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课堂提问的破解相当于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 延续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我们课题组针对6位教师课堂提问的不同特点进行了第二阶段的研究,初步掌握了目前在个性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课堂提问的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课堂提问;个性化;学习卡片;观察量表;提问方式;教师理答
对课堂提问的研究由来已久,其原因当然是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校践行个性化教育教学十余年,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转变,整体体现出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引发了教学面貌的变化. 这种变化引起了我们课题组的关注,经过认真的前期调研和深入的讨论以及第一阶段研究框架的初步设计,现将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一、课堂提问研究框架的设计
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我们将研究框架确定如下:
本研究主要针对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类型、提问方式和教师理答四个方面. 其中,从问题的呈现和分类可以体现出教师对教材和对个性化教学理念的理解,从提问方式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掌控,教师理答能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问题设置难度、梯度是否合理.
二、研究工具的改进
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结合已有经验,加之我们对课堂提问这一概念的重新界定,我们设计了更为细致的课堂观察表,我们在量表中增设了问题呈现形式一栏,用以观察学习卡片中的问题在课堂提问中的比例及所占的地位. 对比传统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公认数据,分析个性化理念下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以期对今后的课堂提问给出建设性意见.
三、试测及分析
目前,我们共对六节课进行了课堂观察,涵盖了低、中、高年段,提高了分析的科学性、合理性.
(1)我们对所有课堂提问进行了实录,并分析了各个种类的课堂提问所占百分比.
(2)我们又对每个教师提问的频率和理答的比例进行了统计,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六位教师提问的频率差异较大,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和依赖程度,当然这个数据的大小也和授课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息息相关,每位教师可以根据数据结合自己授课内容确定自己是否存在提问频率过高的问题. 在教师理答方面鼓励表扬较多,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大部分教师理答的百分比集中在50%~60%,有两位教师的理答率高达80%以上,这说明我校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适时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回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指导也更具有针对性.
四、改进及反思
科学研究中尤为重要的是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改进. 通过我们对六节课的观察和进行的数据分析,有如下想法:
1. 提高观察量表和课型对应性
“交换律”一课,知识难度低,学生完全可以自学. 这节课以学习卡片为主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口头提问,所有问题都在卡片上以文字的形式呈现. 针对这种学习进度模式的课,我们设计的观察量表也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理答方面,无法知道学生问题的回答情况,教师针对各种情况个别辅导时是如何进行的. 这一问题源于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学习卡片的使用频率显著提高,有很多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以文本形式呈现,学生的回答分为先文本回答再口头汇报两步,或者先文本回答后直接检测两步. 这种形式相对于一般的面向全体的口头提问有一定的优势,它既保证了提问对象的全体化,又改变了原来由一个或几个同学回答问题,教师对其他学生的想法不能全面掌握的局限性,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卡片的巡视掌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想准确地对这一教学环节中课堂提问的情况进行测量,需要有单独的观察量表. 据此,我们将遵循原有的问题类型,同时对提问方式和教师理答进行改良. 提问方式變为针对学习组织形式的统计,即“个别学习,个别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集体学习,个别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四种. 教师理答变为在原有的集体指导环节的教师理答基础上增加在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或小组单独指导时的理答,以增加对课堂提问观测的全面性.
2. 在确保实验科学性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每一节课都对全班所有同学的卡片进行统计工作量太大,考虑可改为抽样统计,需要注意的是抽样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组,各个组抽取的样本数要相等,这样能更好地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课堂提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针对个性化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堂提问新样貌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了个性化教学对不同学生差异的尊重,对不同学生差异的利用,最终成就了不同学生能力的提升. 这个过程是辛苦的,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过程难免坎坷;这个过程又是快乐的,看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发自内心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