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敏
学情,作为研究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伴着“学讲方式”的推进,再次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十分重视“知”学生,充分了解学生,认真分析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如果我们不能切实地了解学情,不能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审视研究学情,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具有盲目性、随意性,不能有的放矢,我们的教学效果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在今天,做细、做实学情调研尤为重要,做好学情调研已成为搞好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成为构筑高效课堂的基石。时代在前进,学情在变化,学情调研没有休止符,学情调研永远在路上,在学情调研中促使师生的共同成长。下面就如何正确地认识学情调研、如何积极推进学情调研,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情调研: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好课堂教学,同样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做好学情调研,让调研反馈学生的内心世界,让调研告诉我们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学情调研,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点、找对学生的兴趣点、关注学生的生长点;要能够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灵活地选对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从而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1.满足学生的需求点。美籍匈牙利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重要千百倍。因此,新课程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归宿。
人的需求是多元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成长包含生存、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如图)。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主动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能够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满足中快乐学习,提高教学效能。
2.找对学生的兴趣点。陶行知先生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学趣愈多,则从事愈弥;从事愈弥,则成效愈著。”俄国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这些至理名言都在清晰地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找对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
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看,他们普遍表现出“好玩、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围绕这些基本特征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3.关注学生的生长点。教育的真谛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给予全面的关怀,让他们真正获得全面的发展,使他们不仅现在而且将来都拥有幸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新课程教学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只有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中的高层次需要——表现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驾驭课堂,也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情调研的价值,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做好学情调研。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调研:让我们做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强健身体的过程,更是其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如果能够有正确的引领,学生的创造力就能开掘,学生的生命质量就能提升。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的学生其成长经历各具特点,因此,做好学情调研,在引领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就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1.引领学生个性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作为一种礼物来接受。”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就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引领学生学会做人。人生一世,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事先做人,做人就要先立德。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通过学情调研工作,就能够正确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能够有针对性地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借助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进而形成优秀的品质。
三、学情调研:让我们的教学不再留有遗憾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是的,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优化的地方。遗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还是对学情准备不足。当我们静下心来,习惯性地进行每课反思时,有时候总会感觉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到位、对学生的讨论缺乏高度的指导、对个别隐性问题缺乏针对性解读、对学生的解题思考缺乏辩证引领等等。
为了让我们的教学不再留有遗憾,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课堂教学中,都应该认真把握好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切实把握好基本学情;同时,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实现课堂改革的新突破。
总之,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学情已成为学校科学施教的重要保证。直面“学讲方式”,我们更应落实、落细学情调研,努力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为构建高效课堂,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