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本文将其归类为前置课程教学效果、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习惯等三个方面。据此设计出问卷在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中各个专业展开随机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和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详细探讨上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提出应从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和设计有效的考核手段等三个方面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并注重教师的个人职业素养的提高等。
【关键词】宿迁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问卷调查Probit模型
【基金项目】本文为宿迁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课题《专业基础课考评模式改革探索》(项目号:2013YJG20)阶段性研究成果,并获得宿迁学院“2013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228-02 一、引言
微观经济学是全国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将对学生的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微观经济学为后续课程提供了思考的基础和技巧。而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前置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高等数学或微积分;二是授课教师的授课质量,这受到教师本身的素质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三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习惯,对微观经济学是否具有浓厚兴趣,并且辅之以适当的学习方法,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产生关键的影响。
作为一门影响面广,受众较多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是否良好非常关键,影响到学生对经济运行机理的理解,观察经济问题的视野、思维和技巧。总体上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受到前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影响因素应该进一步细分探究,以考察各个细分因素在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通过对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因素的分析,对于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改进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宿迁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专业有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工商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等五个专业。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宿迁学院,客观分析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对于提升宿迁学院教学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借鉴和总结有益的经济学教学经验,如研究性教学,认为应从教学设计思想上重新审视和变革我国大学经济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刘志彪,1999)以问题为导向(张益丰等,2010),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型教学(李桂娥,2010)。改革教学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培养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着手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教师重视过程学习等改进教学效果(梁静溪,2002;张元鹏,2005;郑凌燕,2008;义旭东,2008),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三个方面(义旭东,2008;杨丽君,2012;张支南,2011)。此外,应不断充实原有的教学内容,并采用探究式教学、网络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以及双语教学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英语应用能力(陈银飞,2004;叶满城,2009;黄毅,2012),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起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阮守武,2009)。
现有定量研究大多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影响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研究认为,激励高职称教师授课、加强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稳定和培养在岗教师并积极引进学术骨干等措施促进经济学教学水平提升(王见,2009)。开展实训教学改革,探讨了实训教学方法,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成绩的评定等,以期对教学改革有所裨益(何晓明,2011)。此外,经济学教学应实行分级教学,使得各层次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杨丽,2012)。
纵观现有关于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研究,在得出结论上具有主观性;而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也是传统的使用比例结构方法论证,数理逻辑论证不充分。本文的研究有别于传统研究,通过静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应用经济学领域中定性数据分析常用的二元选择Probit模型分析各项因素在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中的影响度序次。
三、模型选择与指标说明
(一)模型选择
本文选择二元选择Probit模型进行定性数据分析。典型Probit模型如下:
Yi=F-1(Pi)=β0+■βjXij+ui(1)
在方程(1)中, F-1(Pi)是F(Pi)的反函数,即将正态概率函数的一个概率值转换成Yi的值;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观测指标;n为第i个样本的变量指标观测的数量;ui为第i个变量的扰动项。其中:
Pi=Prob(Yi=1)=Probu■>-(β0+■βjXij)
=1-F-(β0+■βjXij) (2)
F是u的累积分布函数。Probit模型中F满足正态分布,所以:1-F(-Y)=F(Y)。所以:
Pi=F(Yi)=■■exp(■)dt (3)
由于Probit模型是非线性模型,必须使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根据方程(3)从而可以写出似然函数:
L=■ Pi ■ (1-Pi) (4)
(二)指标说明
为满足研究目的需要,同时考虑研究方法的需要,问卷设计主要涵盖学生基本条件及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基本条件及授课情况、课程成绩三个方面。在问卷中将上述三个方面分解成16道只有“是”和“否”选项的问题。进行Probit模型分析需要对样本选取观测指标变量。
教学效果使用微观经济学综合成绩为指标,在模型中设定为Yi变量。
Yi=1第i个学生的综合成绩≥70分 0第i个学生的综合成绩<70分
之所以选择学生综合成绩70分为分界点,是因为调查对象的综合成绩计算公式是: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由于平时成绩的评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通常给分都在90分左右,因此期末卷面成绩对于课程的具体学习效果反映具有较高的客观性。根据上述成绩计算公式,可以推导出综合成绩在70分以上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一般都在60分以上。
根据经验和现有研究,将影响第i个学生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分为授课教师因素(见表1);学生自身因素(见表2)。
表1 授课教师因素指标和变量列表
表2 学生自身因素指标和变量列表
表1和表2两个方面的指标基本涵盖了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变量——行为模型计算的变量。
综上所述,根据典型Probit模型和本文研究指标变量的选取,设定本文研究的Probit模型为:
Yi=β0+■βjXij+ui (5)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针对已经学习过微观经济学的学生,随机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6份,其中有效问卷439份,因此本次调查有效问卷比率为87.8%。描述性统计分析如下:
调查学生中,微观经济学综合成绩≧70分的学生比例为74.49%。调查设计中将前置课程设定为微积分,该课程成绩≧70分的学生比例为69.02%。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总体上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对课程内容讲授娴熟(88.84%),课件重点突出(92.48%),并能通过板书详解结论的推导过程(86.10%)。但是希望改进通过案例阐释理论(76.77%)。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习惯有待提高和修正。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兴趣(70.39%)有待提高;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52.62%)不足;课后能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49.43%)的也较低;同学之间讨论微观经济学问题(42.37%)基本很少;较少的同学能在课后能自主选择相关习题练习(31.21%);在学校的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出勤率(96.36%);但是认为自己的考试主要靠考前一周突击复习(95.22%)的比率非常高。上述数据分析看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制约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短板。
(二)Probit模型实证
通过使用Eviews6软件,针对上述关于各项调查数据,使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见表3。
表3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Probit回归结果
注释:观测值:439;卡方=83.7214;PseudoR2=0.6132。
表3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Probit回归结果基本符合模型所要求的各项检验指标。回归的结果表明:教师的内聘还是外聘、课件重点突出、用板书展示推导过程、使用案例阐释理论和教师对课程讲解娴熟等教师因素对微观经济学教学皆有作用,其作用排序呈现递增的态势。微积分成绩、女学生、课前预习、主动做题强化学习效果、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课后及时复习、按时上课、对微观经济学感兴趣、高中是理科、考前一周强化学习等因素都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有影响,其作用排序呈现递增的态势。
五、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以科研和创新型人才为主的重点高校,在生源和教学条件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应该通过调整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考核手段等方面措施,探索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教学按照教学目标可以简单的分为结论型教学和过程型教学。所谓的结论型教学,是指紧密围绕学生掌握基本或经典的经济学结论进行教学,重在应用;所谓的过程型教学,是指紧密围绕经济学结论的推导过程而进行教学,兼顾研究和应用。因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基本理论,兼顾推导过程”。通过清晰的教学目标,简化结论推导过程,以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其次,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
科学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方面努力。微观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需要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以及广博的经济领域实践知识,并对热点问题有敏锐的关注和分析。在授课过程中能深入浅出以案例为主要手段的理论讲解,并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在保质保量的完成课程规定作业外,举一反三自主搜集针对性习题练,并能对不明白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及时请教。通过上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面努力,构建出“授课精炼易懂,学习积极主动;融合理论与实践,课内课外全覆盖”的科学教学模式。
第三,设计有效的考核手段。
改革现行的考核形式和内容,设计出有效的考核手段。目前的课程综合成绩的考核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因此,将简单的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占70%的成绩评定方式和内容改革为平时成绩10%、四篇课程专题论文20%、课程内容分五次平时测试20%和期末考试50%的结构。通过上述考核手段的改革,有效的整合了案例或热点问题的经济学应用分析、每个主题部分的细致测验、课程总体考试以及平时表现等几个方面,充分考查和锻炼学生的学习、理论应用和协作表达等多方面能力。通过上述考核形式和内容的改革,设计出“平时表现+应用表达+分部测验+总体考试”的“形式多样,重点突出”的有效考核手段。
此外教师应该注重个人职业素养的提高,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不断自我学习和提高工作效率,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升自己学术水平的同时也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2]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03:15-18+25.
[3]仇燕苹,翟仁祥.《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分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88-89.
[4]侯茂章,朱玉林.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3,03:104-108.
[5]刘甲朋. 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2:146+180.
[6]廖俭. 制约宏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 科技信息,2011,35:401+397.
作者简介:
嵇正龙(1982-)男,江苏沭阳人,经济学硕士,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产业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