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误区

2014-04-29 00:44许琼瑶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圆锥圆柱思维

许琼瑶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数学教师对课堂提问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上课时提的问题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丰富. 然而,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停留在表面认识和简单模仿层次,并没有思考问题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教学取向.

【关键词】 提问;误区

课堂提问是成千上万教师每日每周都在做的事,这类最平常、最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才是教育研究中最不可忽视的课题.然而,越是平常和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越容易被人们忽视, 其实这样的问题才是教育研究中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数学教师对课堂提问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上课时提的问题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丰富. 但这样的课堂提问是否收到了如期的教学效果?深入分析起来,很难说教师对提问的目的以及如何提问进行了深入思考. 比如,有些教师在对“专家教师”的课堂观摩中,发现有些问题提得很科学,就简单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 结果,却是得其形而失其神. 究其原因,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停留在表面认识和简单模仿层次,并没有思考问题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教学取向.

数学课堂提问的常见误区:

1. 没有明确指向的提问

这是一种泛泛地随意化提问的倾向,特点是“怎么问都行”. 教师自己都没有明确提问的目的,每个问题都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孤立元素,对课堂提问在整个数学教学系统中的地位缺少整体认识.

2. 过于表面化的提问

有些教师为了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等教学理念,将“满堂灌”变为了“满堂问”. 教师连续发问,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补充强调,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开始另一次循环,整个过程显得十分急促紧凑. 然而,仔细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多数为重复性和过于表面化的问题. 尽管是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实际上就是教师将一系列的思维过程硬塞给学生一样.

3. 对不符合预设的回答置之不理

在一节教学内容为“归纳推理”的课上,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之一是如下的问题:

求1 + 2 + 3 + … + n + (n - 1) + … + 2 + 1 = ?

题目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不算难,教师提问了两个同学. 第一个同学是这样回答的:以n为分界点,将1和n - 1相加,2和n - 2相加,……,n - 1和1相加,得到n - 1个n,再加上中间的n求得最后的和,即(n - 1) × n + n = n2- n + n = n2. 应该说,学生的思路十分自然通畅,也并不复杂,大部分同学应该不难理解这种做法. 但教师没有给予什么肯定性的评价,而是接着提问了另一个同学. 第二个同学的意思是将式子中的前n项与后n - 1项分别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出,再相加得到结果n2. 教师对第二个同学的回答给予了明显赞许,并且对全班同学着重强调了在需要的时候要会应用等差数列求对上述问题预设的方法. 由于没有和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同学交流,无从知道他的真实想法. 这个同学正确解决了问题,却没有获得应有的认同和鼓励.

同样的问题,每名学生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思路. 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回答都要耐心仔细倾听和分析,对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闪光点,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每一名学生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取得进步.

4. 提问的内容缺乏科学性

我们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问题包含的内容应是准确无误的. 例如,在学习了圆柱和圆锥两种立体图形后,在小结这两种图形的关系时,有的教师会问: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往往会作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回答. 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教师这一提问内容的本身就存在错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种关系,一般说来,只有在高和底都对应相等的情况下,这一答案才成立. 教师在提问时不注意细节的处理,使内容发生科学性错误,长此以往,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5. 提问的时机缺乏合理性

数学课上,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不应受教师主观意志左右,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积极思考,发展思维.

一个问题提出后,能否为学生所解答,一方面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限制,即要有知识基础,否则,问早了,学生认知结构或思维过程上出现断层,欲速则不达;问迟了,提问的结果可能皆大欢喜,但却使提问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另一方面还要受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情绪饱满,充满求知渴望,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一石能激起千层浪,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

为了有效应对数学课堂提问中的种种误区,应以“重视学生的深刻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促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求识欲”等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特征为标准,对数学课堂提问进行整体优化设计,以更有效地发挥提问的作用,实现提问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漫话“满堂问”[J].教育发展研究,2001(7):86-87.

[2]李鹏,刘春房.数学解题应该怎样教[J].数学通报,2008(1):39-40,44.

[3]杜威.思维与教学[M].孟宪承,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特征[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2):35-38.

猜你喜欢
圆锥圆柱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