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与评述

2014-04-29 03:08:52张秋华李铁范
考试周刊 2014年98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张秋华 李铁范

摘 要: 高校是知识的产生与传播,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的产生与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的统一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功能的完善程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结果,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高校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构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评述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进行综述, 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现状分析 国内外研究

1.引言

回顾世界发展历史,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创新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步入了科技创新的新时期。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知识和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依赖知识的积累和科技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正是因为国际社会把科技创新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所以当前一些大国再次聚焦科技,把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和生产、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丰富的人才资源、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及人才和知识的快速流动等形成了高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科研院所和企业无法替代的种种优势,奠定了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成为知识创新工程的主力军,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开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述研究,从宏观方面看,第一,有助于建立和完善面向社会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促进省域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第二,可以为一定时期内的科研政策、安徽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科研重点、科研资助方向等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引导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健康发展;第三,有助于科技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准确把握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潜力。从微观层面看,第一,可为高校制订科研计划、审批科研项目提供依据,帮助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为整个学校发展目标及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二,可让高校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对比其他高校找出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以更好地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促进发展;第三,可为检查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提供依据,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2.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涵义及构成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涵义及构成是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从科技创新资源的角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1]-[4],指高校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 将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 推动区域、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和目的理解,包括人才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5]-[6]。人才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3.1国外研究现状

3.1.1关于大学理念的研究。第一本系统性研究大学理念的重要专著是1852年出版的牛津学者纽曼(JohnH.CardinalNewman)的《大学的理念》。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养绅士的地方(虽然他认为大学也可以训练职业人才),大学的目的在于“传授”学问而不在于“发展”知识。纽曼的大学理念是“教育的机构”,是培育“人才”的机构。19世纪末,洪堡(WilhelmVonHurnboldt)在创立柏林大学的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大学教育的主张。洪堡的大学新理念就是以大学为“研究中心”,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地从事“创造性的学问”。此后研究、探讨大学理念的专著与论文,可谓汗牛充栋,如奥尔特加(G.Olnega)的《大学的使命》、哈钦斯(R.Hutchins)的《理想的大学》、贝恩(K.Benne)的((大学的理念》、艾肯(H.Aiken)的《大学的困境》(Predieament。ftheUniversity)都对大学理想予以精辟的论述。

3.1.2关于高校科技创新研究。自从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上世纪初提出创新理论至今,无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美国,还是在以技术立国的日本,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自19世纪初德国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以来,高校科学研究得以加强。特别是欧美的一些高校,通过科技创新或转化科技成果,与社会各领域的合作成为时尚。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公司迫于需要,开始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建立学科实验室。二战后又建立以大学为中心的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新技术密集区,如举世瞩目的硅谷就是斯坦福大学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结晶。Senberg和Nelson从大学与产业技术进步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大学很难承担或取代产业界的R&D活动,大学应该而且能够通过共性技术和应用性基础知识的研究促进产业界的技术进步。高校是知识最密集的场所,美国的费根鲍提出“知识工程”的概念,它是专家系统的同义语,解决知识的获取、表达方式和利用的问题。“知识创新工程”,其基本内容是新知识的生产及其规律研究,不仅研究新知识生产的普遍规律,而且研究各种专业新知识生产的特殊规律。现在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在向创新教育迈进。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在推进创新教育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强调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并特别注意把两者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最优的环境。

3.1.3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核心竞争力研究起源于美国,“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最初出现于1990年。这一年,著名的管理专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在他们著作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此后,1992年兰格路易斯发表了“能力论”,1993年尼古来.J.福斯发表了“核心能力论”,1994年哈默和哈尼发表了“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然而,不论是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还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所有这些研究的重点都在企业,都是将其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实践研究。相对而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则要薄弱得多,国外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主要是以高校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从办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对高校竞争问题所进行的理性思考。如:卡内基梅隆大学校长杰瑞德·柯享教授在谈到一流大学必须讲究战略规划。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教授指出大学要成为成功的竞争者,需要可靠的经费,也需要有实现长远目标的管理和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管理运作的灵活性也许是大学进行变革的唯一机会。显然,这些都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在操作层面的体现,是在办学实践中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3.1.4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美国开展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活动比较早,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于上世纪70年代成立评估办公室之初就开始探索基础研究及其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方法,并于1976年形成这一领域的经典报告《作为评估方法的文献计量学》。美国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把科研评价细分为以下几种:文献计量分析、同行评议、经济计量方法、案例研究、回溯分析和定标比超六种。目前国际上主流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是基于定量评价的文献计量分析法,1962年和1963年,被称为“科学计量学之父”的美国科学家普赖斯,先后发表两部著作《巴比伦以来的科学》、《小科学,大科学》,开创科学定量分析之先河。文献计量分析是以出版物、出版物的引文和专利、专利的引文等为依据,对相关科研实体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文献计量分析的优点在于它的定量性。国外大学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大多从科技创新成果和经济与社会贡献展开,尤其非常重视科研成果。

3.2国内研究现状

3.2.1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意义。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第一, 从科技创新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 论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地位。国内学者关于科技创新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达成共识,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高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服务和贡献的主要职能之一;科技创新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 科技创新是培养、锻炼学科队伍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增强学校经济实力的主要途径;科技创新是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核心任务。第二, 从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论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由于高校具有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高校具有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促进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作用及高校具有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作用,所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学者从高校与企业的相互关系探讨, 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 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是供与求的关系, 高校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推动力量。两者应该通过产学研结合, 建立企业与高校的密切合作关系,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逐步形成产学研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3.2.2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围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问题许多学者都展开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相应的评价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也有针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排名研究。部分学者以一般意义上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开展评价研究。刘书雷、吕蔚、韩琰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和结构特征,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参考模型。王章豹、徐枞巍从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三个维度,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量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综合评价的模型与方法。部分学者以区域高校为样本,针对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展开研究。施星国、张建华、仲伟俊设计了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陈运平,陈林心对我国中部六省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动态比较分析。吕建荣、姚远、陈镱文、王强从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三个方面分析了西部12 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部分研究关注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例如刘永、李汉邦、张水潮、王继娜通过采用正态分布、变化趋势和分类对比三类诊断分析法,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投入、产出、效益及总体能力展开实证研究。在评价方法上,以线性加权法、多层次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居多。例如,王章豹、徐极巍、李姚矿等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计算综合评价得分。敖慧研究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梁燕、耿燕、林玉伟、李相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行权重赋值,定量反映高校科技创新能。吕蔚、王新峰、孙智信利用核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3.2.3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和培育。郑存库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在跨越科技领域和经济领域时, 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符合市场规律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赵长禄研究指出建立高校科技创新体制的建立不能只注意到与教学体系的适应, 而忽视经济、科技、社会等因素。胡炜, 夏砚博通过分析建设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和劣势, 提出影响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实现转化的重要因素包括完善配套政策体系、理顺高校与大学科技园的关系和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黄达人认为培养研究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过程, 因此学校和导师应将研究生作为科研团队中重要的新生力量, 发展和壮大致力于创新的科研团队,利用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有学者从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的角度论述。有学者从制度创新的角度论述, 认为应在成果管理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学者从组织机制创新的角度论述, 提出应从教师科研创新的角度对高校的组织机制系统地进行研究,探讨我国大学的组织变革的方法,从而促进教师的科研创新。

4.国内外研究综述

4.1现有研究评述

4.1.1现有的讨论,都已经意识到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内涵以及界定却没有统一的观点。

4.1.2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存在不足。首先,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同级指标划分的指标不一致和不同级别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紧密等方面;其次,不能体现高校的特色。高校既不同于纯粹的科研单位,又不同于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作为知识高度密集的组织,高校既是创造新知识、新技术体,又是传播新知识、新技术的主体。因此,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系的设置,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要展现高校的特色。

4.1.3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评价再加以讨论的较少,大多是从理论上笼统地介绍一些策略方法,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定性评价的研究有待加强。

4.1.4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践滞后于理论研究。

4.2研究趋势

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毕竟由于研究时间短还存在着不少局限性,因此为未来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空间。

4.2.1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基础理论的研究。许多研究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论述, 但缺少基础理论做支撑, 论述得不够透彻。某些论述停留在概念表面, 缺少系统的观点, 因此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衡量指标就存在混乱、重复的现象。由此要加强对其概念的深入研究, 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4.2.2构建相关数学模型,加强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普适性的研究。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定性和定量有机地结合起来。

4.2.3进一步完善相关实证研究。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描述和经验借鉴等方面, 对微观高校的研究不足, 缺少相应的定量分析研究, 特别是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比较分析及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研究尚缺乏。所以需要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寻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1]梅轶群,张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J].技术经济,2006(5):122-124.

[2]李文辉,林卓玲.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4).

[3]R.Solow.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momics,1956(2):65-94.

[4]刘建昌,石秀,江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科技,2014(6):51-53.

[5]闫海燕.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1.

[6]刘小明.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体系研究[D].福州大学,2004.

[7]刘念才,赵文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8).

[8]杨丽霞,简毓峰.国内外大学科研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甘肃高师学报,2007(12).

[9]孙孝科.高校科技创新:意蕴与系统结构[J].广西社会科学,2006(1).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KJ2012A209)。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培养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职业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IPv6的互联网安全问题探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26:40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怎样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3期)2016-03-11 10: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