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刍议

2014-04-29 18:37姚洁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内容提要】 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次内容的扩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钻研,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的创新,积极探索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本文从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出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路径探索。

【关键词】 中国梦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姚洁,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37-02

中国梦是十几亿中国人的梦,既是历代中国人梦想的延续,也是当代中国人梦想的凝练升华。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人才资源,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依靠力量,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解读中国梦,使中国梦内化成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首次向全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再次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由此可见,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国家富强。国家富强是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保证。没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只是空谈。晚清的中国闭关锁国,从辉煌到远远落后于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夜郎自大”地等待“万国来仪”,却等来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家和民族遭遇巨大危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时刻警醒国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才可能实现人民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已基本达到小康。但我国的小康社会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中国梦要求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2. 民族振兴。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动力。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且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如跌倒的巨人,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任其掠夺凌辱,民族命运急转而下。从灾难中走出来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屈辱中奋起,历尽艰辛找到了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道路;民族振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即是实现这一历史过程的指引。

3. 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目标。中国梦是一个高远的追求,宏观上是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但微观上事关每一个中国人,它的实现是以千千万万个人梦想的实现为基础,因此,中国梦也是个人幸福之梦。人民的个人幸福指数得到提升,社会才能实现安定和谐,才能为人民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才能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

理想信念、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指导作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明星和助推器,价值观正确与否决定着大学生的前途和发展方向。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起促进作用;反之,低俗的理想信念、错误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毁灭性影响。当前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对精神生活感到迷茫,只是片面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其背后是不正确的价值观在发挥作用。理想信念反映的是价值追求、人生定位,有什么样的梦想,将直接影响主体的行为选择、奋斗方向。

因此,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让大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识基础上更全面地把握中国梦的内涵,结合新形势实现内容的拓展,在共产主义价值观、实现路径上给大学生做出引导,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性认识,引导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培养任务的特殊性使高校在践行中国梦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在这一历史时刻,应积极探索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途径,使学生有敢做梦的勇气,有能圆梦的决心,有拥抱梦的能力。

1. 站稳主阵地。充分发挥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作用,从理论教育的角度向学生阐释、解读好中国梦。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以作为有效的载体,适当拓展教材内容,在教材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专题教学或书本相关章节拓展内容开展学习,不能拘泥于传统教育形式。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挖掘中国梦的理论根源;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六章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由此拓展到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突出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讲理想信念,可拓展到中国梦这一民族集体理想,进一步渗透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以中国梦统领个体梦想,以中国梦支撑个体梦想;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引领学生回顾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把对当今中国国情的理解建立在近代以来无数先贤对“中国向何处去”艰辛探索的学习上,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看待国情世情的视角,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去伪存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 找准切入点。引领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应回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与大学生存在的距离感,其它社会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生搬硬套的教育是无效的教育,学生也易产生排斥心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建构受众的精神世界,因此,要贴近受众生活才具有感染力,才能引起思想共鸣,产生行为的号召力量。

3. 坚持灵活性。主体性认知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推崇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地位。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坚持主体性认知教育的基本观点,给予学生充分的平台和机会探索、挖掘中国梦的意义、实现路径。同时,仍不可忽视传统的理论灌输方法的作用。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提出“先进的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灌输论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各个时期对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马列主义觉悟产生了巨大作用。因此,应注意主体性认知教育和灌输性教育方法的辩证统一,给予学生个体或群体性质的自主探究的平台,同时通过专家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既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做到放权不放手。这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4. 掌握主动权。高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阵地。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渠道营造学习中国梦的氛围,尤其要充分利用校园论坛的舆论影响力。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对网络依赖性强,其中,校园论坛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校园网建立中国梦主题网站,或在校园论坛建立中国梦学习讨论专区,引领大学生走出价值观功利化困境。第二课堂也是进行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战线。高校可通过学生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团委可发挥其在学生中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培养“圆梦”典型,引导大学生见贤思齐,争做“敢做梦,会筑梦,能圆梦”的新时代大学生。

责任编辑:周 俊

猜你喜欢
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