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音乐的思维与美学性研究

2014-04-29 08:28王占威
北方音乐 2014年6期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

王占威

[摘要]计算机音乐具有独特的创作思维和美学性。前者是因为计算机自身具有的特性以及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观念;后者是指计算机音乐独特的美学精神和审美形式。有了计算机音乐独特的思维发展及创作思维,才能造就计算机音乐独特的美学性。文章主要从计算机音乐的概念、思维起源和美学性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创作思维;美学性

一、计算机音乐概念

就广义层面来说,计算机音乐可做两种理解:一是,计算机音乐就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硬件设备及软件创作音乐,以此展现属于信息时代价值观的音乐艺术。二是,计算机音乐就是把传统的音乐用信息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传统音乐在新的技术平台上进行多角度融合和创作,进而蜕化成为全新的音乐艺术。就狭义层面来说,计算机音乐就是特指那种以由计算机的数据演算处理功能所提供的数据作为音乐的音响材料以及音乐中主要参数来源的音乐类型。

二、计算机音乐思维的渊源

第一阶段声音的记录和放大。最开始是爱迪生发明的能记录和回放声音的留声机,后来又出现了电磁话筒,记录的声音更加精准。到了20世纪30年代,电磁话筒又跟扬声器及放大器结合使用,除了记录声音之外还可以将声音放大。

第二阶段音乐音响材料的拓展。传统观念认为只有乐音才能构成音乐,到了19世纪随着及机器的产生,噪音也应运而生了,此时的未来主义者就提倡拓展音乐的音响材料——噪音。并认为噪音是一个“变幻莫测的王国”,需要音乐家不断挖掘噪音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之后又有很多的音乐家在此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如法国作曲家奥涅格、法国美籍作曲家瓦列兹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磁带录音技术逐渐成熟,借助录音机收集大自然和实际生活中多样化的音响作为音乐的基本材料。然后再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拼接、重叠、变速等。最后形成音乐,即当时的“具体音乐”。

第三阶段电声乐器跟电子音乐的出现。爱迪生发明的电话实现了电到声音的转化,这引起了很多音乐家的探索和研究欲望。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模块化的电声元件、放大电路等应运而生,并且步入了商业应用阶段,给电声乐器的创造奠定了基础。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文化复苏时期德国的科隆就已经率先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电子音乐上。到后来计算音乐登上历史舞台后,逐渐跟电子音乐结合。

第四阶段音乐信息的编码跟解码。音乐信息的编码跟解码就像歌手或是乐手借助声带或是乐器再现音乐信息。最初音乐信息的编码跟解码是借助机械化方式实现的,到后来自动乐器、电子乐器、电子控制器的相继出现,对音乐信息的编码和解码也就更加完善和广泛了。

第五阶段互动式编码生成。互动式编码生成有两种途径:一是互动式音乐创作,就是由非主观因素一起参与音乐参数的生成。二是借助数学演算实现互动式编码生成。这种数学演算依赖于计算机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从美国的希勒和艾萨克逊到欧洲的作曲家显纳基斯,数学演算跟计算机的结合越发完善,并且还结合了电子音乐合成器,让计算机演算出来的音乐参数可以直接转换成为电子音响。这个时候,计算机音乐真的来了。

三、计算机音乐的美学精神

(一)平等性

计算机音乐不仅给音乐本身带来了新奇的变化,也给音乐的传播、欣赏提供了无限的时空。它给所有热爱音乐的人都创造了一个平等的环境,音乐不再是艺术家和歌唱家的专属,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共享音乐,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每个人在音乐里都能获得适合的、相对独立的价值,都可以成为自由的创造者。

(二)大众性

计算机音乐也具有大众性。如曾经有网友就爱将宋祖英演唱的《辣妹子》跟周杰伦演唱的《本草纲目》,借助信息化的技术进行混编,创造出特别的音响效果,成为了红极一时的网络娱乐话题。这就是计算机音乐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体现。又如赛博哥特音乐,这种音乐追求的就是显眼的视觉色彩、非主流的价值体现以及创新的声觉体验。这类音乐爱好者渴望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就是计算机音乐满足大众收藏欲望的体现。

(三)娱乐性

计算机音乐还具有娱乐性的美学精神。对传统音乐的收藏通常都是通过唱片、磁带等方式,这样的收藏方式都存在一样的缺陷:容量和使用寿命有限,音质容易被损坏。但计算机音乐就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用WAVE、MP3等永久的方式收藏音乐,也可以用在线网络将音乐收藏在远端服务器上面。这样,音乐就能随时出现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并且音质不会被损坏,能满足大众的娱乐化体验。

(四)多元性

首先,计算机音乐的多元性美学精神是重要使命。音乐从诞生的时刻起,就能体现人们各式各样的内心世界,承载了人们内心的真挚期望和精神需求。音乐作品的创作必然要依赖于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影响着每一位音乐创作者的欲望、思维和情绪,使得每一个音乐作品的“初衷”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在计算机音乐的创作中,这些“初衷”的独特性似乎已经不那么明显了。那些音乐创作者依赖的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了实际的“现成品”。这些“现成品”的组成可以是多样的旋律和声,也可以是变幻莫测的音响素材,还可以是各种经典音乐作品中截取的片段等。创作者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然后再“拼贴”,就能实现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如马修斯音乐作品《世界的摇篮曲》。这首音乐作品就融合了各种时代和各种民族的音乐。首先呈现出来的是日本风格的摇篮曲,接着创作者利用巧妙的变音技术,很自然地将音乐过渡到舒伯特的《摇篮曲》。

其次,计算机音乐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多维空间上。多维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传统音乐呈现在受众面前是以音乐厅的形式,音乐厅的布置、相应的音响设施都能给演唱者和受众创造多角度、立体的听觉空间。如果将这种方式用计算机等电子设施替代,将音乐呈现给受众,那么就会经历音乐的记录及音乐的再现两个过程。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施对音乐进行处理之后,再形成的音乐都能产生第五维度,也就是声像运动,让音乐拥有“声像”维度,以此将音乐最原始的空间分布感呈现出来。第二,借助计算机技术对音乐进行处理之后,音乐作品可以通过数模转换被收藏在CD、MP3等媒体介质里面。在这整个过程中,音乐作品的内容被虚化成为简易的“二进制编码”,而且编码的复制有很高的保真性。所以,计算机音乐这种独特的审美幻境又为其增添了一个虚拟的维度。第三,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使我们生存的世界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现实物理空间,其中一部分已经逐渐转变为虚拟世界,镜像式的网络空间凭借自身“瞬息同步、多远互助”的优势,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时代。其多元化的优势模糊了音乐艺术的界限,使音乐艺术具有无限可能的开放性。这些都使得计算机音乐在多维坐标空间里体现出无限的自由度。第四,计算机音乐能够突破传统音乐无法跨越的界线,实现美轮美奂的视觉和听觉盛宴。音乐艺术需要表达的所有元素都能通过人的想象,再用机器制作出来,所以很大程度上凸显了人类创作音乐的自由度。

四、计算机音乐的审美形式

(一)基本要素跟组织的审美形式

音乐的基本要素由时值、音高、强弱、音色等构成,这些基本要素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但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传统音乐中的这些基本要素及组织形式都被赋予了更多新的表情。计算机音乐能借助软件调控音乐的音高,完全再现大自然里各种各样独特声音的音高特点;能借助计算机硬件或是软件调控声音的分贝,实现无声音乐音响到震耳欲聋音乐音响的转变;对于演奏技术不熟练的人而言,还能借助计算机轻松驾驭所有复杂、综合性强、变化多端的节奏。在计算机音乐的创作过程中,还能任意改变音乐创作的意向,可以先创作声音再配上音乐形象,展现出非线性“组织声音”的创作思维模式。

(二)声音属性的审美形式

1.计算机音乐跨越了声音的非自然性

传统音乐里的声音是创作者结合实际生活经历和感受,精心设计和创作出来的,声音自身并不在大自然的涵盖范围之内。因此,音乐的声音具有非自然性,是人根据理解和需要创造出来的一种音响,而且是具有创造性的音响。计算机音乐也吸纳了这种创造性的音乐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技术更深入扩展了大自然声音在具体音乐作品里的使用。一方面,计算机音乐借助信息化的采样方式,能够直接记录大自然的声音并储存;另一方面,计算机音乐借助数字化的音频技术,经过编程后可以用数字化的形式构造声波,最后在对音色、音量等进行适当调整,形成音乐作品。

2.计算机音乐跨越了声音的非语义性

在传统音乐美学的观念里,音乐的声音跟人类的语言同样有表情性,但音乐声音本身不具有准确的含义,不能像人类语言一样具有符号功能,跟人类的思想情感或是实际世界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表现出显著的非语义性。到20世纪又产生了“先锋派音乐”,采用“先锋派音乐”的思维,创作者可以不受音乐听觉感性样式的局限,也可以不受个人情感经历是否有音乐陶冶的影响,“而仅需要为音乐表现对象的观念、语义、定律寻找某种可以映射到音乐现实音响的逻辑关系”。很明显,计算机具有强大逻辑处理能力的优势就更能胜任这类音乐作品的创作。如音乐创作家希纳基斯就善于借助物理法则跟数学理论的大平台,同时借助大型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进行概率音乐的创作。代表音乐作品《概率的作用》,这部作品共运用了弦乐器46件、长号2支、木鱼跟木琴各1个。在作品中每一个乐器都有各自的独立声部,构成了紧密的音响效果。希纳基斯对音乐材料的组织是依照数学中的“大数定律”进行的,对音块密度的确定及乐曲结构的设计是依照物理学中的“气体分子运动论”进行的。接着,再利用计算机将其制作成图表,并转译成为传统的音乐记谱,借助“概率的作用”,将计算机生成的音乐参数转化为音响。这样,音乐作品呈现出的就是事先计算好的杂乱节奏,不受作曲技法的限制和约束,音乐的声音得到了全面解放,普通乐器的音色也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和体现。整部音乐作品都呈现出高系统性、高综合性和高理论性。

3.计算机音乐跨越了声音的非对称性

在声音素材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传统音乐表现的是实际的声音(如风声),很大程度上借助相近的音色去模仿。这样的方式会赋予实际声音抽象性,给听众创造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也可能会改变原始声音要表达的信息。在计算机音乐的领域里,没有声音的非自然性,乐音跟噪音也可以并列存在,能够借助数字化合成器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并且再现大自然的原始声音。传统音乐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在计算机音乐中已经不复存在。计算机音乐能够直接再现大自然声音,风声就是风声,雷声就是雷声,不需要人去思考或是想象,能够直接感知表现的对象。

4.计算机音乐具有巨大的声音动力源泉

计算机音乐追求的是巨大的声音源泉跟创新的音色。计算机音乐利用振荡器制造正弦波等多样的波形进而形成不同的声音;利用混响器、滤波器等适当调整波形进而改变音色;利用包络发生器调控声音的衰减、起音等,进而自由决定声音强度的变化范围以及音色的细腻程度。也就是说,一方面音乐创作者可以利用复杂的算法制造出各种声音波形,取得无限多的音响素材。如利用定音鼓、钢琴等乐器是不能演奏出尖叫声音、风雨雷鸣声音等,但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却可以合成这些声音。另一方面音乐创作者可以利用声音采样器记录真实的声音,并且完美再现这些真实的声音。只需要创作者用弹钢琴的方式敲击MIDI键盘,就能够获得需要的音色。而且,演奏方法跟音色两者之间的必然对应性也不复存在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音乐的思维经过了五个阶段的发展,即声音的记录和放大、音乐音响材料的拓展、电声乐曲跟电子音乐的出现、音乐信息的编码跟解码、互动式编码的生成,也正是因为这五个阶段的发展,造就了计算机音乐独特的美学精神和审美形式。计算音乐独特的审美形式和美学精神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和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猜你喜欢
计算机音乐
高校音乐学专业《计算机音乐》课程内容的优化
传统配器法在计算机音乐制作中的应用探讨
计算机音乐虚拟音色与数字音频技术
利用电脑音乐提升钢琴演奏中音色联想的辅助教学初探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多元化的构建
计算机音乐技术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简析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计算机音乐技术在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应用及影响
数字时代的计算机音乐
以科技之名对话未来——第41届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