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族源再探究

2014-04-29 18:31郭强
大观 2014年6期
关键词:考古学人类学

郭强

摘 要:秦人族源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西来说”,一为“东来说”。本文用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文献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东来说”应该更符合实际。

关键词:秦人;族源;考古学;人类学;零口村遗址

一、引 言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其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深刻而又顽强地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所以有“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的说法。其中不少作法至今依旧闪烁着它的影子,包括一些与中国相邻的亚洲国家。秦族是华夏民族史上一个伟大的民族, 秦文化是华夏文化历史长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对秦族及秦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许多问题上仍然众说纷纭,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 例如秦人族源问题。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先理清已有的各种见解,再试图借鉴考古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史料记载,再次探讨这一问题。若有错讹和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二、对秦人族源问题的研究现状

秦人族源问题自王国维以来,聚讼至今。主要有“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主张“西来说”的有蒙文通[1]、周谷城[2]、熊铁基[3]、俞伟超[4]、叶小燕[5]、刘庆柱[6]等专家学者, 他们均认为秦人源于西方。其主要理由有: 1.秦之祖先世袭较连贯,可信程度较大是自中橘以后,已“在西戎、保西垂”; 2.秦为西戎族,在西方,春秋时东方诸国多称秦为戎; 3.秦人祭祀用马,崇拜草木、山川、禽兽,风俗与戎狄同; 4. 秦人由东方而西迁的可能性不大,周公东征迁之于理不合(以上据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7] ) ; 5.屈肢葬、铲形袋足鬲、洞室墓是秦文化的自身特征, 秦人是西戎的一支; 6.秦人流行西向墓暗示秦人源于西方; 7.秦文化源于甘肃青海地区的辛店文化。

主张“东来说”的有卫聚贤[8]、徐旭生[9]、翦伯赞[10]、黄文弼[11]、顾颉刚[12]、林剑鸣[13]、伍士谦[14]、何汉文[15]、黄灼耀[16]、殷连勤[17]、韩伟[18]、刘明科[19]等专家学者。其主要理由是: 1.秦人与东方的的殷人、夷人都有鸟图腾崇拜; 2.秦为嬴姓, 嬴姓族多居于东方; 3.秦人祀少嗥之神, 传说少嗥为嬴姓祖, 居于东方; 4.秦的祖先与殷王朝关系密切 ( 以上据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20]) ; 5.屈肢葬、铲形袋足鬲、洞室墓、西向墓均不是秦人的传统文化; 6.腰坑殉狗现象多出现在秦墓中,西部诸戎族中不曾见到,也不是周人文化习俗,其渊源在东方; 7.秦族不是一个游牧民族, 在文化上与戎狄族有较大的不同。

三、从考古学和人类学角度对秦人族源问题的再探究

以上两种观点的争论起初主要是以文献资料来研究的,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出土了大量秦代资料,学者们进而运用考古发现和文献相结合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尽管如此,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仍然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近年来,人类学家周春茂、陈靓等对陕西临潼零口村遗址、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宝鸡建河墓地、凤翔孙家南头等遗址的秦墓中人骨的人种学研究结果,给我们在秦人族源问题的研究上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零口村遗址中发现的秦墓有10座,其中男性7例,年龄18-30岁,女性3例,年龄12-18岁(一例未成年人)。墓葬特点是屈肢特甚的屈肢葬,时代大约为战国中期[21] 。零口秦墓中出土的颅骨,颅形基本上呈卵圆形,颅顶缝普遍简单,鼻根不深凹,鼻棘和犬齿窝不发达,鼻前窝多见,颧骨、上颌骨下缘转角处欠圆钝,铲形门齿出现率极高,中颅----高颅----中颅相结合,中等偏大的面部扁平度,中眶形,中颌----平颌,齿槽突颌,润腭等等,属于蒙古人种,比较接近于东亚蒙古人种[22]。

周婧峰和周春茂选择了不同地区青铜时代的西村周组、殷墟中小墓②组③组、平安堡组、夏家店上层(合并)组、西团山(合并)组、蔚县(合并)组、台西组、柳湾齐家组、陶寺组、彭堡组等11个颅骨组与零口村秦组相比较,比较项目有颅长、颅宽、颅高、最小颅宽、颧宽、上面高、鼻宽、鼻高、眶宽、眶高、面角、颅指数、颅长高指数、颅宽高指数、额宽指数、上面指数、鼻指数、眶指数等18项,比较的方法是计算各比较组相互之间的形状距离函数值(dik), 最后依形状距离函数值(dik)进行聚类分析。经过比较研究证明,在青铜时代,中国北部地区存在着三个不同的人群。黄河中游以东亚蒙古人种居多;华北北部、辽河地区分布着据有北方蒙古人群和东亚蒙古人群相混合的人群;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分布着接近北方蒙古人种及其与东亚蒙古人种混合的人群。零口秦组与甘青地区各比较组差异明显,说明他们关系疏远,并没有很深的渊源;相反,零口秦组位于黄河中游,且与殷墟中小墓②组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说明零口秦组的居民可能来自东方,也说明秦人亦可能来自东方,这个结论在人种学角度证实了“东来说”的可信性[[23]。

此外,西北大学的陈靓研究了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宝鸡建河墓地、凤翔孙家南头等遗址的秦墓中的人骨[24],研究结果与周婧峰和周春茂所做的研究结果类似,都证明了秦人“东来说”更符合实际。

四、结 语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专家学者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研究秦人族源问题,并形成了“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主要观点影响至今。从考古学和人类学角度出发,通过周春茂、陈靓等人类学家对陕西临潼零口村遗址、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宝鸡建河墓地、凤翔孙家南头等遗址的秦墓中人骨的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秦人族源“东来说”更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蒙文通:《秦为戎族考》,《禹贡》,1936年,第六卷,第七期;《秦之社会》,《史学季刊》,1940年,第一卷,第一期

[2]周谷城:《中国史》,1939年,开明书店

[3] 熊铁基:《秦人早期历史的两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

[4]俞伟超:《古代“西戎”与“羌”“二胡”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1985年,文物出版社

[5]叶小燕:《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6]刘庆柱:《试论秦之渊源》,《人文杂志----先秦史论文集》,1982年

[7] [20]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文物》1987年第1期

[8]卫聚贤:《中国民族的来源》,《古史研究》,1934年,第三集

[9]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史学季刊》,1940年,第一卷,第一期

[10]翦伯赞:《秦汉史》,198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1]黄文弼:《嬴秦为东方氏族考》,《史学杂志》,1945年,创刊号

[12]顾劼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13]林剑明:《秦史稿》,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14]伍仕谦:《读秦本纪札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15]何汉文:《嬴秦人起源于东方和西迁情况初探》,《学术》1981年第1期

[16]黄灼耀:《秦人早期史迹初探》,《学术研究》1986年第6期;《论秦文化的渊源及其发展途径》,《华南师范学报》1981年第3期

[17]殷连勤:《关于夷族的西迁和秦嬴的起源地、族属问题》,《人文杂志----先秦史论集》,1982年

[18]韩伟:《关于“秦文化是西戎文化”质疑----兼谈秦文化的族属》,《秦汉考古学会刊》,第二期;《关于秦人族属及文化渊源管见》,《文物》1986年第4期

[19]刘明科:《也谈秦族源、秦文化考古及相关问题》,《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1]陕西省考古所:《陕西临潼零口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临潼零口村》,2004年,三秦出版社

[22]周春茂:《零口战国墓颅骨的人类学特征》,《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二十一卷,第三期;陕西省考古所:《临潼零口村》,2004年,三秦出版社

[23]周婧峰、周春茂:《秦人族源之人类学信息》,《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6期

[24]陈靓、田亚岐:《陕西凤翔孙家南头秦墓人骨的种系研究》,《西部考古》第三辑,2008年12月,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考古学人类学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Special food from New Zealand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夏鼐与埃及考古学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