致了群体间的人际关系隔离,而他们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农民工虽然常年居住、工作在城市,却无法建立起与城市居民相融合的生活圈。[10]”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使新生代农民工很难完全适应城市社会的工作与生活。

2.3 自身素质不高带来的系列门槛障碍

事实证明,有通过自身努力圆城市梦的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拥有艰苦的奋斗精神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思想困境,与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主观决定客观”,素质不高带来的门槛障碍占据其思想困境原因的很大成分。

2.3.1 自我定位不清晰。在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他们制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加上家庭小型化使挫折耐受力降低,很容易放弃或妥协。

2.3.2 自主学习意愿不强。“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意识,但由于学习成本较高以及收益的不稳定性,对于学什么、怎么学,却还存在着很多迷惘和认识上的误区。[11]”调查显示,在我国各大城市,农民工的休闲内容主要是看电视、睡觉、聊天、打球、上网、唱卡拉OK。绝大多数人业余时间无所事事,他们大多数空闲时间只能在寝室、广场、公园、商场里度过,很少进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

2.3.3 自我心理调节不当。面对较大的压力,有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承受能力较低,郁结成疾的有,走上犯罪道路的有,结束年轻的生命的也有。如果有适当的心理调节,就不会发生诸如“富士康十一跳”的惨剧。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外部支持缺乏带来的系列不平待遇也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困境。比如以 “服务青年”为宗旨的共青团部门,举办 “相亲”这样大规模社会服务活动时,设定一些门槛(要求为事业编或公务员才能报名)。再比如,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的不断深入研究,如《人民日报》对新生代农民工从“务工者”到全方位努力融入城市的跟踪报道和调查。虽然反应了政府对该群体的关注,但是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权利、教育各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和困难,真正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政策帮助或者资金支持,却是少之又少的。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困境,提出一些可行性政策和方法,帮助他们解决部分思想困境,是每个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都可以为之努力的。

3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思想困境成因分析

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也是历史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面对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和各领域的通力协调与努力。就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思想困境,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破除二元藩篱,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困境的根本途径。另外,以促进城市融入为目标,重点抓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最关键的社会保障、就业培训、住房和公共服务等环节。以社会保险缴纳门槛、稳定居住门槛、学历和技能门槛等为主要标准,扩大户籍改革的力度,尽快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及社会政策。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土地层面的财产权利。政府可以从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健全我国土地税法,统一城乡利用规划和地价体系,打破地方政府垄断土地市场入手。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确保农民工在土地升值过程中分享更多的收益,以便能够在融入城市过程中买得起房、住得起房。

当前,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农村资源过多流向城市,而新生代农民工也应该平等享有城市公共服务。那么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同时,也要实行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就地就近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就需要城府部门财政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给予积极的支持,尤其是引导和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创业。

3.2 营造文化氛围,形成和谐群际遇关系

研究显示,内外群的简单接触和沟通只能对降低群际心理冲突起到有限的作用。那么营造一个社会互动互助和关爱的氛围,使新生代农民工在与市民接触中多感受到友爱,能让他们更加身心愉快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多元文化和多元认同的社会机制为个体间多方位接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多提供农民工与市民接触的机会,逐渐消除新生代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物质差距和文化隔阂,形成和谐群际关系。

3.2.1 倡导群际共享价值观。在国家目标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需要城市居民和新生代农民工共同努力建设城市和农村;在社会进步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逐渐消除市民群体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在个人道德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怀着友爱的心去和对方群体沟通交流。

3.2.2 发挥大众传媒正面引导作用。大众传媒应该肩负起梳理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形象责任,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相互容忍、相互欣赏的媒体道德和媒体规范。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灌输教育,如展开婚姻健康、日常卫生、公共安全、法制教育的等基本公民教育宣传活动。通过正面宣传来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良好的城市融入观,增强其对城市的适应能力。

通过社区开展活动,带动两个群体的共同参与,以便他们重新认识和欣赏对方。

3.3 引导提升素质,加强融城过硬化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要端正自己的融城态度,积极利用年轻的优势,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不要好高骛远。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适当掌握疏导不良情绪的办法,学会及时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主动同周围的同事邻居沟通,积极构建人脉圈,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从教育水平、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加强自身的素质,为实现融入城镇发展积累更多的资本。要学会遵守城市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爱护公共环境讲究文明礼貌,改变生活陋习,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 结论

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环境、文化素质及融入意愿方面都较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成为适合融入城市的一代人。但是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思想状况并不乐观,这是由制度和个人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思想困境需要体制改革,更需要从思想层面疏导,社会学的接触理论、认同理论等指导会更加有利于帮助他们实现群际融合,解决部分思想困境。笔者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有的思想困境作出探究,希望为新生代农民工朋友早日融入城市提供一些微薄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感性依恋与理性策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7.

[2] 凤凰网城市: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了吗?[EB/OL].(2012-11-26)http://city.ifeng.com/special/nongmingong/20121126/319082.shtml.

[3]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0.

[4] 谢丽威,唐若兰.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职业融入问题探讨[J].改革与发展,2013(1):90-93.

[5] 华律网. 2012年合肥市平均工资50722元(在岗职工).[EB/OL].(2013-06-07)http://www.66law.cn/domainblog/44496.aspx.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李蕾.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分析[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24(3):110-112.

[8] 西奥迪尼,纽伯格,肯里克.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课堂[M].谢晓非,译.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0-44,303-307.

[9] 张广济.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调查”——以长春市农民工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0):53-54.

[10] 江立华,胡杰成.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7.

[11] 何爱云,江玉桥.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3):23-24.

猜你喜欢
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解决途径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户籍障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