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体意识的自觉,教出不同文体的个性

2014-04-29 00:44:03林金来毛晓云
考试周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体意识语文阅读教学文体

林金来 毛晓云

摘 要: 文体作为文本的外在形式是对阅读理解的一种规范,不同文体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侧重点。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有深刻的影响,强化文体意识是语文教材的潜在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文体意识,教出不同文体的个性,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水平。

关键词: 文体 文体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

文体意识是人们在文章写作和阅读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文体意识不仅是写作教学中应关注的,而且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失的思考。它是读懂和理解语文教材的潜在要求,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关系到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恰当、准确,以及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高低。

一、强化文体意识是语文教材的潜在要求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其实,不管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都必须关注教材本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仍是主要的依据。而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大多是“文体结构”,即以文体作为单元编排的体例,不论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

拿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来说,必修课程有“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以文体划分为若干个单元。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是根据不同的文体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的,即诗歌与散文(系列1)、小说与戏剧(系列2)、新闻与传记(系列3)、语言文字应用(系列4)和文化论著研读(系列5)。由此可以看出,文体意识的培养和运用,是语文教材的潜在要求。在语文新课标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要求,但处处涉及文体意识培养和运用的内容,可以说缺少文体意识和对文体意识的培养,就没有真正落实新课标语文教学。

因此,根据教材以文体作为依据对课文进行单元划分的具体情况,以及文体在理解、体验、感悟课文中的特殊意义,真正理解和落实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和运用文体意识,这是真正读懂和理解语文教材的基本的、原则性要求。

二、文体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文体归属,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鲜明地表现在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技巧的运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语文教师除了关注学情外,更要顾及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这就是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它需要教师对文体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逐渐帮助学生习得一种文体阅读的思维和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比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着力点,教出不同文体的个性,是语文教师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以诗歌教学为例。诗歌是情感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由于表达形式的限制,诗歌中情感的抒发更需要语言的提炼和纯化,而且常常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法。因此,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具有很强的模糊性,是虚化而空灵的,表现出来的往往只是一个个的意义支点,其中蕴涵丰富而复杂的心理积淀和思想情感,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诗歌教学应以这些特征为着眼点,只有抓住意象和意境,突出诗歌情感这一主线,才能品出诗的感觉和味道。如教学《再别康桥》时,意象的把握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分析意象时,要着眼于这些意象与作者的情感的关系。抓住诗人的情感,才是教学的核心,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诗人为什么不是与人或校园告别?诗人眼中的康桥是怎样的?意象的选择突出了什么特点?与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何关系?在思考时,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生活与情感经历,并借助个人的生活体验,从而把握诗人的“情”。这样学生不难体会到,诗人表面上是与云彩、金柳等自然景物告别,实际上是在与自己的“梦”告别,与自己的回忆告别。之所以选择宁静与沉默,是因为诗人内心的隐秘无法向人诉说。于是他“轻轻的来”,“悄悄的走”,其中的爱恋、缠绵、沉醉、洒脱、沉重等,需要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加以补充与还原。这种通过诗性语言走入诗人心灵深处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

相对诗歌,散文的情感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沉淀后的心境,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淌。在所有文体中,散文是最自由、最灵活的一种抒情方式,而且写的是真人真事,真实地体现作者的人格和性情,这种真实感、独特性与个性美,以及蕴涵其中的人文底蕴,是散文的最大魅力,也是散文教学的着眼点。同样是散文,类型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如果是一篇说理的散文,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展开。

小说、戏剧作为不同的文学样式,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的文体特征,这决定了应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设计思路。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文体意识,加强对不同类型文体的个性研究,才不致使文体的特性淹没于共性之中。

三、文体是阅读理解的规范

文体是写作的形式规范。对作者来说,写作的过程就是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恰当地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具体包含体裁的特征、功能、作法、要求等),建构自己的作品,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的过程。尽管不同作者的写作或艺术风格有其独特性,但都以某种文体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都必须遵循某一文体的基本框架和规格。

文体作为文本的外在形式也是对阅读理解的一种规范。对读者而言,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的过程。

可见,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文体模式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信息得以畅通传递的桥梁和保证。英国的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中曾说,文体概念提供了“指导读者同文本遭遇时的标准或期望”,把读者的阅读“纳入规划”,给它以可知形式,赋予它以语境和框架,减少复杂性,使读者严格按照文本原意“阅读”。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时应用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钱理群先生说过,要读懂并讲清一篇文章,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在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是不可或缺的,要教会学生用适合文体特征的思维阅读。

阅读思维换言之就是文体思维,阅读技法受制于文章体式。同样一个题材,用不同的文体加以表现,行文思路会有所不同,它的意义和内涵也会发生变化。可见,文体不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不同,更体现了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表达需要。因此,在阅读时必须根据文体特征去把握文章思路,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是否具有文体意识,对文本解读是有很大影响的。有人说,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而采用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顾文体特点,千篇一律地使用模式化教学方式,则在抹杀文本的文体特点的同时,也会使对文本的理解概念化、表面化,甚至造成对文本的误读。

“教是为了不需教”,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授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并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让学生明白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因为阅读也是习惯方面的事,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阅读能力就难以体现。

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必须充分地意识到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自身的文体意识的运用作为示范,教出不同文体的个性,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文体意识对于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价值,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全面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向东.找回失落的文体个性[J].语文建设,2008(01).

[2]杨永良.谈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09).

[3]钱理群.说什么“理”,如何“说理”[J].语文建设,2009(04).

[4]潘新和.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2006(08).

猜你喜欢
文体意识语文阅读教学文体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44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09:53:43
基于文体意识的小学语文绘本教学
文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00:36
“文体意识”的觉醒
探析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任务分析理论的应用
提升职业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