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洪
运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探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标准(2011年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它是学生运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回归生活的需要. 然而学生运算能力下降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主要表现在运算的结果不正确、运算的方法不灵活、运算的过程不合理不简洁,时间长了,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导致学而无用,无法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下面就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培养良好习惯,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一是盲目计算,没有认真审题;二是粗心,出现错抄、漏抄,错写、漏写现象;三是学生书写马虎,格式不规范,造成计算结果不正确. 因此,运算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先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找到合理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仔细检查,看有无错抄、漏抄、算错现象;书写时,格式要规范,准确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 这样,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
二、加强口算练习,掌握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基础
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然而,学生运算能力差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他们没有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内乘法、除法不娴熟,造成运算速度缓慢;其次是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掌握不扎实,出现数学运算中的知识性错误,直接影响运算的结果. 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扎实基础尤其重要. 与此同时,学生在牢固掌握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之上,还得在运算的过程中抓住参与运算数字的特征,合理运用运算定律,使运算过程简洁,提高运算效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问题,理解运算的意义是提高运算能力的途径
《标准(2011年版)》指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这样提出,充分体现了运算与应用的密切联系.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运算是由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否则也就没有运算的必要,因此,运算的教学必须与解决问题相结合,避免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理解运算的意义,从而提高运算能力.
四、理解算理,掌握运算方法是提高运算能力的核心
学生在运算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计算. 只有学生理解了运算中的道理,才能够理解和掌握运算方法,才能正确、迅速地运算.
比如2.46 + 0.3 = 2.76的计算过程中,列竖式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方法一: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0.3的末尾添上一个0. 0.3里有30个0.01,2.46里有246个0.01,合起来就是276个0.01,也就是2.76.
方法二:添上单位“米”进行考虑,2.46米就是246厘米,0.3米就是30厘米,相加得276厘米,也就是2.76米.
方法三:给这两个数添上单位“元”,整数部分上的数代表的是元,十分位上的数代表的是角,百分位上的数代表的是分,2元4角6分加3角是2元7角6分,也就是2.76元.
方法四: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十分位上的“3”应该和十分位上的“4”相加. 因为如果把3和6相加,加出来的9表示什么就说不清楚了,是9个十分之一?不对!是9个百分之一?也不对!也就是说,要想两个数直接相加,这两个数的计数单位必须相同.
五、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第一,教师要重视估算,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估算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始终注意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作为重要的目标,创设合适的情境或抓住适当的契机,鼓励学生进行估算,不断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经验.
第二,设计好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估算的意识. 教学中应创设适当的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 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
第三,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检验计算结果,澄清错误.
例如:学生在计算201×6时得到了错误答案126,这时,教师应抓住学生错误的资源去发展学生估算意识,让学生估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比1200多,产生估算结果和计算结果之间的“冲突”,从而反思自己的计算过程. 同时利用估算来检验计算结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计算结果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提高运算能力练习必不可少,学生需要在运算的练习中亲自体验,建构自己的理解,不断获得自己的领悟以及“灵感”,渐渐地发展运算能力. 《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 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要提高训练的实效性,就要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和梯度,稍复杂或稍有难度的运算技能一般都可以分解成几个单一技能,教师应先对单一技能进行针对性训练,并组合成复合技能,然后安排综合练习,逐步达到正确熟练的程度. 要提高训练的实效性,就要注意改善学生的运算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趣激练. 要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还要经常帮助学生剖析计算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错例,通过信息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问题中感受计算的重要性,并依据“评价建议”中对基本计算技能的评价要求,让学生对照进行自我评价,以评促练,增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