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雅”怨刺诗修辞艺术探微

2014-04-29 19:32曾剑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0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诗经

摘 要:《诗经》中的怨刺诗主要见于《大雅》与《小雅》。“二雅”共105篇,而怨刺之作就有将近40篇,占三分之一还要多,是“二雅”文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些诗篇借助于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周王朝的腐败及社会政治的黑暗,为我国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诗经》;怨刺诗;修辞艺术;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曾剑,女,山东临朐人,1978年9月生,汉族,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2

“怨刺诗”这一称谓,起于汉朝。《汉书·礼乐志》:“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怨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作者内心的怨愤,二是指对时弊的针贬。据统计,《诗经》中的怨刺诗有40余首,分为贵族怨刺诗和民间讽刺诗两大类。

贵族怨刺诗多为当时思想进步的有识之士所作。西周末年,周室衰微,内忧外患,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进步人士出于历史责任感和社会道义感,抨击时弊,救济民生,劝谏君主多做有益于国家进步和百姓安康的事情。这些诗作既有对统治者的讽刺, 又有对君王的劝谏, 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君王的无限忠诚。如《大雅·荡》, 诗人托言周文王斥责商纣暴虐, 不恤国政, 终致灭亡, 对当权者给予警示和提醒, 劝谏执政者要以殷为鉴,爱民乐民,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执政的出发点才能确保国家繁荣昌盛,王朝命运常治不衰。

民间讽刺诗多为劳动人民和下层人士所作。多为嬉笑怒骂,讽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生活的内容。诗中有对于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有的包涵着作者极高的政治热情与责任心,有的显示了作者的不屈意志和抗恶精神,还有的是对自身遭遇的慨叹,是《诗经》现实精神的重要表现。如《小雅·十月之交》是讽刺群小乱政之诗,通过历数日食、月食、地震等种种自然灾害的可怕, 指出人民受苦的根源在于以皇父为代表的佞臣小人们因褒姒得宠并列于朝,控权恃宠, 暴虐无道, 将天下搞得动乱不止。全诗表现了诗人作为周朝的士大夫为国事尽心竭力,胸怀救国图存、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怨刺诗中丰富多彩的辞格艺术更使这些诗生动形象,具有久唱不衰的艺术魅力。

一、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从表现手法上看,《诗经》中的怨刺诗多半直陈其事,直抒胸臆,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所以,它们多属“赋”体。通常情况下,用赋的手法抒发感情,可以使道理显豁易懂,感情真率动人,如说理性较强的怨刺诗在《诗经》中较为常见,在这类诗歌中,作者往往直接针砭时弊,向腐朽的统治阶级说明道理、发表议论、进行劝谏。如描述召穆公谏周厉王的《大雅·民劳》就是“赋”体的代表作。

周厉王是一位贪暴之君,他重用小人,牵制言论,滥杀无辜。结果导致国家大乱,诸侯离心,国人反叛。《民劳》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写的。全诗共五章,通篇都用了“赋”的写法,每章前四句谏王安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百姓已劳累不堪了,什么時候才可以得到休息。因此,爱护京城百姓,便可安抚四方;爱护京城百姓,便可聚集天下之民;爱护京城百姓,便可安定四方之国;爱护京城百姓,便可使民排除忧愁;爱护京城百姓,便可使国家不致遭到败亡。每章中四句谏王防奸。“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不要放纵欺诈的小人,要谨防他居心不良,谨防他喧嚣胡言,谨防他无恶不作,谨防他丑态多端,谨防他反复纠缠。唯有“无纵”、“以谨”,方可用以遏止小人逞凶暴。这样便可出现一个好的政治局面:使小人知畏明法,使百姓没有忧愁,使小人不敢作恶,使政治不致败坏,使是非不会颠倒。每章末两句谏王修德。“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劝谏君王要悦近怀远,以定王室;无弃前功,以成其美;敬慎威仪,接近有德。您虽年轻,却作用甚大,关系天下安危,民生休戚,故德不可不修。最后倾吐忠言“王欲玉女,是用大谏”,意为“君王啊,我衷心热爱您,故作此诗来规劝”。由以上分析可见,该诗以赋的手法直抒胸臆,可以更直接地表达规劝君王从善向善的感情。

二、譬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譬喻能使道理浅显易懂,文字生动形象,这种修辞方式在《诗经》怨刺诗中被大量使用。如《小雅·正月》诗“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暗喻畏祸无所躲藏。“心之忧矣,如或结之”用绳子结了解不开的疙瘩,喻忧郁之心,亦生动贴切而新奇。《大雅·桑柔》诗“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暗示警告群小别忘我所以,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摔跤。《魏风·硕鼠》将剥削者比做田鼠, 指责他们剥削沉重, 贪得无厌。《豳风·鸱枭》是《诗经》中唯一的禽言诗(模拟鸟禽的语言而写成,借禽之口表达感情,反映现实),也是我国最早的禽言诗,该诗通篇用譬喻,以劳动大众的口吻来控诉统治阶级的不劳而获,哀叹自己艰辛劳作却依然食不果腹:

全诗共四章,以一只母鸟的口吻斥责鸱枭(猫头鹰)的残暴和不劳而获,述说自己的辛苦,整首诗以母鸟比喻贫苦的妇人,以鸱枭比喻残暴的统治者,这正是当时人民痛苦生活的形象反映。第一章“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写母鸟斥责猫头鹰夺走了她的儿子,并警告他不要再破坏她的巢,自己为了辛勤哺育幼子,已经操劳致病了。第二、三章“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以母鸟建巢的辛苦比喻人们建立家庭的辛苦。母鸟趁着天晴未雨的时节,剥取桑树皮缠扎好门窗,却还要饱受树下人的欺负。母鸟为了筑巢,抹取杂草,积蓄茅草,劳累不堪,以致口手皆病,而巢还未修好。第四章“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写母鸟自叹处境艰难,发出凄切而恐惧的呼号。以母鸟羽毛稀少、凋零,比喻穷人的困苦处境,用鸟巢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危险,比喻穷人的家庭将遭到摧残。全诗比喻巧妙,寄托深远,语言生动形象,讽刺辛辣,富有童话色彩。

三、对比——嬉笑怒骂中显现正邪善恶

怨刺诗善用对比,用对比显现正邪善恶,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如《大雅·大东》是东人怨刺周室之诗,控诉了西周贵族对东方诸侯国劳动人民压迫剥削。诗中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揭露西人和东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如第二章“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糾纠葛履,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是说东人穿着稀疏交织的葛布鞋,怎能踏寒霜?西人穿着轻便暖和,安逸地走在大道上。从不同的鞋子写出了西人和东人穿着的差异和生活质量的悬殊。第四章“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来”通“勑”表示慰问,“粲粲”,是鲜亮的意思,意思是“东人的子弟整天劳苦不堪却无人慰问,西人的子弟穿着鲜亮的衣服却无所事事”,“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是说西人的子弟追逐熊罴猎取野味而取乐,而东人的子弟,却要承担各种差役。由西人、东人劳逸之不均揭露消费者不去生产而耽于享乐,生产者劳苦工作却无权消费的黑暗现实。第五章“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鞙鞙”是指佩玉绶带美而长的样子。“璲”指美玉。西人每天痛饮美酒,而东人连汤也喝不上;西人身系贵重的瑞玉之佩,而东人却连最普通的长佩也没有。此句主要写东人、西人贫富的悬殊。该诗通过这一连串的对比描写,显示出作者对西周统治者的愤恨和对东方劳动人民的同情。

面对着剥削的沉重、劳役的繁重、地位的不平等一系列社会现实,怨刺诗的作者有感于现实困苦的生活, 以激烈的言辞, 抒写胸中的愤懑之情, 他们拿起自己的笔控诉了统治者的不劳而获, 贪得无厌, 对劳苦大众所受的繁重的劳役、徭役和兵役,以及精神奴役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切。铺陈、譬喻、对比等修辞格的合理运用又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更加彰显了《诗经》怨刺诗永久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朱熹.诗集传[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2]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新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3]尹建章.试谈《诗经》的讽刺艺术[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6)

[4]彭昊.《诗经》讽刺诗与怨刺诗之区别及其特色[J].《长沙大学学报》2000(9)

[5]周东晖.二雅刺诗再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1)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