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路
【摘要】排瑶民歌内容与形式和谐自由,吟唱起来娓娓动听,是排瑶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艺术遗产。文章从排瑶民歌的重要价值与传承保护几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意在使排瑶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排瑶民歌;重要价值;传承保护
瑶族多数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山区,少数分布于湖南、粤北山区和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带。瑶族支系繁多,方言土语繁杂,名称亦不统一。瑶族按语言和习俗信仰可划分成四大支系,其中之一是勉语盘瑶支系,勉语是瑶族的基本语言,属汉藏语系苗语族瑶语支。瑶族中排瑶的语言属这一支系。另外按生产生活特点、耕作方式或居住特点,瑶族又分为过山瑶、排瑶(又称八排瑶)、东边瑶、西山瑶、本地瑶、高山瑶、浅山瑶、坐地瑶等。而同属广东清远市毗邻连州瑶族自治县的连南瑶族自治县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排瑶聚居地。
排瑶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美誉。排瑶民歌流传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的油岭、南岗、横坑、马箭、军寮、大坪、大掌、里八洞的各个排瑶村寨。
排瑶民歌主要有历史歌、歌堂歌、知识歌、劳动山歌、情歌、风俗歌几大类。
历史歌是排瑶史诗性的歌曲,内容包括探索人类万物起源生成,叙说排瑶民族历史和迁徙历程、歌颂民族英雄事迹等;歌堂歌表达排瑶族人对盘古王灵、自然、祖宗神灵、道教诸神的崇拜之情;知识歌、劳动山歌是瑶民协调劳作时相互学习生产技术的即兴对歌;情歌成为排瑶青年男女以歌择偶、互诉衷肠、表达爱意的形式;风俗歌则是瑶民生活习俗活动的反映,瑶民常常以歌代言,教育后代如何喻事明理、立足社会。
排瑶人民常年聚居于深山老林之中,交通不便与长期封闭,在制约了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自觉地保持了其音乐文化的原生性,使排瑶民歌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得以保存和延续。
一,排瑶民歌的重要价值
排瑶民歌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排瑶民族历史,风土人情的重要史料。在排瑶没有本民族文字的语言文化环境下,排瑶民歌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包涵了排瑶民族的情感、意志、道德、价值、性格、智慧以及排瑶族人对生命、生存状态的追问和诠释。这些丰厚的人文价值内涵必然通过其艺术特征这一外在形式曲折地反映出来。排瑶人民通过世代传唱,把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知识等传唱给子孙后代。排瑶“古歌”内容多是叙述历史或神话故事,是排瑶史诗性的叙事长歌,反映了排瑶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叙述瑶族祖先起源的《水淹天》和叙述本民族历史来源和迁徙过程中苦难遭遇的《八排来历歌》,还有叙述排瑶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的《甘基王》等都是研究瑶族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生产知识歌”唱诉了一年四季的气候、播种作物的种类、时间和方式,风格注重写实叙事同时又不乏浪漫玄想,这些农事劳动歌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现实面前,无疑对群体性农耕生产活动中的排瑶族民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它集合起族群的力量,愉悦着劳动者的心理,传递着族群生产劳作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凝聚与协调正是通过排瑶民歌的演唱内容和一领众和的表演形式得以实现的。排瑶在农历十月十六日的传统节日“耍歌堂”活动中吟唱的瑶经为排瑶的族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确定排瑶划分支系的时间,研究排瑶宗教信仰及创作瑶经提供了充分的材料;此外瑶经还反映了古代岭南的征战,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及民俗学、历史学研究价值。
排瑶民歌丰富了瑶族音乐文化,虽然在调式音阶、节奏、腔词关系方面具有瑶族音乐的共同特点,但因其地域差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独特的特征。“瑶歌云:黄蜂细小螫人痛,油麻细小炒仁香。鸭儿细细著水面,表缘细小爱连娘。”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诗语》记载“赵龙文云:瑶俗最尚歌,男女杂踏,一唱百和。其歌与民歌,皆七言而不用韵,或三句,或十余句,专以比兴为重,而以布格命意,有远出于民歌之外者。”从中可以看出瑶族民歌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欣赏价值。
二、排瑶民歌的传承状况
连南排瑶民族自古就形成传歌的习俗,长期以来,排瑶民歌的传承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本民族为单位,某一地域时空为界限的传承方式。本人通过实地调查,对连南排瑶民歌的传承谱系进行了系统梳理,见下表1:
如表所示,连南排瑶民歌传承人年龄均比较大,存在人才匮乏的危机。究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不断繁荣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大量瑶族男女青年涌人大中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他们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化趋近,他们为方便与外界交流而逐步减少了对瑶语的日常使用,相当部分年轻瑶人已不会讲瑶语,有些甚至连听都显得困难。在瑶乡从事耕作的人越来越少,瑶歌失去了孕育的土壤,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很多瑶族青年不愿学,也不会唱排瑶民歌。在2006年文化部门举办的第一届“瑶族开唱节”中,会唱瑶歌的都在50多岁以上,40岁以下的人绝大部分听不懂,根本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内容。排瑶民歌作为记录瑶族民族历史、风俗和宗教信仰等的重要载体,若失去本民族的语言体系,也必将失去其内在的音乐文化。
三、排瑶民歌的保护机制
近几年在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领导和广大热爱瑶族文化的群众共同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县弘扬民族文化领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关于振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实施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每年投入资金定期举办“瑶族开唱节”和瑶族民歌大赛,积极培养优秀的瑶歌传承者,特别是年轻歌手,在全县建立了八个瑶歌传承点,开办传承人培训班,组织培训了一批瑶歌教师,认定和命名了排瑶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每月固定的生活补贴,文化部门组织专人对瑶歌进行挖掘和整理,录制了一系列瑶歌音像资料;筹集资金编辑出版了《油岭歌谣》等瑶歌集,为挖掘和整理瑶族民间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在培养青少年对瑶歌的兴趣和传承意识方面,在培养瑶歌接班人的工作上已迈开了步伐,将瑶族民歌引入全县中小学校第二课堂,任课教师包括从事瑶族文化研究的学者、当地富有经验的民间艺人和歌师。2012年2月21日《排瑶民歌》项目被广东省批准列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计划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对瑶歌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收集、研究,组织专家学者定期举办瑶族民歌研讨会,邀请专家创编一系列具有浓郁瑶族风情的民歌,成立排瑶民歌文化研究协会,继续整理出版排瑶民歌的音像资料和书籍,建立瑶族民歌档案数据库,举办大型瑶歌大赛,在新建的广东瑶族博物馆展演展览,进一步加大对排瑶民歌的宣传力度。
作为高校的音乐教育者,笔者认为可以在高校设定瑶族音乐文化研究所或招收瑶族歌手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培养人才、研究理论、指导专业,形成传统音乐文化保护的良性空间和有机循环。
排瑶民歌的传承不仅是其艺术形态上的一种保存,还是具有综合性质的文化发展,在保持瑶族音乐原生性、音乐文化生态空间完整性的基础上,还要对瑶族群众生活及瑶族音乐赖以生存的地理、人文和社会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当地政府可以采取建立一些民族特色村、瑶族风情区、文化古镇等一些形式,尝试发展“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瑶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等开发性项目,有选择性地让民歌与其生存环境共生共存,在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唤起瑶族群众热爱传统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进而参与到瑶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