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4-04-29 19:37江绪文李贺勤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全校种业应用型

江绪文 李贺勤

【摘要】提高种业人才应用能力,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种业人才培养关注的焦点。围绕中国现代种业人才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目标,青岛农业大学进行了种子领域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开设了全校性选修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今后中国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入改革创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种业全校性选修课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课程建设研究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1303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242-02 随着种子产业迅猛发展,种业以成为我国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加强种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满足种子产业化市场化需求至关重要[1-3]。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积极申报并成为了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4]。特色名校工程建设以来,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种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准确定位,特色发展,在种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我们认为种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种子科学与工程及其紧密相关的专业,而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科,普及种业知识,促进学科交叉,全面提升种业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下面仅从课程建设视角,谈一谈我校在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中的几点体会。

一、开设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的必要性和意义

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更是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主要载体。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学质量建设,是高等学校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5]。据初步调研,目前国内农业及相关院校在全校开设种子领域选修课甚少,主要为种子专业必修课、种子专业选修课。这可能归因于,我国种子学科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着我国种子产业化工程的五大系统、15个环节来考虑,偏向应用性、专业性。我们认为开设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在有效促进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首先,“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发展的先导产业,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6]。通过全校性选修课可给全校学生普及种业知识;其次,种子是科技最重要的载体。通过全校性选修课可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将自身专业知识渗透到种子科学的各个方面,利用种子作为其专业科学技术的依托,进而发挥作用;再之,种子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先导和重要部分。种子现已成为世界农业竞争的焦点,种业产业化离不开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热爱种子科学的优秀人才加盟;最后,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为“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的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培养平台主要局限于同学科、同学院,各学科间交流不畅通,跨学科、跨领域人才培养很难实现的难题。故在高等农业教育中对种子领域的知识推广普及,让更多的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了解种子科学非常必要,同时希望他们通过学习,今后为我国种业现代化做贡献。

二、开设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的作用

目前我校已经开设的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课程主要有种子检验原理与技术、种子生产技术、种子加工工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发现利用全校性选修课平台开设种子领域课程在促进与其他学科知识交流融合的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研究、学术交流、知识应用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特别是在学生宽厚知识基础的形成、应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课程内容丰富多样,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种子加工工艺”课程为例,首先回顾种子产业(特别是种子加工产业)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种子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本课程与“种子生产技术”、“种子学”等课程之间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课程间的联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最后根据教学大纲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逐一讲授,说明种子加工是提高种子质量,实现种子商品化、标准化及科技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是种子产业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同时让学生明白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它与其他学科专业都有着重要联系,能进行延伸、交叉、拓展及应用,如:机械专业可与种子加工机械设备等相联系,经管专业可与加工后高质量种子市场营销等相挂钩,广告专业可与高质量种子生产加工宣传等相接洽,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够把种子科学方面的知识与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开设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教学改革的特色与成果

(一)围绕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围绕我校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效果反馈,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在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作用很关键。

1.讲究教学方法,注重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要改变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做好角色转换,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形成整体认识;(2)以问题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积极性,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进而启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3)结合科研、实践内容进行“案例”教学,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方法和生产实际问题相联系,启发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案例“高质量玉米种子单粒播后,农民就可放心去打工赚钱”,这里涉及单粒播与传统播种的区别、单粒播种获高产的前提是使用高质量的种子、高质量种子的获得等方面内容。以案例为中心的发散式教育,使学生在“充满喜悦”中不知不觉地对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非常感兴趣。

2.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综合化,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1)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板书为辅。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由于种子领域许多知识均源于生产实际,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学能让学生很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辅以板书能将相关重难点突出,以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记忆。(2)超越时空限制,充分发挥网络化教学优势。我校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教改建设中将把相关教学材料传于校内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获取课程相关的丰富教学科研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二)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营造应用能力培养氛围

教学以课程为起点,课程居于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过程的统一[5]。从课程中体现特色是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根据目前种子产业发展及青岛农业大学特色名校建设对种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知识结构需求,同时根据全校性选修课特点,不断充实、更新、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坚持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等因素并重,营造良好的应用能力培养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7-9]。

首先,在保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将国内外原有教材、最新教材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等进行整合、精炼、凝练,及时充实现代科技知识,优化课程内涵结构。此外,将课程体系内的各门课程进行整合、集成,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使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

其次,在现实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课程体系的丰富性。课堂教学应注重将知识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若单凭言语文字传授,无法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此外,若使课程内容具有“三性”(生动性、代表性和应用性)以及营造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离不开更多更好教学素材的收集。对此,我们经常利用深入种子企业、制种基地及相关管理部门开展科研工作的机会,通过交流、观察及实践获得大量源于现实生产中的素材,拍摄和制作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量照片和视频,并制成综合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一体的高质量课件,对原有教学内容、图片、视频资料库进行更新补充。

再之,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主讲教师可根据课程进程,提出系列与种子生产实际相关的思考题(如:了解自己家乡某种作物种子生产情况),这些思考题具有综合性、应用型、创新性,仅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是不能够完全回答的,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并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及实际情况选择感兴趣的思考题,通过文献查阅、生产调研等方式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自主命题,撰写课程论文,编制PPT及视频资料等,最后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等方式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并根据思考题完成情况(包括材料收集、创新性、论文撰写等方面)对学生综合评分作为课程考核。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对学生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进行了考核,还活跃了课程应用能力培养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最后,我们积极鼓励、尽量安排热爱种子科学的学生赴种子生产企业、制种基地及相关部门去调研学习,体验生活,让学生成为主体,使他们的学习应用能力得到拓展,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应用素质。

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是一个供全校热爱种子科学的学生共同交流、扩充视野、培养知识应用的重要平台。围绕应用型特色种业人才培养,我们先后开设了种子领域系列全校性选修课程,并通过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案例教学,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等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目前教学效果良好,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氛围,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其中也包括种子专业的学生,他们认为通过全校性选修课能够进一步增加视野,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特别是通过教师对图片、视频的讲解,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知识理论学习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能力,此外还能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知识交流。但我校种子领域全校性选修课课程体系建立时间较短,缺少全校性参观实践教育课程环节,还有许多地方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与研究,利用好全校性选修课这一平台更好地向更多的学生普及种业知识、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我国现代种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特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刘庆昌,江绪文等.中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种业, 2012, 11: 8-11.

[2]张树元.我国种业发展概述(二)[J].种子世界, 2012, 8: 53-53.

[3]江绪文,王建华.加强种子科学与技术发展,推进种子产业现代化进程[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43-45.

[4]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方案(内部发行)[Z].青岛农业大学, 2012.

[5]戴文圣,郭联华,黄坚钦,等. 实施课程建设改革,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 40-41.

[6]尚泓泉.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种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种业, 2012, 12: 7-8.

[7]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12: 45-46.

[8]马守才,廖允成,付增光.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8: 54-56.

[9]姜振峰,刘志华,王振华.种子科学体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7: 46-48.

作者简介:

江绪文(1982-),男,安徽黄山人,农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种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李贺勤(1981-),女,安徽临泉人,农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和微生物资源利用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全校种业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合伙教育,家校共育——在考试后全校家长会上的广播讲话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开会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酷虫学校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