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博文
【摘要】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文章通过对陶宏伟等人提出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相关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增强人文素养,数学问题生活化和善用情感交流”三点具体策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64-01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另外受到社会元素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初中学生不仅面临很大的学习压力,生活交际压力也很大,如果来自家庭和社会和老师的帮助支持不及时,将会影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同时,初中阶段也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将很大程度影响学生以后对数学的学习。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 数学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教授数学知识,还要帮助学生积极构建逻辑思维,这就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究初中阶段如何提升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显得十分重要。
1.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涵义及意义
数学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指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且成功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和学生身心的发展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系统的教学行为。[1]这些教学行为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建立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合理利用数学方法理解问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稳固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提升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几点策略
2.1 增强人文素养,在课堂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
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与教学素养,更重要的还要具备相当高度的人文素养。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指出[2]: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教育中给予学生人文关爱是数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要注意弘扬人文精神,用它去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心智,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内在气质、性格、价值观念、个性的积累和形成。
2.2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如何让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有兴趣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对女生,本身逻辑思维能力比男生要弱,学习数学兴趣不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能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组合,打通数学通往生活的桥梁,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在备课时,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加工、补充、整合、重组,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而不是简单的听老师讲解各个死板的公式、定义等。
2.3 善用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社会学观点来看,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它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课堂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一味地进行灌输式教育,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如今,灌输式课堂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而是要求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启发式、探究式教育。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若数学老师能较好地实现情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感受到的是民主、平等、友爱的和谐氛围。同时,若教师用亲善、热情、平和、幽默的态度和情绪,就更能引起学生满意、愉快、喜悦、崇敬的态度和情绪。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课堂教学效果就好,也更容易让学生喜爱老师,直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另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借助对问题的探究,互相追诘,知识、智慧在交流碰撞中产生乐趣,也直接杜绝了教师居高临下“满堂灌”的课堂氛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初中数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传递,更奠定了很多学生继续求学的基础,这就要求当下初中数学教师不断研究提升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策略,不断丰富课堂内容和情感,让学生不仅能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思维。
参考文献:
[1] 陶宏伟.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涵义及评价[J].教师,2007(11):28-29
[2] 韦艳霄.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初探[J]. 基础教育研究,2009(7):37-39
作者简介:
郑博文,女,1983年10月生,甘肃金昌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育,班级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