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鹤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体会美、感受美、表达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来使语文课堂充满艺术特性,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基本功,需要教师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己的观念,使教学设计体现出智慧的火花。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艺术性,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功力,还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能运用各种情境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从各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如何使语文课堂展现其艺术魅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灵魂”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集了很多中外名人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中都包含了作者的深厚情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要使他们感受到这些文化的魅力,还要使他们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对自己进行情感的熏陶,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气质和修养。现在的学生由于经历有限,对民族和国家的情感体会不深,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品读,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使命感。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的情感,通过感受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灵魂,来充实自己的情感。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和意志获得较大的提升,对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积累,还要让他们通过文学作品的感染,对祖国更加热爱,使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来感受文中蕴涵的“灵魂”,对自己的修养和气质不断进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引导,使他们自觉地形成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包括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与作者进行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用情用意。文字变成了作者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深入分析文字语句,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正确体会,把学生引入到文学的殿堂,让学生通过优秀作品感知其中蕴涵的真情,与名人进行对话,如此不仅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还能使学生体会革命先烈对祖国的热爱,比如,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信念。通过学习《背影》使学生体会到了文中蕴涵的父子之情,能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一篇篇的名作都包含有感情的“灵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了各种情,使他们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三、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诗意”
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很多语文课堂成为了应付高考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中,学生进行大量的专题训练,在学习中失去了体验语文中美好情感的乐趣。包含优美情感和意境的课文也成了分析材料,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做题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堂不再是欣赏美文,体会文学作品意境美的课堂,而是充满压力和竞争力的枯燥学习过程,学生对这种枯燥的学习产生了厌恶的情绪,使他们在压力下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语文课堂的诗意,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通过对文章进行美的思考,提高语文能力,会使学生的语文素质不断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更多的乐趣,这种乐趣能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主动性,在主动性学习过程中,达到的效果比进行专项训练和题海战术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的情况下,对语文文章进行深刻理解。
四、在语文教学中体会“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语文知识中蕴涵着很多生活的道理,而在生活中也会有需要用语文进行解决的问题,语文知识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生活中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同时语文作品中描写的情境也是生活的具体反映。语文教学中,要把生活和语文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情感在对生活的感触的同时,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才能深刻体会到其中蕴涵的真情实感。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体会“生活化”呢?可以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把生活和语文紧密相连,体会语文在生活中的用处,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能使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积极地运用学习到的语文知识进行解决,提高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五、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新闻性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待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知识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具有艺术特性的教学方式,能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艺术魅力,能对获得语文知识的成就感体会更深,在品读优美的文学作品时,能丰富情感体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作者思想的冲击,促使形成较强的意志品质,在面对困难时能主动出击,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在让学生体会语文中的艺术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生活性,使学生既能体会到语文的朦胧美,又能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促进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不断提高。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