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从梅
就语文教学而言,动机的增强,兴趣的激发,情感的体验,意志品质的养成,都不是“填鸭式”、“贴标签”等呆板的教学方法所能奏效的。它必定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双边活动,在潜移默化逐渐中完成。那么,語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教育应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勤于诵读多彩的文字
“听老师诵读”是培养低年级孩子阅读的一种简单方式,我在实践中发现“听老师诵读”对于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具有明显的效果。
近年,涟水县开展实施了“2039工程”(读书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书籍。活动伊初,学生们热情颇高,纷纷加入了读书大军之列。但渐渐的,我也发现了很多同学是在敷衍了事,买了不看,看的同学有的也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使得这项活动形同虚设。怎么办?我们全班同学都买了一本《小巴掌童话》,这里面既有故事,又蕴含哲理,可读性很强。在读的时候,我常被书中的内容所打动,于是我决定利用读书课的时间为学生读书。我根据书中的情节变化调节读书的语气,通过我抑扬顿挫的读来牵动学生们的心,我对故事的理解来感染学生,读到情节曲折或感人的地方,我则故意停下来,让他们去想象、去品味。我不断扩充书源,设立了班级“阅读吧”,同时将自己的诵读又延伸到课堂的学习中,不断地在教学中来上一段“个人表演”。慢慢的,学生们感到单听我读不过瘾,不禁自己找书读。甚至还向我推荐好书,一同呈上的还有他(她)的感受。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读书兴趣就培养起来了。学生的“采蜜本”也真正厚起来,知识的积累也多了起来。
当然,老师的诵读并不只是单纯地从头读到尾,在读的过程中更要潜移默化地传授一些读书方法,交流读书感言,让学生在听到能感受到老师读书的收获,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书,逐步学会自己挖掘文本资源,“香从书中来”。从而有感情地读书。
二、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
演员演戏需要进入角色,学生上课同样需要进入状态。影视导演总是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和氛围,其目的就是启发演员进入角色。而教师就是一堂课的导演,如何使学生“入境”?那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乐于提供展示的舞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
小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他们迫切需要向别人展示自己。因此,老师应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必要的时候让学生“过把瘾”。其实这一点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中得已体现,那便是让学生表演。但是在听课时,我们也经常看到,有时学生课文还没读熟,老师就要他们仓促上阵开演起来。这样的演,注定是一个花瓶,一种点缀。演,也要讲究学问。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展示:
1. 深入理解文本。演的过程中,必须要牢记课文,有感情地读课文,这是基础。同时背台词也是不能忽略的环节,我想无论哪一个观众都不希望演员手持剧本表演节目,那样太别扭。
2. 自选角色表演。表演前,老师往往会指派某人扮演某个角色。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选择自己最适合的角色,这样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因为老师分配和自己选的,心理的积极状态是绝对不一样的。
3. 观众当导演。一个故事的角色毕竟是有限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台上的人在演,而台下的观众自顾自的居多,尤其是台上的表演不精彩的时候。面对这一尴尬的场面,我们何不换个形式,让台下的每个学生都当导演,让他们想一想怎样才能将故事导演好。这样,每个学生不再会有局外人的感觉了,他们会去细致地领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只有悟得好,才能导得好。同时,大家都在为角色如何表演出谋划策,这更体现了群体内部的合作互补,群策群力,展示了集体的智慧,演员演得精彩,导演导得投入,学习自然成了一种乐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与足够的载体,力求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学生积极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学习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