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宇玲
摘 要: 根据幼师培养目标,依据体育游戏特点,在学前专业体育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尝试自编体育游戏内容,实行自我与相互评价等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体育游戏 学前专业 《体育与健康》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在社会发展和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并提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明确将“体”放在首位,突出“体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充分说明儿童的天性,表现为好动、好奇、好模仿等。由于体育游戏既有游戏的特点,又有体育的特征,将基本体能的锻炼寓于娱乐性极强的活动之中,因而对激发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其以体能为主的各方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其内容丰富多彩,方法简便易行,形式生动活泼,并具有一定的竞赛性。通过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对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体育锻炼的能力有深远的意义。发展儿童走、跑、跳、钻等的基本动作,需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机械地重复,无法引起儿童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例如“冲过敌人的封锁线”,不仅能引发学前儿童参加游戏的欲望,吸引其积极参加游戏,还使儿童在游戏中达到体育锻炼要求,增强体质,发展儿童基本动作的目的,为提高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游戏可以丰富学前儿童自然、社会方面的知识,扩大其知识面。大多数体育游戏都配有童谣和儿歌,使幼儿们在玩乐中接受新知识,吸取新信息,同时对发展学前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具有特殊的价值,例如游戏《逛山园》。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在一起游戏的伙伴们之间可以很好地沟通并成为朋友。此外,体育游戏还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思维、想象、记忆、判断等能力。
体育游戏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游戏一般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进行,另外体育游戏中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在游戏中必须遵守,促使学前儿童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例如:游戏“走走走”模仿各种动物的走法,通过游戏伙伴的相互模仿、协调、儿童学会遵守规则,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
体育游戏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娱乐性。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情绪是放松的、没有心理压力的。体育游戏带有竞争性,当在游戏中获胜,则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理得到积大的满足,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游戏“勇敢的小矮人”,会面临失败,这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但有趣的体育游戏吸引儿童,使他们忍受遇到的挫折,克服自身弱点,继续参加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学前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得到培养,同时体育游戏还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前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成为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落实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根本和执行者。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全面具备和熟练掌握体育游戏的知识,因此学前专业学生掌握运用体育游戏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现就自己在担任学前专业学生《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对体育游戏进行一些教学尝试,并初步取得以下经验和认识,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前学生学习体育游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巨大的动力。学生如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便会变得积极主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想象丰富,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兴趣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服从的形式。例如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我先让学生观摩学前儿童游戏视频,讲解体育游戏学习的重要性及在学前儿童中的意义,学习撰写体育游戏的基本格式,即明确以下几点:游戏名称;适用于哪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游戏的目的或目标(包括任务、要求);游戏的准备(包括场地、器材、能力基础);游戏的方法(包括游戏的活动过程、组织要求);游戏的规则;活动建议及注意事项;配以简图或示意图等。一般来说,组织好体育游戏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如:讲解技能、示范技能、组织游戏技能、观察判断及应变能力,我给出范文让学生学习。随着学生体育游戏知识的增加,他们对体育游戏有了浓厚学习兴趣。我要求每位学生必须组织一个游戏并领着大家玩,学生欣然同意。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性主要包含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集中表现为自主、自我调控、自我决断等方面;主动性是学习中的一种自觉行动,其表现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求知欲及兴趣等方面;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其发展目标为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基于上述。教育和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实践学生主体性这一教育理念,以指导教育教学,力求发挥学生“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
1.转换角色,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力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并以此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激活学生那“沉睡着的潜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每次课我由四名学生课前自己收集并撰写体育游戏,亲自讲解游戏方法、游戏规则并组织游戏活动,以点带面,通过自编、自讲和自己组织,学生不仅得到实践的锻炼,而且得到角色的体验,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尝试让学生自编游戏内容,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需要创新性。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
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在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尝试自编游戏内容。期末,我共收到体育游戏48个,并编写出了具有趣味又能锻炼奔跑能力的《狼和小羊》的体育游戏。这一游戏活动不仅有押韵的儿歌,还有很形象生动。教学中,该生讲解清楚,步骤明确,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一致评其为最佳。通过尝试,发现部分学生的能力比我想象强得多。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经验。
三、实行自我与相互评价,增加学生之间的交往
课程评价是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促进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评价的意义在于“更好”地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体育游戏教學中,每个学生组织完游戏后,都会用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实行自我与相互评价。评价内容为体育游戏设计、讲解、示范、组织游戏技能。教学中,48名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观摩,一组参与活动,观摩的评价,参与的谈感受,组织者谈体会。这一评价,培养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的评价,不仅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又加深学生对体育游戏教学的把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互评的能力,培养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和合作精神。
通过体育游戏在学前专业《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尝试,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叫“教无定法”,也明白要做好教学工作,只有多动脑,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
[2]吴鹏.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的学前教育湖南娄底外国语学校.
[3]刘福林等编.体育游戏.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12,第一次印刷.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5]魏四成,骆晓玲.论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武汉工程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