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丹
摘 要: 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负向迁移往往被认为干扰和阻碍了学习者的学习,而母语的正向迁移通常被忽视了。本文从语言的共同性、母语对二语学习的表达和理解上、汉英语言对比层面上分析了母语的正向迁移对二语习得有积极影响,从而引导学习者借助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提高二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 母语 二语习得 迁移 积极影响
一、引言
母语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所以母语是在没有任何别的语言系统影响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第一语言反应系统。因此,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系统,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指在已经掌握了一定母语系统的前提下,在脱离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可以说,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不仅受到学习者的年龄、心理态势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而且受母语的影响,因为二语习得者在学习目的语时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原有信息进行思考、分析、比较、综合,并利用原来学习母语时获得的经验进行指导。
二、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负迁移
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许多学者坚持认为母语表达习惯和母语思维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这种阻碍作用又称为负向迁移。由于负向迁移,人们常把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看成是逐渐用第二语言的特征取代第一语言的特征,使自己的第二语言能力接近于以该语言为本族语的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过程。因此第一语言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学习者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会产生错误。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如果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目的语)都含有某种意义,但是该意义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手段不同,那么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使用中就可能出现错误,即可能把第一语言的实现手段转移到第二语言中。
但是,二语习得研究中所应用的对比分析法正确地指出一点:对于二语习得者而言,母语同目的语之间存在的相似点越多时,就越容易掌握目的语。在二语习得中,作为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借助母语的规则。按照El1i s的观点,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在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有共性的地方,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语言的正向迁移可以提高二语习得效率。Corder(1978)指出学习者的母语能够促进二语习得或外语学习:当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相似时,母语能帮助学习者沿着“普遍”路线前进得更快。El1i s(1999)指出母语是一种知识资源。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这种资源帮助他们审查输入的二语或外语数据,从而帮助他们尽量使用目的语。
三、积极影响的具体表现
1.从语言的共同性方面看
培根提出:所有语言的语法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各种语言之间的表面差别纯属枝节上的变异,语法的不一致性在不同的语言中体现出有表层的差异;犹如几何学的一致性在具体图形上也有形状和大小之别一样。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多种语言之间被揭示出来的共同点越来越多。语言的共同特征与二语习得有密切关系。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在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不论是否意识到,他对语言的共同性都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即通过事物的个性认识事物的共性。当他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会把他通过母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二语习得中,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在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为其外语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所以从人类语言的共同性上看,母语思维在二语习得中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有促进作用的。
2.从母语对二语学习的表达和理解方面看
Lay对二语成年学习者的写作过程研究发现:学生在表达时借助母语发挥的次数越多,所写的文章就越完整通顺,越具有条理性,而他们本身对题材的了解和经验决定了母语使用的多少。Lay分析了四名中国学生的英文写作过程及其作文文本,发现运用母语思维多的学生的作文在内容、结构和细节上优于母语思维少的学生的作文。Friedlander研究了母语思维在二语写作构思阶段中的作用,28名中国ESL学生分别用中文和英文构思一篇关于中国节日的文章,Friedlander发现这些学生用中文可以想出更多细节,这说明了母语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构思与母语文化相关的话题。
有专家在对一些10岁的加拿大儿童进行观察之后发现,若这些儿童听到一篇用其母语口述的文章之后阅读用二语表述的同一篇,他们对该文章的理解将比他们听到用二语口述文章之后阅读二语表述的同一篇文章或单纯阅读用二语表述的该文章更好。这说明了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母语知识是外语学习的有利因素,母语为其二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必要前提,正因为有它作为基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才会有如此神速的发展。
3.以汉语和英语为例,从两者语言层面上看
(1)语音方面
汉语拼音系统和英语音标系统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两种语言虽属不同的语系,但如从语音学的角度区分它们在语音流中组成成素的物质属性的话,均可分成元音和辅音两大类。汉语中的声母相当于英语中处于音节开始的辅音,韵母就相当于英语的元音。具体来说,比如:两种语言发音的部位和方法有很大共性,都是用双唇、舌尖、舌面、口鼻、齿、腭、声带等部位,采用塞、擦、送气、阻碍等方法。如鼻辅音和边音的发音是相同的。还有英语中的8个复合元音都是双元音,与汉语有4组双元音发音很接近,/аi/、/аi/,/ei/、/ei/,/аu/、/аu/,
/ou/、/ou/,具体表现在:音标相近,都是合口元音,舌位滑移的方向基本相同。
(2)词汇方面
汉语和英语词汇的共同点表现在词性与词义上。这两种语言的词汇都可分为名詞、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等,而且很多词汇在词性上是对应的。这样在记词性或词语搭配上便可互相利用两种语言的词汇知识。
(3)句法方面
汉语和英语在句法上也有很多相似点,就句型而言,它们都有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感叹句之分。其中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句型均由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组成,在这两部分中,谓语相对而言比主语更重要,它不仅是句子的信息中心,而且决定句子的句型和变化。英汉两种语言虽属不同语系,但在基本句型上仍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
①S+V
We are talking.我们正在谈话。
The plane landed.飞机着陆了。
②S+V+O
I like watching TV.我喜欢看电视。
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我完成了我的作业。
③S+V+P
His brother is a doctor.他的哥哥是个医生。
She is my best friend.她是我的好朋友。
由此可见,不论是以汉语为母语,还是以英语为母语,学习者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借鉴其相似之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Stern(1992)认为:“让我们从早已熟知的关于第一语言的知识出发,从不可避免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出发,把这些迁移和干扰的存在看做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毋庸否认,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是把第一语言作为参照物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向学习者指出两种语言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系统。在跨语言的学习策略上,我们因为首先承认了迁移的干扰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移动,比较两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逐渐而有意识地完成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言系统的转换,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语言体系。”
可以说,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认知基础,学习者借助母语理解或加深理解二语。正如以Selink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不应该把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看做是“干扰”,而应该看做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一种“策略”,或是一种“调解”。对学习者来说,其主要任务不是去克服母语的“干扰”或“消极转移”,而是在认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或“调解”手段,尽快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Krashen(1982)认为在双向交流中,当习得者缺乏足够的目标语知识时,可求助于他们的母语启动话语表达。El1i s(1999)提出,行为主义的“干扰”观念必须扬弃,而认知框架内的“借用”和“调解”观念,则应该成为二语习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母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是需要注意度和量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比较,突出两种语言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充分利用母语的积极作用,在使用上具体看课程和学生目的语的程度,遵循目的语优先和适时适量原则。
参考文献: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38
[2]Corder,S.Language Distance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Learning Task[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78.
[3]LayN.Composing Process of Adult ESL Learners: A Case Study [J]. TESOL Quarterly,1982(16):406-407.
[4]Friedlander A. Composing in English: Effects of a First Language on Writing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UP, 1991: 109-125.
[5]Stern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6]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1981.
[7]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8]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9]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界,2002(4).
[10]倪凌.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11]江华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迁移影响及教学启示[J].湘南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