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
摘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出发,积极探讨了《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策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学生 创新能力 基本原则 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学会做人,同时也肩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时代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必然结果。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就是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所实施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的,都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让学生自己去建构,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
(二)敢于质疑的原则
质疑的原则指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设置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勇于质疑,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如果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那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会带着疑惑勇于探索,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长期坚持,对于学生探索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将教师讲授转变为学生的讨论、自主探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指的是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场所的开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并发展能力。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策略
(一)尊重学生,创造以学生为主的条件和氛围
尊重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前提。第一,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不一样”的声音。只有学生感知到到自己是平等的一方时,他们才会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不一样,最终才会产生不一样的精彩。第二,教师要敢于放手。放手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无组织、无纪律,而是让学生在思想上放松,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这样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
(二)变革教学方法
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失去学习的兴趣。农村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师的教主要是“讲”,甚至是“满堂灌”。久而久之,就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法。
第一,创设情景。利用当地的文物古迹、传说、家乡的变化,设置疑问,通过请教当地老人、询问长辈、借阅史书,自主释疑。这样学生在好奇心、好胜心中不断探索与创造。
第二,充分利用小组讨论与小组辩论的方法。通过讨论与辩论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讨论、辩论、自主释疑,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获得成长。教师根据知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在活动中领悟、理解、体验、反思,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下第二单元第四课教学片段设计
设计“家乡一日游”路线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同学们,近段时间,我们对自己家乡做了很多了解,领略过家乡的风光,也品尝过家乡的特产,更是走进了家乡的名人。我们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和骄傲。今天,家乡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作为家乡主人的你们,愿意给他们当小导游吗?
二、教师示范,了解方法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自己的设计路线,并做示范介绍。
三、小组合作,讨论设计
学生寻找同乡的合作伙伴,一起设计“家乡一日游”路线图。
在纸上画好路线,并参考已准备的景点介绍资料简要描述一下各个景点。描述时穿插介绍家乡的特产和名人,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写一写导游词。
(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可以允许他们介绍自己的家乡)
四、创设情境,学生实践
学生分组当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其他同学当游客,认真倾听导游的介绍,有问题可以向导游当场发问,进行“家乡一日游”的实践活动。
五、评价提升,畅谈感想
组织“游客”给“导游”点评、打分。
赞美家乡,为家乡明天绘制蓝图,给家乡人说几句心里话等等。
(三)开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不拘束于教材
本地的英雄模范人物、文物古迹、传说等,只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优良的人格,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这些既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在不同年级间、不同班级间展开联合,还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改革评价方法
有效的评价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又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亦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少使用“你最棒”“你第一”“你真行”等中带有“最”“第一”的词汇,因为其反面意思就有“不好”“很差”,表扬一个,打击一片。
第二,变革考核方式。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社区、家庭、亲人中调查、了解,在网络上搜集,亲身实践,只要基本完成,教师就要帮助、激励,考核合格。
第三,减少课堂纸质考试,不用分数评价学生。同时,学校亦不能以分数奖惩教师,这样,教师才可能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只要教师能准确把握住新课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能燃起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张仕碧.浅论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中,2011(2).
[2]高圣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