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魏晋时期的艺术

2014-04-29 21:08梁靓
大观 2014年8期
关键词:魏晋

摘要: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书画艺术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为根基,以人的主体精神、人格之美、自然之美为载体,将人、自然、艺术三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将通过对魏晋时期艺术的解读来感受中国书画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魏晋;错彩镂金;初发芙蓉

在中国的历史上,魏晋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此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哲学、宗教。文艺等等方面都经历了转折。要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精神,魏晋时期的艺术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汉末魏晋时期,长期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虽然使得社会动荡、秩序解体,然而在文化方面却受到了特别的影响。魏晋时期各民族、各国互相攻占、杂处而居,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虽然混乱却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融合。魏晋之时阶级矛盾尖锐,于是,不少的文人不再把追求仕途作为人生目标,选择了明哲保身。魏晋清谈,名士风流,纵论玄学,高谈佛道。玄学兴起,老庄之道盛行的魏晋,从之前两汉经学社会政治主题的描写到刻画个人内心的转变,在追求仕途的道路上他们苦难多于幸福,悲痛多于欢乐,所以他们将精神寄托转移,他们的作品也就多以着重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遭遇,曲折经历的描述为主。与现今当代人的“以人为本”,注重个体感受的,呼吁表达真实自我的心理特点相吻合。魏晋时期出现了不少的玄言诗山水诗哲理诗,对于两宋时程朱理学的形成,影响很深。不止如此,这一阶段在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百花齐放,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之根基和方向,出了不少光芒万丈的作品。魏晋时期,艺术和审美发生的改变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东汉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兴盛,魏晋玄学之风的盛行都息息相关。汉朝思想受统治于儒教,体现在艺术上是风格非常质朴,没有出现专门的系统的文艺理论和美学,只有一些关于美学思想的散见。而到了魏晋时期,这几百年是一段思想上非常自由,精神上高度解放的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门艺术奇迹般的在这个灾难深重的时期取得巨大成功。儒道两家的哲学著作之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理论专著,如谢赫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一时期也涌现出大量的各个领域的艺术大家,如在文学方面有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音乐方面有嵇康,书法方面有王羲之、王献,绘画方面顾恺之和陆探微,雕塑方面有戴逵和戴颙。以及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洛阳的寺院也都是魏晋时期不可忽视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美学思想方面,魏晋六朝时代是一个大转折时期,在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魏晋风度自然率真,洒脱不羁,与自然界的零距离接触,当时那些放浪的话语,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另现代人羡慕。魏晋文人学士隐逸的处世态度形成的对质朴画面和画外意境与传神的追求,引领出对书画审美的独特视角,是对淡泊、出世之美的追求。

魏晋时期,中国人的审美感觉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这就是认为平淡素净的美即“初发芙蓉”式的美是比华丽繁富的美即“镂金错采”式的美拥有更高的境界。

“镂金错采,雕绩满眼”是一种人工雕琢的美,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是另一种天生丽质的美。雕饰之美,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美感形态,由装饰之美发展到线条之美,提高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是一种进步。“错采镂金”的美追求文字的雕琢,是对事物外在形态表述,追求的是形式美;“初发芙蓉”的美重在表现主题思想和人格,追求内容美。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来就是技术家,但这种技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情感个性和人格。王羲之的书法,他的字端秀清新,行云流水,骨格清秀,具有一种古拙之美。“以形写神”的理论在魏晋时期被提出,顾恺之的绘画,如《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他的线条飘逸,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般自然流畅,人物形象朴素,仙风道骨,修长清瘦,面容俊美,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注重传神描绘,善于表现人物神情,以突出人物的志趣品格。陶渊明的诗,以平淡的田园题材创造出具有隽永深远的意境的诗词,虽然少了刻意雕琢、铺陈华丽却更多一份自然淳朴,意蕴深远,超然世外,平淡冲和,清隽脱俗、天然浑成。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宗白华对此有精炼的概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至极之后,即到了下降阶段,直至平淡。苏轼又说:‘无穷出清新。”宗白华认为,在文学艺术中,表现自己的思想人格,比追求文字的雕琢更重要。在他看来,文章中,思想人格属于芙蓉出水,文字雕琢属于镂金错采。又比如绘画,内容比技法重要;写诗,思想比格式重要等等。比如京剧就属于典型的镂金错采的美,唱念作打,举手投足,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式;而苗壮或陕北民歌,那显然就是芙蓉出水的美了,因为那曲调唱词完全在山水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信口而出,没有一点人为雕琢的痕迹。“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感贯穿了整个中国美学史,相济互补的推动者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儒家提倡入世,重视人为的雕饰之美,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的艺术家们就倾向于“错彩镂金”式的美。中国美学发展到魏晋以后,人们追求的是崇尚自然的朴素之美。道家提倡出世,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为,艺术上也提倡天然之美。“初发芙蓉”是以朴素形态展示给接受对象,但这种艺术创作并非随口而谈,毫无加工,而是一种经过高度的精炼,洗去了一切杂质成分,是艺术创作者对自然境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是用朴素但是准确的语言进行的艺术创作。

“初发芙蓉”的审美理想不仅是当时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时的追求,更成为了后世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书画精神的一个审美理想的标记。。在朴素无华的外表下,蕴含着深厚的审美内涵。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着哲思与睿智的时代,是中国古典审美的拓展时期,自然审美在这一阶段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没有任何装饰,没有任何附丽色彩的,就是自然之美、平淡之美,正如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10

作者简介:梁靓(1989.5-),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从事油画表现与研究。

猜你喜欢
魏晋
魏晋时期的清廉与贪腐
小议魏晋琴画中的自然与美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魏晋清谈探析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魏晋隋唐交通与文学图考”简介
关于魏晋文学中的“啸傲”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