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娜
摘要:由于社会的进步,教学内容得到了创新,同时各种科研成果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新的途径和方式。要想开展好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深入研读课文,探究文本蕴义,加强语文课堂复习,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 方法 复习
语文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学科,初中语文是小学语文的提高,初中语文的教材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叙事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所以我着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深入研读课文,探究文本蕴义
现在的语文教材不仅仅给学生提供学习、积累优秀语言的材料,而且注重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研究教材,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选取不同视角去挖掘教材蕴含的意义。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每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对作品进行研究。比如小说,我们可以扣住人物的形象、环境、语言、主题做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磨炼鉴赏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我们还可以将多篇课文串联,进行比较、探究。比较,既是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又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习,要学会找准阅读的比较点,进行求同辨异的探究。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语文技能培训
我们班有一部分学生对判断病句难以掌握,学习效果不好。病句的类型多,情况复杂;句子长,筛选耗费时间多,所以判断病句是一项让人头疼的活,学生做这方面的试题准确率不高。于是我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育学生从关联词、介词、代词、动词、动词、习惯错用的词等几方面着手,抓病句标志词。
例1:我因为喜欢语文,所以讨厌数学。
错误:两者无因果关系,强加关联词。关联词语的使用需配对,不能乱用,关联词语不能强加给句子。
例2:秋天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错误:“北京”不是“季节”,此处搭配不当,应改为“北京的秋天”才对。
例3:美国对伊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为了摧毁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错误:这是习惯错用的词,“目的”与“为了”重复。
三、加强学生开放、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语文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实际情况中,一部分学生虽然专心听课,分析重点、难点,但是对重点的思想方法没有给予注意,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致使机械模仿,死记硬背,没有创新精神。下面我结合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阅读题,来研究探讨近期中考涌现的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方法。
例4(南宁市中考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很重视感恩报德,你能举出一个有关的成语(或谚语、格言、诗句、故事等)来吗??
解析:答好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课外阅读中的语言积累水平,文化积淀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很重视感恩报德”,仅仅是一个论点,我们要教育找出一个论据来证明它。可以选择的答案有许多,比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诸葛亮“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事例等等。
例5(吉林省中考题):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解析:这类题属于创制型,要求考生能联系文段创制对联等,或自拟题目作答。有一定文学色彩,目的主要是教育人、启发人。联系文段内容符合对仗的特点,宽对即可,例如:“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等。
这些立意新颖、内容丰富的试题需要探索性的解法,需要用发散性的思维,思考多元性答案,所以很有创造性和挑战性。
四、加强语文知识的复习
我们的语文复习的任务大致有三项:强化记忆、查漏补缺、融会贯通。其中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是复习的中心任务。
通过复习,可以把长期学习的各部分知识有机地“组装”起来,或者说,将学过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透彻理解,用基本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来进行,所谓融会贯通,“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个新的理解和体会,主要指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复习时,要加工处理较多的知识,要看,要想,要写,要查资料,要设计系统表、比较表等,是比较费时间的脑力劳动。
我们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的零星时间,把与复习内容有关的书本、笔记、作业、试卷和参考书等一一准备好,通过思考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及时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有了复习笔记,可以促进知识由繁而难向少而精的转化,同时也强化记忆效果。
因此,新的语文课程强调,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语文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渗透应用意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突出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