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玲
前不久,学校组织的汇课比赛中,一位教师的识字课让我深有感触。这位教师讲授的是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明》一课。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自由拼读课文,把屏幕中出示的汉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同桌读一读。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指名读、比赛读、接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认读,纠正读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些字是怎么组成的。学生顺利说出如“日加月组成明”等汉字加法。之后的巩固环节,教师设计了两个游戏:先是摘苹果游戏,出示课件,指名大声读汉字,读对了,苹果落地。然后是找朋友游戏,几个学生手中分别持有组成本课生字的独体字,看看能拼成哪些合体字。整堂课环节流畅、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听课教师也给予了肯定。可静下心来思考,我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显然,这位教师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认读,但是识字教学仅仅是认识生字、会读会写会组词吗?汉字的构字规律、汉字中所积淀的文化、蕴涵的智慧要不要让学生了解?
从汉字的发展看,源远流长的中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代表着历史,都蕴含着艺术。汉字不是一个个没有生命的符号,怎么仅仅能用简单的加减法来了解呢?
从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来看,对于汉字的演变及构字方法也有所体现。如:一年级上册象形字归类课“口耳目”,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了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会意字归类课“日月明”揭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课后的“读读想想”展示了“歪、晃、品、晶”四个会意字。一年级下册的“识字四”收录了“蚂、蚁、蝴、蝶、蚯、蚓”等虫字旁的汉字,“语文园地四”中“我的发现”又列举了“月字旁、木字旁、足字旁、提手旁”的字,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特点,进一步探究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结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编者的用意,即在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领会汉字和汉语言的精美,激发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提出,语文学习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一、二学段的“识字与写字”目标中也分别提出“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就必须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当汉字像诗像画一般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才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因此,识字教学应当让学生真正认识、了解汉字,感受汉字的魅力,爱上汉字。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内涵,让学生爱上汉字。
一、运用多种形式识字,感受汉字音、形、意的构成
1.画一画。如象形字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古汉字让学生把汉字和图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画中有字,字形如画的意境。对于有的象形字,教师还可以把它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体写出来,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如教学“车”字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甲骨文的“■”、金文的“■”、篆体的“■”以及古代车的图片,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又在动手活动中了解了“车”字的演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探究汉字发展的兴趣。对指示字如“本、末、刃”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象形字的基础上用箭头或彩色的笔标出这个字所表示的部分。
对会意字的教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如“日月明”一课,在学生认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想想自己猜出了哪几个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来。于是,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诞生了:削好的铅笔,尖尖的宝塔是“尖”;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是“休”,圆圆的太阳和弯弯的月亮画在一起就是“明”……虽然笔触很稚嫩,但反映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
2.讲一讲。对会意字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对字的理解讲故事。如教学“看”字,我先通过故事引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又累又渴。师傅让孙悟空看看哪里有人家。于是,孙悟空手搭凉棚四下寻找(出示孙悟空手搭凉棚的图片)。”接着,我运用多媒体动画出示“目”字和“手”字变形组合在一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手目看”。不仅如此,学生还兴致勃勃编起了故事:“男,一个男人去田里干活,干得很卖力;休,这个人干活干累了,就倚在一棵树上休息;过年了,妈妈做了红烧鱼和烤羊肉,味道真鲜美……”在学生心目中,一个个汉字成了有趣的故事,谁能说他们没有和汉字交上朋友呢?
3.分一分。汉字中80%以上的是形声字。形声字一般由声旁和形旁两部分组成,声旁表音,形旁表意。而同一声旁或形旁又能组合出许多不同的汉字。因此,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学过的汉字中找出声旁或形旁相同的字,并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出“拍、打、提、捉”等都是提手旁;“河、海、流、洗”等都是三点水旁,并发现提手旁的字都和手有关系,三点水的字都和水有关系。根据学生找出的规律,我利用墙报布置了一个小花园,把常见的部首写在不同的花枝上。每当学生找到一个字,我就在相应的花枝上添一朵花,把这个字写在上面。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课上学到了形声字的知识,还调动起课下识字的热情。
二、扎扎实实写字,体会汉字之美
汉字,虽然只有点、横、竖、撇、捺五种基本笔画组成,但它们棱角分明、和谐匀称、赏心悦目,以其独有的线条美和结构美,成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打好写字的基础,让学生在书写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扎扎实实从笔画抓起,教给学生横平竖直,教给学生撇舒捺展。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把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写好。
三、注意知识的联系迁移,随时渗透汉字文化
到了中高年级,没有了集中的识字课,但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契机,渗透汉字文化。如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一课中,我注意到生字“册”也是一个象形字。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册”在古代是“编串好的竹简”的意思,然后出示了竹简的图画。我引导学生联系图画想到:“册”字的一横是穿竹简的绳子,而另一部分则是写着字的竹片。由这个字,我又拓展到成语“韦编三绝”,学生不仅牢牢地记住了“册”这个字,还记住了孔子勤奋好学的故事。在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我又发现生字“删”这个字和“册”的联系。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册”表示竹简,那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古人是用小刀把它削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删”字就是 “册”字加—个立刀。这样处理,巧妙地揭示了汉字构字的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奇妙。
汉字是博大精深的,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思考,乐于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汉字,品味汉字,爱上汉字。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