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 曹阳
摘要 [目的]开展了连粳7号不同稻作方式比较试验,使其在徐州市产量结构和稻作方式达到完美结合,最大程度地提升超级稻的增产和增收效应。[方法]结合徐州地区近几年的栽培方式,系统比较4种稻作方式(机插秧、抛秧、手插秧、直播)对连粳7号产量和生育进程的影响。[结果]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生育进程、农艺性状、茎蘖动态和产量都有不同影响。产量上,手栽稻和抛秧稻相当,分别为9 756.0、9 700.5 kg/hm2,机插稻低于手栽稻和抛秧稻,为9 171.0 kg/hm2,直播稻最低仅为8 613.0 kg/hm2。纯收益上,抛秧最高,达14 781.0元/hm2,其次为机插秧13 438.5元/hm2,手栽稻再次为12 766.5元/hm2,直播稻最低为12 243.0元/hm2。[结论]建议政府加大力度扶持水稻机插和抛秧,改直播为商品化育秧,从而达到控减直播稻的目的。
关键词 连粳7号;稻作方式;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0-06580-03
Study on Different Rice Planting Patterns of Lianjing No. 7
YUAN Ping et al
(Pizhou Agriculture Committee, Pizhou, Jiangsu 221300)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carry out the comparative test of different rice planting patterns about Lianjing No. 7, and make achiev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its yield components and rice planting mode, and then promote the yieldincreasing and income rising effects of super rice in a large degree in Xuzhou Area. [Method] Combining the cultivation pattern in recent years in Xuzhou Area, the effects of four rice planting patterns(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seedlings pattern, scattered transplanting seedlings pattern, hand transplanting seedlings pattern and sowing directly) on yield and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Lianjing No. 7 were compared systematically. [Result] Four rice planting pattern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gronomic traits, tiller dynamic and yield of Lianjing No. 7. From yield, the hand transplanting pattern was equal to scattered transplanting pattern, which was 9 756.0 and 9 700.5 kg/hm2, resp.,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pattern was next by 9 171.0 kg/hm2 , sowing directly pattern was the lowest by 8 613.0 kg/hm2. From pure income, scattered transplanting pattern was the highest by 14 781.0 CNY/hm2, the next was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pattern by 13 438.5 CNY/hm2, hand transplanting pattern ranked 3 by 12 766.5 CNY/hm2, sowing directly was the lowest by 12 243.0 CNY/hm2. [Conclus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government powerfully support rice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and scattered transplanting, and change sowing directly as commercially raising rice seedlings, then reached the goal of controlling and reducing sowing directly rice area.
Key words Lianjing No. 7; Rice planting patterns; Grow and development;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Benefit
基金項目 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3]042)。
作者简介 袁平(1968- ),女,江苏徐州人,高级农艺师,从事作物栽培、种子培育、推广及应用等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611
连粳7号是由江苏省连云港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2010年在徐州市示范攻关产量达10 636.5 kg/hm2,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至2013年全市种植面积2.14万hm2,占全市粳稻面积的36.6%,是徐州市近年主推的水稻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整齐度好,后期熟期转色较好[1-15]。为更好地发挥连粳7号高产潜力,结合徐州市近几年机插秧、抛秧以及直播稻等简作栽培方式的大面积应用,笔者开展了连粳7号机插秧、抛秧、手插秧以及直播稻等不同稻作方式的比较试验,验证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产量以及生育进程的影响,以使连粳7号在徐州市的产量结构和稻作方式达到完美结合,最大潜力地提升超级稻的增产和增收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田位于大许试验场内,土壤为花碱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小麦,品种烟农19。沟渠配套,排灌方便。
1.2 供试材料
供試水稻品种为连粳7号,由连云港农业科学院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机插秧、抛秧、手插秧、直播4种稻作方式,每个试验小区长20.0 m,宽16.7 m,小区面积为334 m2。2次重复。小区间隔40 cm,重复间走道40 cm。
1.4 试验过程
不同栽插方式的水稻落谷时间、用种量按试验设计方案进行,育秧方式是湿润育秧,其中抛秧和机插秧采用塑盘,直播稻是水直播,种子均用菌虫清浸种,手栽育秧田施基肥300 kg/hm2(N-P-K比例为10%-8%-8%),追肥施尿素12.0 kg/hm2,分断奶肥和送嫁肥两次施用。移栽前调查秧苗素质,移栽后调查返青时间和定点调查基本苗(采取对角线调查,从第3行第3丛依次数10株)。基肥施复合肥600 kg/hm2(15%-15%-15%),分蘖肥施尿素225 kg/hm2,与除草剂混施,穗肥施用专用的有机无机复混肥600 kg/hm2(18%-4%-8%)。调查分蘖情况,每7 d 1次,直至分蘖下降,以取得最高分蘖数和成穗率。适时调查抽穗期和成熟期,收割前调查株高、有效穗及取样考种(方法同调查基本苗)。最后进行收割,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直播稻由于播种时间比手栽稻、抛秧、机插稻分别迟43、25、16 d,导致生育进程推迟,生育期明显缩短;拔节期相应推迟19、17、9 d,齐穗期推迟18、12、7 d,成熟期推迟29、13、8 d,全生育期分别缩短19、13、9 d,且生育后期受低温影响的风险增加。
2.2 茎蘖动态分析 从近几年苗情定点调查数据来看,不同稻作方式的茎蘖数都是随水稻的生长呈单峰曲线变化,开始表现上升趋势,达到最高值后下降。非蒜茬不同稻作方式中,旱育手栽稻茎蘖快速增长期在6月27日至7月18日,高峰苗出现在7月25日左右;抛秧茎蘖快速增长期在6月27日至7月18日,高峰出现在7月25日左右;机插秧茎蘖快速增长期在7月4~25日,高峰苗出现在8月1日左右;直播稻茎蘖快速增长期在7月4~25日,高峰苗出现在8月1日左右。
这表明抛秧稻虽然比手栽田抛秧晚7 d左右,但在抛栽过程中对秧苗损伤轻,缓苗期短,分蘖节位低,够苗期和高峰苗均出现在7月25日左右;机插秧由于秧苗小,栽插过程中对秧苗机械损伤较重,缓苗期延长,分蘖节位提高,因此茎蘖快速增长和高峰苗出现的时间落后于手栽稻和抛秧稻;直播稻虽然没有秧苗损伤过程,分蘖节位也较低,但由于播种晚、播量大,个体发育不好,生长进程推迟,高峰苗出现比机插稻还晚。
2.3 农艺性状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稻作方式的水稻植株性状和穗部性状有明显区别。从植株性状看,总叶片数、株高、节间数在不同稻作方式间表现为手栽稻最高、最多,直播稻最矮、最少;从穗部性状看,手栽稻穗长最长,机插稻的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最多。在4种稻作方式中,手栽稻生长期长,总叶片数15.6叶左右,主茎节间数5~6个;抛秧稻总叶片数15.3叶左右,节间数多为5个,个别的为6个;机插稻总叶片数14.8叶左右,节间数为5个;直播稻总叶片数13.0叶左右,节间数为5个。直播稻由于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基本苗多、群体大、个体素质差等原因,个体生长量不足,穗型变小,穗粒数减少,同时基部节间较长,增加了后期倒伏的风险,不利于实现高产稳产。
2.4 产量结构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同一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不同稻作方式间存在差异。单位面积穗数抛秧稻最多,其次是手栽稻,机插稻成穗数几年来平均最少,直播稻成穗数不稳定,有的年份低,有的年份高,如2011年直播稻成穗数是最低的。手栽稻穗粒数最多,其次是抛秧,再次是机插稻,最少的是直播稻,表明穗长是随着生育期的缩短而减少的。产量上,手栽稻和抛秧稻相当,分别为9 756.0、9 700.5 kg/hm2,机插稻低于手栽稻和抛秧稻,为9 171.0 kg/hm2,直播稻最低,仅为8 613.0 kg/hm2。
这表明基本苗适宜的手栽及足盘抛栽的抛秧两种方式的产量构成因素比较协调,容易实现高产;机插秧由于最后成穗数不足,产量低于抛秧;直播稻虽然穗数较多但群体较大,个体较弱,加上灌浆气候条件不及抛秧和机插秧,穗粒数减少,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导致产量最低。
2.5 效益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稻作方式生产成本手栽稻最高,达14 550元/hm2,抛秧稻和机插秧次之,分别为12 381、12 240元/hm2,直播稻最低为11 874元/hm2。手栽稻生产成本高主要是由于劳动强度大、农忙时用工成本高等。直播稻虽然节省了育秧和栽插成本,但由于田间杂草多且难以去除,除草成本高,近450元/hm2;同时田间易出现杂草稻,田间拔除需15~30个工/hm2,导致用工成本增加750~1 500元/hm2,如不拔除对产量影响更大。机插稻成本高主要体现在育秧和机械栽插费用上。
从表5可以得出,单产及产值方面手栽稻和抛秧相仿,差别不显著,机插秧次之,直播稻最低。手栽稻、抛秧、机插秧、直播稻产值分别为27 316.5、27 162.0、25 678.5、24 117.0元/hm2;但从纯收益比较来说,抛秧稻最高,达14 781.0元/hm2,其次为手栽稻14 266.5元/hm2,机插秧收益仅高于直播稻效益为13.438.8元/hm2,直播稻最低为12 243.0元/hm2。
3 推广综合评价
3.1 手栽稻 是一种传统的稻作方式,农民对其育秧、栽插、管理的技术要点都比较熟悉,是一种高产、稳产、安全的稻作方式,手栽稻穗数足,每穗粒数多,机插稻与直播稻穗数并不少,穗型则显著小于手栽稻,手栽稻产量高主要是群体颖花量高并保持了正常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但手栽稻育秧用地多,栽插秧劳动强度大,栽插速度慢,用工成本高,现在农民有钱了,栽插时多数找人栽插,但农忙时有时找不到人栽插,工钱按工或按面積计算,导致栽插基本苗严重不足、有效穗少、产量不高和纯收益低,近年来面积不断下降,看来手工插秧的退缩是必然趋势。
3.2 抛秧稻 是徐州市的优势稻作方式,已试验、示范推广了18年,技术体系完善,是一项高产、稳产、优质的水稻轻简栽培技术。采用抛栽时秧苗植伤轻、缓苗期短,有利于分蘖早发快发,容易形成大小适中、个体健壮、穗粒结构协调的高产群体,生产后期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利于灌浆结实、实现高产,同时抛秧对品种的熟期要求较低,具有省工、高产、高效的优势,只要能整好地,保证地势平整,容易获得理想的产量,可作为主推稻作方式。
3.3 机插秧 在徐州市从2001年开始推广,至今已推广13年,其中2008年以前是零星示范阶段,2008年纳入政府考核,机插秧农机数量迅速增加,但栽插面积只是被动地有所增加,机插稻产量徘徊不高,直到2010年全省开展“三改一创建”活动,商品化集中育秧得到扶持,农机农艺相结合,机插稻面积才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当前徐州市主要稻作方式。机插稻是稻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特点是秧田利用率高,栽插速度快,适宜于规模化经营,做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有两个限制因素:①自身技术瓶颈。机插技术对秧苗的素质要求较高,机插过程对秧苗损伤较重,缓苗期长,加上机械设计的限制,行距大,栽插穴数较少,大面积生产上基本苗普遍不足,最后造成成穗数不足。②插秧机械购置一次投入大,栽插成本高,且机插技术要求较高,而育秧商品化、农机服务社会化的机制尚不完善,机插时间短,苗等机、地等机、超秧龄现象普遍存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4 直播稻 播种有人工撒播或机械条播,可以节省育秧、栽插成本,缓解三夏劳动力紧张的压力,具有省工节本、操作简单的优势,管理得当,后期气候条件好,也能取得较高产量,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种植面积近几年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直播稻在徐州地区产量安全系数低,不易大面积推广,原因主要为:①播种期迟,生育期缩短,生产量不足,抽穗安全性、后期低温影响的风险加大;②播种量大,齐苗壮苗困难,群体结构大,个体弱,病虫害发生重,后期易倒伏,穗头小,稳产性差;③杂草稻问题日趋严重,管理成本增大。所以直播稻一直是控减不推广、配套技术不宣传,建议政府加大力度扶持机插和抛秧,改直播为商品化育秧,统一机插和抛栽,从而达到控减直播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廖建东,周晓辉,何兆琴.水稻新品种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61.
[3] 杨波,秦德荣,徐大勇.连粳7号超高产群体特征与配套栽培技术探讨[J].耕作与栽培,2011(6):47-48.
[4] 徐宗进,汪洪洋,张立智.水稻新品种连粳7号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0(6):106-107.
[5] 顾文亮,张红叶,高山,等.连粳7号品种引进及塑盘旱育精确摆栽技术推广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3(6):232-235.
[6] 黄生元,杜永,王艳.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3(8):100-101.
[7] 苏仕华,仲为江,成英,等.中熟中粳稻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11(1):56-57.
[8] 张骅,王永超,刘宏伟,等. 连粳7号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4):47-48.
[9] 黄永斌,孙兰英,林卫明,等.中粳稻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优质高产机插技术[J].农技服务,2011(12):1660.
[10] 杨波,秦德荣,徐大勇,等.连粳7号超高产群体特征与配套栽培技术探讨[J].耕作与栽培,2011(6):47-48.
[11] 黄永斌,孙兰英,林卫明,等. “连粳7号”优质高产机插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2(2):43.
[12] 王受荣,孟建武,吴建中,等.中熟中粳连粳7号直播适宜密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7669-7672.
[13] 潘玉霞,顾明龙.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9(2):33-34.
[14] 张洪芳,孙瑞建.中粳稻新品种连粳7号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2010(10):49.
[15] 戴虹,孟德龙.连粳7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