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语不虚,结合长期一线教学实践,本文针对师生共同困惑进行积极思考,目的是让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协力合作取得优秀教学成绩。
【关键词】新教材知识储备更新教学理念组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50-01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行已有多年,笔者在使用该教材中一直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自身在适应教育思维与理念的转变中,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自逼不得已发其覆,现浅谈自己对新课改的一些认识和感受。
一、新教材教学过程中的障碍与思考
1.教材内容:层次推进、要求更高
历史新课程推行以来,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不禁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新教材抛弃旧的叙事通史模式,以政治文明、经济成长、思想文化三板块为必修,以中外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实践、战争与和平、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块为选修,高考一般从前四块中四选一出题。新课程试图将中外通史板块化,将历史基础知识留给初中完成,增强高中历史专业化水平,以文明史观与唯物史观指导,注重各文明自身特点和优点,通过对比研究,追寻各文明发展、曲折的内在理路,用唯物史观看待问题。正如李开元先生1986年曾经提出历史学的层次模式理论,指出:历史学至少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部分,即基层史学、中层史学和高层史学。基层史学,以确立历史事实之具体存在为目的,以考释和描述的方法追求史实之复原。中层史学,在基层史学已经确立了的史实之基础上,以探讨各个史实间的相互关系为目的,以分析和归纳的方法追究史实间关系的合理解释。高层史学,乃是在基层史学和中层史学已经确立了的史实和史论的基础上,建立历史演化的一般法则和理论模式,抽象和假设为其方法之特点。以上三个层次的史学,构成了史学之整体。该三个层次的史学,尽管有基础下向的贯通之处,彼此间在方法上仍有深刻的隔阂。
为了更好说明新课改历史内容的变化,有必要分析历史学本身,如表所示: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体现了文史一家的特点。新课改高中历史正是在初中叙事通史基础上,也就是在基层历史知识基础上向中层历史知识层次推进。面对新课改历史知识层次的推进,这给师生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教师首当其冲,“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得有一桶水”因此,历史教师不断加强知识储备成为当前之急。其次,要求师生践行新理念新方法,在教学相长中相互提高,教师作为组织教学的关键人,必须身体力行,躬身实践。自觉以文明史观和唯物史观指导,更新教学思维,带动学生更好学习。
2.教学方法:角度多元、情境陶冶
同一历史问题可以多角度作出解答,如“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梯也尔和恩格斯评价拿破仑的不同视角。就本题说,梯也尔认为拿破仑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野心家,狂人,侧重于从历史贡献和影响方面评价。恩格斯认为时势造英雄,侧重于从拿破仑出现的历史背景方面评价。其实将历史放在时空不同的三棱镜下考察不是没有先例,回答问题角度多元,自然有利于知识情境形成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陶冶。
二、教师自身对新教材的体认与突破
笔者经长时间历史教学,由迷惑业障,终日不得其解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体认与突破。
1.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备课准备,让“教材说话”,既能“走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走入侧重对新教材知识结构整体把握和知识板块具体分析,而走出则倚重于旧有叙事通史模式对新教材的积极补充,时间是界定历史的标志,在文科综合部分,时间对历史如同空间对地理、政权对政治一样重要。相当部分历史高考题用时间界定,往往事半功倍。
2.教学方法方面:活学活用有关知识点,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重视中国历史的古今纵向联系、中外文明的横向对比研究;坚决反对用死记硬背的教条来面对活灵活现的答题,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培养和专业术语的应用,总之,反对学生不动脑筋学历史。
3.组织教学方面:尽量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具体化。讲授方式的生动化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历史,而讲授内容具体化则体现了课堂教学本身的特点,一线课堂教学实行班级授课制,一定要紧贴新课改目标和考纲,将知识落在实处,首先,把新教材未说明的、隐而不露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使之一脉贯通,形成有机联系;其二,丰富历史的细节特点,关注其不确定性;再次,重视知识板块间的联系,做到历史知识的“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切忌讲课内容“假大空”,教学手段“万花筒”,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
新课改是转型的变革,“老革命遇上新问题”历史地摆在教师面前,笔者以为“老革命”们不必疑难和困惑,因为她们拥有青年教师没有的丰富经验,旧有的知识结构并不一无是处,其中的“时间界定”仍旧发热无限,只是要求“她们”教到老、学到老而已;青年教师也不应沾沾自喜、自得意满,大学历史的知识结构并不完全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知识板块相适应,前者是叙事通史的深度化与专业化,注重历史的连续性,有点编年体的感觉;而后者则是从叙事通史中抽离出的专题史,侧重本专题的前前后后,有点类似纪传体。这就要求青年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知识路径,丰富教学经验,勇做新课改的排头兵。
参考文献:
[1]“史学理论的层次模式和史学的多元化”,《历史研究》,1986年,第一期。在该文中,李开元先生将历史学划分为低层史学、中层史学、高层史学、哲学史学共四个部分,后来,李先生接受田中正俊先生的意见,将低层一语改为基层,接受周一良先生的意见,将哲学史学单独分出,确定对于史学的划分,确立为基层史学、中层史学和高层史学三部分。
[2]太原市2014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Ⅱ卷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其中分别引用梯也尔和恩格斯著作中一段材料,此为问题(2)
[3]太原市2014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Ⅱ卷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问题(2)答案解析
[4][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1版
[5]岳谦厚、黄欣“郭四颗事件”与“反封先锋”的构建——关于汾西县霍家坪村土改中贫农致死一案的考察《中国乡村研究》第7辑2010年07月19日
作者简介:
李瑞生(1986-),男,山西省吕梁市岚县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在读研究生, 太原市奥林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