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毒性腺胃炎的研究现状及诊治策略

2014-04-29 00:44张凤莲
中国动物保健 2014年5期

张凤莲

摘要:作为一种养鸡业常见疾病,鸡病毒性腺胃炎是一种威胁性较大的传染性疾病,一旦泛滥,会对养禽专业户造成极大的损害。文章以鸡病毒性腺胃炎作为研究重点,分析其流行的特点及致病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诊断与防治的办法,希望对研究工作者及养殖专业户提供的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鸡病毒性腺胃炎;流行疾病;防治与诊断1 病症流行性特征分析

鸡病毒性腺胃炎,英文简称CVP,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且死亡率较高,其以腺胃肿大为主要特征,且近年来在中国传播范围很广。第一例鸡病毒性腺胃炎是在1996年江苏发现的,以后在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区也有发现,这种病症一般在秋冬季节高发,且在不同品种鸡身上均有发生,其中以蛋鸡发病率最高,且表现也最为严重,一般此类病症会在鸡龄25~50日之间出现,病症持续10~15d左右,发生几率很高,一般会在7%~25%,甚至可达到100%,病死几率占得病量的30%~75%之间,死亡率极高。得病表现主要是:精神萎靡、食欲不佳、体重逐渐下降,中后期会出现明显的苍白、消瘦状况,且最后会因衰竭而死。

2 病症致命原因分析

国外关于腺胃肿大的病例最早出现在1970年的肉食鸡群,且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蛋鸡发病的报告,由于这种病症会严重影响到肉食鸡的质量,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但是这种病例还没有在实验室成功复制,实验室试验报告还没有,因此对其病因的分析也有着不同的观点,目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其一,此病属于病原性疾病,是由于呼肠孤病毒、腺病毒或致瘤病毒被动物感染所致,其二,非病原性的,由于营养日粮比较低、霉菌毒素和体内生物活性胺的蓄积导致此病的发生。

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病例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王永坤教授的研究,他在蛋鸡群中做了鸡胚方面的试验,并且做了病原分离、自然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等工作。很多学者认为,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原因,另外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也会促进这种病症的发生,也就是比较认可西方病原性的分析,另外,我国病理学上将这种病称作鸡病毒性腺胃炎。

从以上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对于这种病的研究与国外的报道上有相似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多数学者认为此病是由一种在某些生物学特性上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相似的冠状病毒引起的,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是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或呼肠孤病毒所致。通过笔者的大量分析与临床观察总结,认为引发此种疾病的原因很多,有病毒性腺胃炎的原发病毒,还有起协同作用的相关病毒,还有可以诱发此病的一些的非病毒性因素。

3 病症的诊断

对于病症的诊断,最常用的,也是最准确的办法是将病原分离鉴定,我们可以用血清学及分支生物学等的方式去探究分离株病毒与标准柱BIV的关系。我们首选需要将患病的鸡宰杀,同时无菌剖解,选择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并且将所有内脏组织器官进行无菌取出,分别备注后放入每个独立培养皿。

我们首先需要取出前期采集的部分胃、脾、肾的组织,并将其剪碎研磨,同时加入生理盐水,配成1∶5的混悬液,加入2 000 ug/ mL的链霉素,在室温下放置1 h,之后冻结并融化三次,最后以6 000 rpm离心20 min。之后去上层液体,然后每胚中0.2 mL接种10日龄的SPF鸡胚尿囊腔,如此每天重复两次,去除24 h内死亡的部分,收集接下来两天内死亡的鸡胚,然后放入4 ℃冰箱冷藏过夜,次日收集尿囊液,并且观察胚体,取收集的尿囊液用加抗生素的生理盐水10倍稀释,并室温作用l h,离心取上清,每胚0.2 mL尿囊腔接种SPF鸡胚盲传6代。

最终得到的结果是患病的鸡腺胃出现明显肿大,充血、水肿,甚至溃烂,用分离出来的病毒接种鸡胚,第二代鸡胚开始出现死亡,并且感染率逐代递增,死亡率也在逐渐增加,第六代的死亡率达到了四分之三。另外胚体表现为充血、肝部出现黄色坏死灶,肾脏出现尿酸盐沉积,活胚发育受阻明显,形成侏儒胎。

4 病症的防治措施

大多数人认为鸡病毒性腺胃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单独使用抗菌素作用不大,因此在防治中还是主要采用综合性防治的手法,比如改善饲养整体环境,如发现疫情立即封锁鸡场,同时注意与其他鸡场的隔离,防止疫情的扩散。经过不断的实验总结,近年来已经有了针对该病的组织灭火苗和油乳剂灭活苗,只要在10~20日鸡龄的时候进行油乳剂灭活苗免疫,一般种鸡在产蛋前的15~20 d是对这种疾病免疫的,且效果较好。另外,还要控制每日食粮中的各种真菌、霉菌和毒素等对鸡自身的威胁,同时也要控制每日食粮中的生物源性的氨基酸。

当此病彻底发作后,并没有特效药可以根治疾病,因此只能以控制为主,当发现鸡群染病后应立即注射TVP油乳剂灭活苗,每只鸡的大约用量在0.3~0.5 mL之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死亡率,而如果发现疫情太晚的话,再去注射的意义不大。养鸡场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鸡群的护理,并且适当对症治疗,这样可以防止其他鸡继续感染,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全鸡群,做到最小范围的传染与损失。另外,在大量临床实验中,笔者发现胸腺肽、硫氰酸红霉素、西咪替丁、盐酸诺氟沙星、复合B族维生素等药物对此病有一定程度的防治作用,但是这个并未得到专业认可,但是可以给大家一定的参考。■(编辑: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