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
【摘要】民间小戏,大多是由说唱艺术和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俗称小剧种)。如晋南眉户、洪桐道情、秧歌戏、乐乐腔等。文章对临汾民间小戏中的代表性种类做以基础研究,实现整理、保护、传承临汾地区优秀民间音乐的目的,以期引起广大音乐研究工作者对临汾传统音乐的关注,使人们对临汾民间礼俗音乐有更深的理解,更好地传承我们国家优秀的民间音乐。
【关键词】临汾;民间小戏;艺术特色
临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临汾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开创了灿烂的文化,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形式。特别是融汇在各种民俗活动的音乐形式,充分地反映出这一地区的音乐文化特征。临汾民间小戏,有晋南眉户、皮影、洪洞道情、曲沃碗碗腔、乐乐腔、翼城琴剧、目连戏、秧歌戏包括曲沃、翼城秧歌、襄汾四句秧歌、浮山干板秧歌、襄汾小花戏等十多种,其数量之多,居全省之冠。临汾誉称“中国戏曲摇篮”、“民间艺术的海洋”与这里剧种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是分不开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音乐失去的生存的土壤,诸多优秀的传统音乐逐步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成为当代我们每一个民间音乐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民间小戏,起初多称社戏(亦称家戏)。所谓社戏,在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当中,即描写了清末绍兴乡间演出社戏的情形,就是旧时一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台演出。民间小戏,它是与大戏(京剧等)相对应的戏曲表演形式。其特点是地域性较强,演出空间较小,表演程式与唱腔简单,因为其反映内容贴近群众生活,再加上演员基本上纯属农民,所以在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中特别受欢迎,继而群众把小戏称为“庄稼户”戏。
一、民间小戏的种类
临汾小剧种,大体可分为:秧歌戏、道情戏、歌舞戏、皮影戏、木偶戏、眉户剧。秧歌戏是民间舞蹈和民歌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艺术品种;道情戏是运用道教曲调,宣传道家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歌舞戏,基本同于秧歌戏,它们之间微妙的差距,就在于歌舞戏的表演更加生活化;皮影戏是一种灯影戏;木偶又称“傀儡戏”或“傀儡子”。这些小剧种,除眉户戏流行面较广,翼城琴剧新发展起来外,其余剧种几百年来仍然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并生存下来。要说临汾的地方小戏,绝对要提一提眉户,这眉户又称“迷糊”、“曲子”、“清曲”其发源地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出自太白山麓的陕西眉县,其一说是产生于自古民歌很盛行的晋南蒲州、临晋,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但是不管这门艺术是出哪里,源于何方,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都是值得传承和赞誉的。
二、民间小戏的演出方式
小剧种的演出团体,多系民办,地域性特强,它的演出自成体系,所走的演出方式和当地的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是一致的,是当地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演出方式,首先是地摊演出与舞台演出相结合,这是小戏的一大长处,也是所有小戏的重要演出活动。有的剧种初始只是作为祀神而存在的,再后来的慢慢演变发展中.才具有了娱乐的作用:其次是民间艺术组织自发交流.这是小戏在演出实践中求长进的一种有效办法;最后是坚持业余,农忙务农,农闲演出,以农为主,以戏为辅,演出活动如同社火一样,是有季节性的。它与农事结合,农闲季节组织班社进行活动,不断壮大和发展。他们本身农艺不分,杂(杂业)艺不分,常常自己演自己看,自己唱自己乐,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支持自己。
三、民间小戏的艺术特色
表现在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在艺术上还不很成熟和完善,但是在实践中,它的某些方面,常有惊人的突破。因为它是大众的文化艺术类型,时刻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对自己不完善的现状亦不满足,而它也没有任何框框,最容易扬弃取舍,独具一格。其所有特色都离不开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最突出的则是随意性和地域性。所谓随意性,就是在表演上没有严格规范,它的规律和群众的心理、追求、向往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唱腔、伴奏、乐器、行当、表演、特技以及服饰、化妆、道具等,都与当地的文化环境即群众的文化层次、审美情趣、心理愿望、风俗习惯相关联。
从行当上看,它不受任何限制,随心所欲地走自己的路子。比如碗碗腔这个剧种,在行当配备上只有男女之别,没有行当之分。表现在唱腔上,如同唱民歌、山歌一样,上下滑音特别多,装饰音由演员决定,唱一次一个样,没有准确的记谱,演员们根据唱腔的框架,自由发挥,这种随意性,又是产生流派的基础。随意性产生的艺术效果,被当地群众承认,形成了它们的个性。
区域性,主要是它的活动的范围,一般只局限一个县、乡、村。凡是在大范围内活动的就有发展、有进步、有提高,如眉户戏。凡是只局限于小范围活动,不经常进行相互交流的就缺乏生气,甚至会逐渐消失或淘汰。构成地域个性的重要因素,一是剧目,二是音乐(包括唱腔),三是表演。临汾小戏剧目内容,大多反映民间生活。它和宗教、家训、家规、家庆、村规相一致,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华教习”体系。从这个角度和意义上看待小戏地域性的差异,就会真正找出它在这个地区存在的价值。
四、民间小戏的产生和发展
其产生方法,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外省传人,包括商人带入,逃荒者传来,流串艺人和戏班传人。二是本地产生,主要形式是自身班社和家戏组织。三是竞争,包括本地剧种之间的竞争、专业与业余的竞争。这种竞争,使大戏、小戏互相促进,小戏演出质量好,敢与大戏抗衡,可促使大戏提高和发展,大戏的高水平,也给小戏以学习榜样。如此,在竞争中相互激励,相互学习,便使自身得到提高。
五、民间小戏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及作用
每逢演出时节,农民自己组班演戏,自筹资金建台、置箱,都是为了一社一族的娱乐和迎神赛会之需。纯属群众自发组织,它由社首或族长领头,召集爱好者自愿参加,自愿捐资,作为请教室、请乐队、租赁戏箱之用。也有集资自己购买戏箱的。演员区域音乐研究》。
在自家吃饭,只是在演戏时,由主家送些食品、酒席,表示对演员之酬劳、祭神灵之真诚和演出成功而庆贺。人们争先恐后,踊跃参加,所以,使小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几幅小戏的对联当中就可以看出当时演出小戏的情况:
几个农人仗剑执戈龙飞凤舞升平世界;
一堂家戏穿红戴绿燕语莺歌锦绣阳春。
是家非家父子暂作君臣礼;
非戏是戏兄弟聊叙主仆情。
家常几个人商商量量行滩礼;
戏唱三两日热热闹闹过元宵。
你说可唱他说可唱再闹一台方合人意;
这个也好那个也好多演几日才是我心。
你也要唱他也要唱且莫油腔滑调惹人笑;
好亦是戏歹也是戏不过巷歌街谣报神恩。
演几出家戏你笑我笑总为唤醒群众爱国热情;
奏一场雅乐东吹西打无非激励士兵抗日精神。
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两便;
说好就好说歹就歹好歹要唱三天。
村无半百家你要唱他也要唱来几个劝阻几个;
我已六十余好不管歹亦不管看一回便宜一回。
从以上对联可以看出,民间小戏的性质、意义、组织形式、活动方法、当年的盛况及群众喜欢的心情,因为小戏的“草根”特质,接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所以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很高,继而能够延绵不息。
历经沧桑,时过境迁。目前临汾民间小戏,有的在继续活动,不断得以发展,如眉户、翼城琴剧、曲沃碗碗腔;有的虽然停演,但经过扶持,加以整理和培训后,即可恢复活力,如洪洞道情、皮影、木偶、襄汾小花戏、浮山乐乐腔;有的则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与提高才能活动,如曲沃秧歌戏、翼城秧歌戏、目连戏、襄汾四句子秧歌等。如再不加以整理保护,再过数年它们将只能是临汾小戏的历史资料。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无论其影响力的大小,或者与人民生活有多大联系,至少它们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正是由这些小小的“零部件”构成,以少聚多,以滴水汇以江河湖海之势,成以千古流芳,万世长存之姿态。所以,作为当代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应当尽自己的一份心力,来为传承和发扬这些艺术宝库的瑰宝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再以延续致以自己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