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情》是贝多芬奏鸣曲中非常有个性特点的作品,它所表达的主观情绪和贝多芬的个性极为相似。这部作品的结构形式紧密,演奏技巧绚烂,艺术手法极富感染力,几百年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文章主要对第一乐章呈示部的曲式结构及钢琴演奏技术特点进行分析,试图通过演奏技术要点的分析还原作曲家的内心以及正确表达这首作品所赋予的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热情;贝多芬;曲式结构;演奏技术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一位人们十分熟悉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集古典主义大成者。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身为钢琴家的贝多芬,在奏鸣曲的创作上尤为用心,他所创作的奏鸣曲作品OP.57俗称“热情”,可以说是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缩影。它的主观情绪和贝多芬个性特点都非常强烈。其结构形式紧密,演奏技巧绚烂,艺术手法极富感染力。几百年来,这部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真诚热爱。
这首乐曲产生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1804~1806),是他这一时期奏鸣曲作品中的代表性杰作,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历史中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它非常完美的形式,无比完整的结构,统一的活的脉动,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f小调也是贝多芬在表现热情、激动的音乐时具有代表性的调性。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本文主要对第一乐章呈示部的曲式结构及钢琴演奏技术特点进行分析。
一、《贝多芬奏鸣曲op.57》第一乐章呈示部的曲式结构
呈示部是第一乐章最精华的一个部分,将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主部的主题是由3个短小的动机发展而成,是一个开放式的主部。动机1的出现是一个连续的分解式的主和弦,和弦上行奠定了整首乐曲的性格。贝多芬用了16小节,将主题的3个动机完美结合,并使作品的气氛慢慢渲染开来。主部主题结束在f小调的属和弦上,属于开放性结构。连接部承上启下,很好地将调性由f小调过度到了bA大调上。副部主题运用了主部主题的材料,在bA大调上将主题的气氛和情绪加以发展,最后结束在其同名的小调上。结束部在ba小调上加以重复,属于收拢性结构。
二、《贝多芬奏鸣曲OP.57》第一乐章呈示部演奏技术要点分析
在进行具体的演奏活动中,一方面演奏者的个性和趣味对音乐演绎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听众对各个演奏者在个性和趣味水准上的评判标准并不一致,但在演奏生理技术上的准确性却是可以进行量化和判断的,这一点在当今的音乐演奏领域尤其明显,技术上的准确在当今的各种钢琴比赛中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因此,关于演奏技术的问题,是能否正确还原作品的重要因素,下面将对这首作品的呈示部的演奏要点进行详尽的分析。
(一)分解三和弦
在巴洛克时期,分解和弦难度一般控制在八度范围内,弹奏起来不会发生太大困难。在浪漫主义时期,分解和弦的弹奏范围扩大到八度以上的现象才大量出现,从古典时期贝多芬的作品上就预见了这一点。如《奏鸣曲作品OP.57》第一乐章是快板乐章,12/8拍,f小调。主部主题由3个动机发展而成。动机1作品一开头出现了两手八度齐奏的f小调分解三和弦,曲折的旋律线条和弹性的节奏使音乐具有了高度的紧张感和潜在发展的可能性,是一种压抑的情绪表现(见谱例1)。
谱例1:
演奏分解和弦的关键是手腕先要顺从手指弹奏的位置,顺着下个要弹奏的音域方向有节奏地轻轻移动;用指尖肉垫较厚的位置有把握地捉住琴键,耳朵同时注意听弹出的音色要集中沉下去,切勿松垮。音量从开始的PP随着音域旋律的提高适宜地增强,直到轻巧地弹奏完第三小节颤音后又逐渐减弱回到属音。演奏这个分解三和弦片段要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左右手节奏整齐,注意不要在音值较长或有转指的地方有停滞感。
同样的分解和弦也出现在连接部(见谱例2)。
谱例2:
演奏时,将手指较贴键弹奏,不要把手指飞得太高。这是一串强力度的分解和弦下行,和弦转位时应保持手腕平稳移动,手指力度均匀。
结束部也由一连串的分解和弦进行,左右手形成倒影关系,整体向上推进。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结束,和弦的最高音需要特别突出,因此在演奏最高音时需要高抬指落下,加强旋律重音,而其他的和弦音可以贴键弹奏,形成力度对比(见谱例3)。
谱例3:
(二)柱式和弦
连续的大和弦在浪漫主义时期经常使用,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都避免使用过多的大和弦,而在《贝多芬奏鸣曲OP.57》这首独特的作品中却随处可见。17~22小节是一个连接段落,左右手以沉重的和弦一起组成了连绵不断的八分音符三连音进行,弹奏时可以采用滑行运动,运用大臂力量带动小臂力量充分地触键,指尖要抓住键盘,声音要扎实有力,要注意的是最后一个八分音符的时值要弹奏准确。从谱例4最后一小节开始的节奏也预示了副部主题伴奏织体的节奏(见谱例4)。
谱例4:
演奏好柱式和弦要掌握好几个环节:
1.要使每个和弦音都有美好的音质。要像练习单音一样分开演奏每个和弦的每个音,倾听它们的声音,获得好的音质,再把它们合在一起。
2.平稳转位。当和弦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眼睛要提前看到下个音要弹的位置,手指提前做准备,手臂和手腕放松,动作要小,准确转移位置。
3.均衡力度。体会每个和弦音需要的力量大小,找准和弦里的旋律音,是突出最高的音,还是中间或底下的音;通常要保持各个和弦音之间力量良好而均匀的影响关系。还要研究和弦中所包含的各类音程的内涵所赋予它们的不同色彩,由此获得立体化、多层次的和弦音响。
4.整齐划一。和弦必须要共同发声,感觉手指在弹和弦时的位置。和弦既有黑键又有白键时,手指的位置高低有很大差别。要使手指适应每个和弦音位置的深浅,使手与键保持最密切的关系。
在谱例4和弦片段中是ff的力度,而右手的和弦排列方向是上行,左手的和弦方向平行,根据拍号是3拍子的特点,弹奏这种和弦片段既要有整体从ff到fff的力量,又要把这4组八分音符和弦中的每一组的第一个和弦逐渐突出,使旋律片段渐强具有递进感。
(三)八度演奏
八度旋律的大量使用也是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的。八度具有融合性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将织体加厚,使音乐情绪更加饱满。在副部主题当中,贝多芬就运用了八度的形式,在保持与主部主题节奏、音调相似的情况下,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种情绪(见谱例5)。
谱例5:
在演奏时,以腕关节为中心,保持八度的手型,用大臂带动小臂,以松弛、自然的力量触键,发挥手腕自身固有的弹力推动音乐往前发展。
(四)同音反复
同音反复也是早就出现的技术,到浪漫主义时代才被大量使用。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却对同音反复情有独钟,贝多芬的同音反复是贯穿于他一生创作中的最重要、最持续、最彻底的一个情结。可以说,离开了“同音反复”就没有贝多芬。这一因素在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见谱例6)。
谱例6:
单音同音反复有用一个手指与用轮指两种指法。前者易控制均匀,但速度不够快;后者轻巧且可以达到极快的速度。用轮指演奏,又有手指向内勾和向外挑两种奏法。一般以向内勾较易。轮指的指法通常根据节奏组合决定,三音一组用“3-2-1”循环;四音一组用“4-3-2-1”循环。在作品第10小节,出现了两次以和弦外音构成的同音反复,而后又迅速回归主调,如同幻想突然消失。这是一个新元素的出现,由四个极为低沉的同音反复音符,构成了主部主题的第三个动机。这四个音似乎意味着命运的提示,让笔者记起耳熟能详的第五交响曲的开头。贝多芬亲口说的:这是命运在敲门!这同第五交响曲“命运”的主题动机相吻合。在第五交响曲中,“命运”的动机力度非常强,而在OP.57中,“命运的敲门声”却是阴森恐怖的,让人听来不寒而栗。但是,这“敲门声”又蕴涵着一种不屈的性格,是前面阴暗压抑的悲剧性引起的强烈反抗,演奏方面要求演奏者手指干净利落。“命运”动机的处理应该简洁质朴,颤音弹得急速流利。另外,手腕的轻巧灵活以及乐句进行的连贯性也是很重要的。“命运”的动机在后面的连接部、再现部和尾声中也多次出现,从而保持了乐思的完整性。
《热情》是一部具有革命性的作品,它将音乐的形式和贝多芬的内心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对于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只有理解和掌握了正确的演奏方法和技术,才能真正还原作曲家的内心以及正确表达这首作品所赋予的时代的意义。
作者简介:曹漪(1983-),女,苗族,湖南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西方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