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生
摘 要:冰雪文化作为东北地区的标志性文化代表,能够满足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综合素质和探究时尚体育文化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和谐校园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并引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方向。从冰雪文化的基本概念入手,对东北地区高校构建冰雪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从高度重视、明确方向、富有特色等方面对东北地区高校如何加强冰雪文化的建设途径提出构思,为完善高校冰雪文化构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提供借鉴,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东北地区;冰雪;文化;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054 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488(2014)05–0050–03
Construction on Ice and Snow Culture in Northeast Universities
YU De-she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Ice and snow culture as a symbol of northeast culture, can meet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 of improving physical qua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xploring fashion sports cultur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ampus and the campus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ice and snow culture,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ice and snow culture in Northeast universities, put forward ideas of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itve ways of ice and snow culture in Northeast universities from more attention, a clear direction, distinctive aspects, provide reference to perfect ice and snow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enrich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physical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ortheast; ice and snow; culture; universities
1 引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与大自然不断斗争、征服的过程中创造出不朽的人类文明[1]。冰雪是大自然为人类搭建的特有舞台,当人类逐步熟悉、掌握冰雪的性能后,在 “洁白”的舞台上创造出无数的冰雪文化历史剧,冰雪也成为东北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冰雪文化就是指在冰雪自然环境中进行日常生活的人们,以冰雪生态环境为基础所采取的或所创造的,具有冰雪符号的生活方式[2],也就是创造出具有冰雪特点的有形物质和无形精神财富的生活方式,它涵盖了人类对冰雪的认识、情感、价值、理想、道德、制度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内容[3]。冰雪文化的主体是指在冰雪自然环境中进行日常生活的人们,所谓日常生活旨在维持个体生存、种族延续而进行各种再生产活动的总称,如: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礼尚往来等。所谓生活方式即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制约下,社会中所有成员具有相近的价值观念、社会观念,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生活活动,具有稳定形式和行为的特征。主要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中劳动、消费、社会活动、家庭、个人等生活形式。体育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活动,从一个侧面构成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4]。冰雪作为特有的地域性产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冰雪文化基础深厚,冰雪运动开展历史悠久,所以整体的冰雪文化发展走在全国的前面。但是随着西北地区雪上运动的开展,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冬奥会,势必形成冰雪文化全面开花的局面。
冰雪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东北地区的高校中已经得到开展,如每年冬季开设的滑雪课、滑冰课、雪地足球,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学生原创冰雕、雪雕展和雪山徒步等。这些项目大多是以现代、时尚的体育文化为主,其中对于东北地域性的冰雪体育文化宣传、引导还不够充分。作为东北地区高校,要以积极提升地域的特色冰雪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基本出发点,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独有的文化。校园体育文化要以贴近学生实际情况为主。校园体育文化,正是高校师生在以校园为主的空间里进行各种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和氛围,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5]。树立 “健康第一”的理念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精髓。健康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基础,其价值远不止是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寿命的延长,而是为了提高生命的社会价值[6]。高校教育的使命是要使学生成为一名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7]。现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在集体协作方面表现出一定不足。以冰雪体育文化为媒介,让学生在集体合作过程中学会谦让、互助,以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精神服务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8],是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冰雪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 构建高校冰雪文化的必要性
2.1 独特的地域优势
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是指东经120o~135o之间,北纬38o~53o之间的地域范围。东北地区的冰雪期是1~4个月。如黑龙江省的冰雪期大约为3~4个月,辽宁省的冰雪期大约为1个月。冰雪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随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丰富的冰雪资源经过人类的开发和利用,为人们创造出童话般的世界,银装素裹、冰雕雪塑、冰雪运动萦绕四周,给人以无限新奇的感觉。冬季到东北看冰雪、冰灯,滑雪的特色旅游,已经成为东北的身份标志。东北地区高校每年要迎接数十万的其他地区大学生,在此学习、生活,将东北地区的独特冰雪文化展现给众多学子,是时代赋予东北人民建设冰雪文化的己任。
2.2 独特的教育功能
冰雪运动是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人民在冬季生活的主要娱乐、锻炼方式。冰雪运动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是,它通过人向大自然进行挑战,实现个人能力的提高,达到锻炼的目的。在严寒条件下参加冰雪运动更有助于提高身体健康、独立自主、培养面对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如在滑雪运动中,就是一种速度、耐力与激情的释放,在高速的滑行过程中个人要独立分析、判断赛道情况,掌控身体力量适应环境。感受冰天雪地的氛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互助意识、自立意识、生存意识[9]。青年人在冰雪世界可以磨练意志、锻炼身体、增强信心、勇敢拼搏、增进友谊、团结进取[10]。而且,当人置身于银白色的大自然中,能够让人充分体会到心旷神怡的感受,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情怀。冰雕和雪塑作为冰雪资源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大学生在亲手雕琢冰雪作品的过程中,既展现了个人的思想形态,又是接受冰雪教育的过程。
哈尔滨市部分高校在冬季为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开展冰雕、雪塑活动,在寒冷的户外,长时间的小范围活动,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进行着考验,更主要的是对学生面对困难的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意志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每件成功的作品都凝聚着团队的力量,只有团队中的每个人学会沟通、合作、互助,才会缔造出优秀的团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协调周围的人际关系,形成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品质,在冰雪文化的环境中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2.3 鲜明的时代性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文化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前,高校冬季活动项目还仅限于滑冰、雪地足球,现在学生则更加倾向于时尚的滑雪运动[11],甚至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单板,也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中国的开放、发展,使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更加开阔,能够与国际前卫思想同步。学生们更喜欢时尚、愉悦身心的雪上运动。而且,冬季的雪地徒步也受到广泛关注,每到节假日,学生十几人成一团队,来到雪地森林,体验异域风情,感受当地人的冬季生活方式,成为学生们的时尚选择。
2.4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大学校园文化是提升人文素质和文化启蒙的主要手段。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校园文化氛围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能力、思想品质和行为价值的形成与发展。冰雪文化饱含着丰富的内涵,在校园中传播可以丰富校园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构出优秀的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所以,冰雪文化的发展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充实、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3 高校冰雪文化构建途径
3.1 高校校园冰雪文化建构必须要明确方向,提升层次,营造和谐氛围
对高校冰雪文化建构,确立明确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大多泛泛雷同,缺少本校、本地域特点。因此,东北高校有必要大力宣传冰雪文化,突出本校、本地域特色。同时在冰雪文化宣传时,既要有传统历史文化的渗透,又要有时尚的冰雪景观、冰雪娱乐等内容,努力建设成内涵深厚、丰富多彩的本校特色文化。另外,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12]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校园文化的开展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13]。所以,对于冰雪文化的建构不能够停留在外表和形式上,要注重提升文化底蕴,引导大学生独立自主、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思想品质。而且,在冰雪文化活动过程中要从社会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设定对学生能力、思想有切实意义的内容,以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竞争为根本目标。
3.2 高校各级领导及主管人员高度重视校园冰雪文化建设
将校园冰雪文化的建设长效化和制度化。首先,学校领导要将校园冰雪文化建设放到学校整体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这样,就可以从学校制度的层面上保证校园冰雪文化的计划性和目标性;其次,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冰雪文化建设,只有从决策层上重视,将冰雪文化视为学校发展建设的主体组成部分,才能保障冰雪文化的服务性和教育性功能的发挥;最后,校园冰雪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冰雪文化宣传,特别是加强冰雪人文素质的教育力度[14],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校园冰雪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不断提高在校学生的冰雪文化素养[15],实现冰雪文化蓬勃发展的目标。
3.3 从高校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建构富有特色的校园冰雪文化
随着高校冰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渐被广泛重视,很多学校已建构出较为完善的校园冰雪文化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活动,形成了很好的冰雪文化氛围。例如哈尔滨的部分高校在校园内开展冰雕、雪塑活动,冰上、雪上趣味比赛,冬季摄影作品展等,营造出浓厚冰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部分高校的艺术学院还积极动员相关专业学生,以冰雪资源为主材,进行创新性的艺术品制作、展览,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开拓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为学校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通过各方面的群策群力,冬季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冰雪天地中,感受东北地区特有的文化形态,构建出了富有特色的校园冰雪文化。
3.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冰雪活动基础设施
冰雪运动是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的体育门类,由于受气候条件制约,所以对于冰雪基础设施的投入必须要得到保证。首先,确保教学冰场的面积。现在,很多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兴土木满足教学需要,挤占部分体育教学场地,尤以冬季的滑冰场地受到的冲击最大。冬季的很多趣味性项目都是在冰上进行,所以政府和学校的主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和协调工作,保证教学冰场的正常使用;其次,开发雪上产业资源,学校自建场地,或是通过校企合作[16],才能够保证冬季雪上运动的正常进行,而且可以利用场地进行和拓展冬季、夏季的户外运动,符合学生兴趣发展方向。
4 结语
高校冰雪文化是推动地域冰雪文化发展的基础,通过高校冰雪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冰雪运动兴趣,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大学生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和谐校园建设,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这也是加强城市宣传,并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尚滨,王沂,王淑华.冰雪运动的校园文化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冬季体育生活的影响[J].冰雪运动,2009,31 (5):78-81.
[2]王德伟.冰雪文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6:30.
[3]王大伟,谭虹.高校冰雪运动文化的建设途径[J].冰雪运动,2013,35 (3) :70-73.
[4]陆小聪.现代体育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1.
[5]黄玉涛,白铂.冰雪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9 (6) :59-61.
[6]王进.当代体育社会心理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3.
[7]唐敏.北方高校冰雪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教育价值与实施途径[J].冰雪运动,2011,33 (2) :76-78.
[8]林彬,唐宝盛.冰雪体育教育人文化探析[J].冰雪运动, 2010, 32 (4):67-70.
[9]孙玉巍.冰雪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冰雪运动, 2011, 33 (5):51-56.
[10]张佐娟.黑龙江省高校冰雪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冰雪运动, 2014, 36 (1):66-69.
[11]王大伟,谭虹.高校冰雪运动文化的建设途径[J].冰雪运动,2013,35(2):70-73.
[12]罗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J]. 理论观察,2014(6):146-147.
[13]王淑华,张桂新.冰雪体育文化特征对大学生社会品质的塑造[J].冰雪运动,2012,34(2):69-71.
[14]唐宝盛.冰雪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J].冰雪运动,2010,32(2):70-73.
[15]刘滨.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J].冰雪运动,2011,33(2):57-60.
[16]刘巍.校企合作开展滑雪课程的必要性研究[J].冰雪运动,2011,33(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