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然
【摘要】文章在勃拉姆斯的大量室内乐作品中选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a小调弦乐四重奏》进行论述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勃拉姆斯挖掘和创新古典弦乐四重奏的深刻内涵。透过作曲家的生活背景来分析勃拉姆斯对古典音乐史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室内乐;a小调弦乐四重奏;艺术特征;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时期
一、勃拉姆斯与他的音乐风格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全名译为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5:7至1897:4:3)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个清贫的普通乐师家庭,由于青少年时代在下层社会的平民生活中耳濡目染的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由于这种异于他人的经历使得勃拉姆斯拥有了更深层次的创作才华。
勃拉姆斯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结构清晰,织体丰富,技巧完善。他着重抒发个人的情感,擅长描绘纤细、复杂、敏感、内在的情绪。如果说在勃拉坶斯生前人们无法将他定论为保守派还是激进派,但在他去世后,现代音乐鼻祖的勋伯格在《风格和思想》(scvle and Idea)一文中指出:“本文的目的就是存于证明勃拉埘斯这位古典主义者、学者在音乐语汇这个领域中做出了重大的创新。事实上,他是一位伟大的改革者”。
二、勃拉姆斯对室内乐的改革
在弦乐四重奏的发展历史上勃拉姆斯创作许多重要的弦乐四重奏乐曲的方向标。作为19世纪后半叶德国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既成功地延续了巴赫、贝多芬的德奥音乐传统,又受到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所以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既能看到古典音乐的规律性和严谨性,又可察视出浪漫感性的痕迹。勃拉姆斯对室内乐进行了新的创作和改革,像在和声技法的运用方面,并非仅限于古典乐派范围,这些超于他人的和声技法集中表现为同主音调和同中音调交替和声以及功能模糊性与描绘性和声的运用。两者既顺应浪漫主义潮流又预示了印象主义的某些特征。
三、《a小调弦乐四重奏》艺术手法的运用
勃拉姆斯创作了除歌剧外所有的古典体裁,有比同时代的任何作曲家都丰富的室内乐作品,但最终保留下来的有24首。如像现在文章提到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OP:51 NO:2 1873)就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部,多样的旋律技法,创造了极富个人特色的、丰富的、广阔悠长的旋律,塑造了丰满生动的音乐形象。旋律的走向与语言的有机结合,恰当地表达了压抑、哀愁、欢乐等多种情绪;多变节奏、附点音符、切分音、重音移位、三连音等节奏的多次运用使音乐效果更为复杂和生动,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列奥纳多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勃拉姆斯的这些作品,那么,在19世纪后半期,符合贝多芬的严格标准的室内音乐就将荡然无存。”如此可见,勃拉姆斯对室内乐的创作在当时和现在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申克也曾经说过:“勃拉姆斯是德国最后一位音乐大师。”同时,勃拉姆斯的传记作者之一斯皮赫特对勃拉姆斯最后的室内乐器乐作品下了定义,说它们是“他孤独时的歌——在黑暗中少年时代的形象重现在眼前,引起他幻影般的回忆。”
勃拉姆斯逝世之后,勋伯格重组勃拉姆斯《a小调弦乐四重奏》(0p.51 N0.2)为例,非常仔细地分析了这个8小节的主题,虽然这些短句紧密相连,但长短不一,句子之间没有对称呼应关系,把《a小调弦乐四重奏》行板乐章的小节划分,第2小节第2拍在重复它之前的节奏型,第4小节重复第三小节的节奏型,到第5小节又引出另一个新的节奏型,即三连即一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四分音符(E D音)之后,发展出两个八分音符(升c-B音)的新节奏型,如此丰富的节奏运用说明节奏组合在主题写作中十分重要。整个主题外形是方整的8小节乐段,内部则形成流动的、不断注入新的节奏型,由此勋伯格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音乐散文”格式。勋伯格不仅注意到旋律的构造,还注意到节奏的特征,他将节拍重组,重新划分小节线,将前3个短句变成6/4拍子,每1小节的节奏型相似,甚至给人以模进的感觉;第4和第5短句变成4/4拍子。这样组合是依据每小节的重音被安排在相同的位置,给人以平衡对称的感觉。只有把音高与时值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看到勃拉姆斯创作的理念和在这个主题构建方面的精湛技法,作曲家的真正大手笔和高妙的写作技巧在此表露无遗。其中,为了突出中提琴优美,勃拉姆斯考虑到中提琴的特性中提琴部分出色部分显示了中提琴独一无二的音响,它的低音区柔和又嘹亮,对比鲜明;中音区低沉暗淡,非常符合室内乐的音乐形象也许只有音乐行家,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勃拉姆斯最伟大的作品——室内乐。
四、结论
作为德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勃拉姆斯的音乐在所有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中,使古典主义仍然保持着完美的形式和精神指向,最出色的处理了浪漫主义抒情性和古典主义曲式矛盾,本文通过对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OP:51 NO:2 1873)的浅析,揭示了德国作曲家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双重性的创作风格。为我们的学习与探讨室内乐作品和演奏提供了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