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峰
今年,我们迎来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黄海澄教授八十华诞。11月15日,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在南宁举办了简朴而隆重的庆贺与研讨活动——“黄海澄教授80华诞暨从教56周年当代美学研讨会”,向这位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美学家表达祝贺与敬意。
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作了一个发言,其中心的意思是:在我们迎来黄海澄先生八十华诞、回顾几十年来他为我国当代美学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时,必须把他在美学、文艺理论上所取得的巨大业绩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放在新时期以来我国美学的总体格局及发展进程中予以全面的概括和总结、给以应有的描述和阐释,才能够准确地给其美学业绩以合理的历史定位和价值评价。
一、新时期中国美学的重要学派
当代中国的历史假如可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革”动乱作为历史分界线的话,它可以十分清晰地划分为前后两大历史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十七年加上“文革”十年的前半段;一是“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我国包括美学、文艺理论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四年时间内,其发展过程也可清晰地划分为这样两个历史时段:“文革”结束前的前半段和“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黄海澄先生的美学研究就是在新时期这一总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的,我们对它的总结概括、阐释评价,都离不开这一总的历史语境。
如所周知,新中国的美学研究在其前半段(主要是“文革”前的十七年。“文革”十年一切人文学术均遭到摧残,可暂不讨论)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形成了影响深巨的几大美学流派。对这几大美学流派,学术界有不同的概括:一说认为十七年形成了三大美学流派,即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还有一说认为十七年的美学有四个影响较大的流派,就是在上述三大流派基础上,增加以高尔太、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
当历史走到了“新时期”,美学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曾迎来一场声势浩大的“美学热”,这场热潮过后,美学研究气氛渐趋冷清,但一直不曾中断,而是走上一条将美学回归于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学院式发展之路。在这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当代美学的总的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过去的三大美学流派或四大美学流派,有的在原来基础上有所革新、突破从而获得新的生命;有的继续沿着其固有的方向巩固、深化;有的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在这新的历史时期,历史语境之下,与整个社会的变革和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相呼应,美学领域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学说、新的理论、新的体系,诞生了一些只属于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美学流派,诸如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三论”美学、生态美学、新生活美学等等。但是,这些新时代诞生的美学流派,无论是概括为三家还是五家或六家、七家,都不能不将黄海澄先生为代表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简称“三论”美学)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派。这是我对黄海澄“三论”美学在当代美学尤其是新时期美学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定位的一个基本的判断。
二、“三论”美学:黄海澄美学的鲜明标记
黄海澄的美学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点人们有目共睹。但是,我认为,其美学研究最鲜明的标记还是其脍炙人口的“三论”美学。
其一,黄海澄的“三论”美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包括美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审美现象的发生、美的本原与本质、美的功利性、美感与艺术的发生、艺术的本质等等,都被论者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論为方法论的主轴一以贯之地贯彻到底,形成了一个严整的美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在其《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艺术价值论》《艺术的哲学》《艺术美学》等专著及大量美学研究论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充分体现。
其二,这一美学学说、美学体系尤其是其所大力倡导的系统论、控制论的美学研究方法,曾产生非同寻常的巨大影响,如蒋孔阳先生在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所作的《序》中,在概述了黄海澄有关人类作为一个自组织自控制的系统为了保护和发展自己而产生了审美机制的美学基本观点后所说:“海澄同志的这一说法,我认为是颇有说服力的。”“就是在这些地方,海澄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现代科学的方法论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一结合是从客观事实出发的,所以显得很自然,不勉强。我认为这是海澄同志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贡献。”
其三,黄海澄先生的“三论”美学从一开始便融合进了价值论哲学与美学的思考成果,后来更发展和突出了价值论美学的探索,继而在价值论的艺术哲学、艺术美学上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但“三论”的基本观点与作为主轴的方法论原则一直是黄海澄美学、艺术哲学研究最为鲜明的标志性的特色。
其四,在新时期一度尝试用“三论”乃至“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来研究审美及文艺现象的不乏其人,但仅了解一点皮毛或只搬用个别名词术语或只是一时兴趣转眼便弃如敝屣者如过江之鲫,真正能像黄海澄先生那样深刻领会“三论”的精神实质、哲学意义,运用其具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一般原理来分析研究审美及艺术现象且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不离不弃者鲜有人焉!正如黄海澄先生在《艺术的哲学》的“前言”中针对“‘老三论早就过时了!”的质疑所指出的,这种科学方法“应当拳拳服膺之,牢牢抱持之,灵活运用之,努力发展之。对于这种较为有效的科学方法的运用,笔者既不避为天下先,亦不怕被讥为落伍者”。正因为有了这种认知与坚守,所以,在出版于新世纪的2006年、被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标志着黄先生的“三论”美学更为成熟更为系统的美学教材同时也是美学专著的《艺术美学》一书中,论者对于“向自然科学和横断科学借鉴研究方法”(论者在这里着力强调的主要是系统方法与控制论的方法)的热情与信念依然如故,不减当年,等等。这一切,使得由黄海澄为代表的“三论”美学作为新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美学流派所产生的影响广远而深长。
三、黄海澄美学研究的突出特点
黄海澄的美学研究为何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据我个人观察,除了他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崇尚学术个性、大家名师云集的北大那个全国独一无二的环境中求学的经历以及他本人在哲学、文艺理论、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的深厚学养这些基础性的因素外,如果从他的美学研究成果本身来分析,我以为他的美学成就及美学研究的突出特色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高度的哲学素养传统的美学与艺术哲学,都是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或哲学的分支学科。现代的美学与艺术学研究虽已突破了哲学美学与纯艺术哲学的框范,但它们对于研究者的哲学素养仍有着很高的要求。一个在哲学上半通不通的人,若想在美学与艺术哲学的研究上有所成就,无异于痴人说梦。黄海澄先生之所以能够在美学、艺术哲学上取得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新时期美学发展进程中成一家言,形成一个有影响的美学流派,这与他高度的哲学素养是分不开的。
首先,他的哲学素养体现在他对美学、文艺学、艺术理论的哲学基础的高度重视与革新的愿望及努力。他的艺术价值论或价值论的艺术哲学、艺术美学的形成,都是由于他对于以往文艺理论、艺术哲学的哲学基础的反思与怀疑以及对美学、艺术哲学所应立足于其上的哲学基础的重新思考、重新确立所产生的结果。他所找到的这种新的哲学基础,便是哲学价值论。
其次,也是最能体现他的高度的哲学素养的是,他常常直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在一般哲学原理的层面上去探讨一般的哲学观念、解决哲学上一些悬而未决的理论困惑与哲学难题。比如,黄海澄先生曾直接在价值哲学领域针对价值与认识、真理与价值、价值与情感等重要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与他人争鸣、辩论,在《哲学研究》这样的国内最为权威的哲学杂志上发表价值哲学研究论文,得到哲学界的认可与重视。比如,我国当代哲学界德高望重的贺麟先生在给《艺术价值论》一书作序时,便盛赞作者“执着地钻研哲学”,并提到他与作者在哲学上的交往与探讨,甚至提及作者在贺麟先生家中与其“讨论哲学问题不觉移时”。在我国的美学与文学、艺术理论界,能有几位可以在《哲学研究》这样的权威哲学杂志上发表纯哲学论文并得到重视,又能够与贺麟这样的哲学大家深入讨论哲学问题而“不觉移时”?恐怕除了像李泽厚、朱光潜等少数具有哲学家素养的学人之外罕有其人吧?黄海澄先生应该说是少有的例外之一。
(二)方法论上的高度自觉在分析黄海澄先生美学研究的突出特点时,不能不想到其所具有的这样一大特点,这就是在方法论上的高度自觉。黄海澄先生的美学之被视为“三论”美学学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美学研究自觉从自然科学和横断科学借鉴科学研究方法,来充实、丰富、革新美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其中,作为其美学研究方法论之主轴的,无疑是系统方法和控制论方法。实际上,在他有效运用于美学研究上的方法论的武库中,决不是只有系统方法与控制论方法这两件“新式武器”,而是包括了各种層次、丰富多样的方法论武器。比如,在《艺术美学》第一章讨论美学与艺术美学研究方法时,他便用了八节的篇幅,从八个方面系统深入地讨论了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如“传注经典的方法不能发展科学”“盲目批判和盲从都不是科学态度”“事物的‘异同之辨和类比法”“向自然科学和横断科学借鉴科学方法”“‘还原法对美学研究的意义”“观察和实验不可废弃”“价值论的方法论意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和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方法论意义”等,体现了他对美学研究方法论的高度重视,也表现了他对美学方法论的高度自觉。
(三)“元美学”“元科学”的深层思索黄海澄先生的美学之所以能够取得高度的成就,在我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者说是其美学研究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他能够时常将美学本身作为反思的对象、科学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说,他能够经常上升到“元科学”“元理论”“元美学”的层次上对美学本身的各种“元理论”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元理论层次上的深入系统的思考,深刻了解以往的美学研究究竟问题何在,以及今日的美学研究、自己的美学探讨应在那些地方予以革新、改造,等等,从而使他的美学研究带有更多的理论上的自觉意识与澄明状态。
一般地说,美学的研究要以其特有的对象即审美现象(包括美的对象、审美意识及艺术现象等)作为其主要的、常规性的研究对象。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随着美学自身的不断发展,其学说、思潮、流派及学科形态等日益丰富多元,复杂纷纭。美学要想获得健康的发展和实质性的突破,还需要将美学本身作为思考的对象、研究的对象给以必要的反思、探讨。这样的反思、探讨,便属于美学领域的“元科学”“元理论”的研究,即“元美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是“科学也应该研究它自己本身”①这种“科学学”的观点与方法对于美学这门独特的人文科学的一种必然要求,它对于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在黄海澄的美学研究中,我们很少看到他使用“元科学”“元理论”“元美学”研究这样的学科概念、术语。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他没有或很少使用这些学术概念、术语,便认为在他的美学研究中缺乏这种元科学、元理论、元美学的思考。恰恰相反,在我看来,格外重视这种元科学、元美学的思考,正是黄海澄美学研究的突出特色之一。
上面,我们阐明了黄海澄美学研究特别重视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的确立、重视美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反思、选择与革新,这些其实都是属于美学中的元理论的思考与探讨,即是把美学自身作为思考对象的“反身”性质的探讨。此外,像他的《建立在认识论哲学基础上的文艺学之危机》《为文艺学寻找新的哲学基础》《价值论与文艺理论新思路》《文学上的“情感认识论”不能成立》(均收入《艺术价值论》)等研究成果,也都可以说是文艺学、艺术理论上典型的“元理论”“元科学”性质的探讨。除此之外,黄海澄先生还重视思考美学的逻辑起点与逻辑过程,美学的体系、结构,美学的言说方式等等,也都可以说是其美学中元理论、元美学思考的积极成果。
(四)敢于怀疑旧说,乐于另辟蹊径、独创新说敢于怀疑旧说,耻于人云亦云,乐于另辟蹊径,独创新说,也是黄海澄先生美学、艺术哲学研究的突出特色之一。“笔者研究学问耻于人云亦云,不甘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而乐于另辟蹊径,独创新说。”黄海澄先生在《艺术价值论》一书的“前言”中所说的这一段话,正是他新时期以来美学研究所努力践行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如他所说,“学术的东西若无独创,还成什么学术呢?凡称得上是学术的东西,总要提供出一些前人所未曾提供的新知识或新思想。这样,人类的学术文化才能不断进步。”我们阅读黄海澄先生的几部专著及大量学术论文,便可以看到,不人云亦云,而是另辟蹊径,注重原创与创新,这的确是他几十年学术研究一以贯之的突出特点。无论是“三论”美学的首开风气,还是将哲学基础由原来的认识论移到价值哲学之上而建立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论”或价值论“艺术哲学”;无论是对审美及艺术现象的系统发生的探讨还是对美的狭隘功利论的批评与对美的系统功利论的建构,等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怀疑精神和创新乃至原创意识。
一般而言,在我国当代美学、艺术学研究中,甚至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更是缺乏那种革新陈旧的理论学说、理论范式,提出某种迥异于前人、他人的新的学说、新的学科、新的方法的“原创”性成果。大量、批量生产的,都是移植甚至照搬照抄自国外的研究成果,等而下之的,还有不少抄袭剽窃之作。在这样一种并不太健康的学术生态中,黄海澄教授秉持一种“耻于人云亦云”“乐于另辟蹊径,独创新说”的治学态度,便显得尤其难能可贵!在我们当下的学术生态中,在我看来不仅存在着人云亦云、照搬照抄、缺乏创新、“瓦釜雷鸣”之弊端,而且还存在着另一缺陷,就是对产生于本土的、真正具有原创意义的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新的学科视而不见,不能给以应有的充分评价,以致“黄钟毁弃”,令人心寒。像黄海澄教授的这种具有创新乃至原创意义的美学研究成果,在相当的范围内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公正的评价与重视。而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后研究当代中国美学史、艺术学史时所应予以正视并予以必要的矫正的问题。
当然,黄海澄教授的美学研究还有其他一些突出特点,如他的美学在注重理论的严谨、逻辑的周密、哲学的根基的同时,还特别重视结合审美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的生动实例来讨论深奥的美学、艺术理论问题,使他的理论论述生动具体,语言表达清晰易懂。黄海澄对我国古典文学有深厚素养,同时又精通音乐,酷爱京剧,不只是京剧的“发烧友”,近年来还撰写了一系列京剧学研究论文,得到戏曲界、京剧界专家的好评。他的这些艺术的经验与实践,给他的美学、艺术理论带来了“感性”的一面,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多论述。
四、对于艺术学学科建设所做的拓荒工作
2011年初,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学科,成为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学科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当我们为艺术学界同仁多年来共同努力而取得的这一重大成果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此前艺术学界同仁们所做的种种拓荒的工作与艰辛的努力。其中,我们也不能不想起黄海澄教授所作的可贵的贡献。
其一,黄海澄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主编一套“艺术学丛书”,于1995年出版。这套丛书包括六部专著:黄海澄《艺术的哲学》、拙著《现代艺术学导论》、李洁非《小说学引论》、黄广华《中国古代艺术成象论》、鲁西《艺术意象论》、袁鼎生《审美场论》。这套“艺术学丛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套艺术学研究学术丛书,而且是在1997年艺术学在原文学学科门类下形成包括八个二级学科在内的一级学科体系之前出版的,其拓荒的意义就更加凸显出来。
其二,如果说我们所谓的艺术学,从来都不只是狭义的实证的艺术研究或个别门类的艺术学研究而是包括了艺术哲学、艺术美学的研究在内的话,那么,可以说黄海澄教授在新时期三十多年来,一直身体力行,躬身实践,对艺术学作出了宝贵贡献:他先后出版了《艺术价值论》《艺术的哲学》《艺术美学》等既包括了美学的探讨但更主要的是艺术哲学、艺术美学的系统研究专著,探讨了艺术的发生、艺术的本质、艺术美的成分分析、艺术风格的系统观等等艺术哲学、艺术理论的重要问题,切切实实地为当代中国艺术学大厦的建构增添了几块很有分量的础石与砖瓦。
其三,黄海澄先生还倾心鼓励和大力扶持年轻后学们的艺术学探讨,许多艺术学研究的年轻学人都得到他的真诚帮助。我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艺术学研究上得到他的大力扶持和热心帮助的青年学者之一。我最早出版的一部艺术学研究专著《现代艺术学导论》,便是被纳入他所主编的我国第一套《艺术学丛书》之中才得以问世的。我的另一部自己认为比较具有原创性意义因而也更为自己所看重、为学界所关注的艺术学“元科学”研究专著《元艺术学》,也是在黄海澄先生等师长的热心帮助下才得以于1997年问世的。而且,黄老师还为《元艺术学》一书撰写了一篇充满热情的鼓励与期待的序,使我至今回想起来,仍深受鞭策与鼓舞而不敢稍有懈怠。
黄海澄先生在美学、艺术学上所取得的累累成果,无疑是新时期我国美学、艺术学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值得学界予以认真研究与概括。现在,年届八十的黄海澄先生依然身体健朗,声如洪钟,思维敏捷,笔耕不辍,不断地为我国的美学、艺术学奉献着“字字凝结着他的心血的学术真品和珍品”(黄海澄先生语)。我们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心情舒畅,生命之树长青,学术之树长青!■
2013年11—12月,南宁·北京
【注释】
①[英] J.D.贝尔纳、A.L.麦凯:《在通向科学学的道路上》;见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14页,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