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

2014-04-29 20:11周继彦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定义语言思维

周继彦

现状1:从高考数学试卷的变化趋势来看,题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转化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要求学生能对已给的条件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读不懂题目,更不能把应用性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

现状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讲授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是扮演听众的角色.教师虽然知道要尽量留些时间给学生,但高中数学内容多,难度大,难于取舍,学生大多时候只能接受由语言所传达的数学知识,而不能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自我感受和体验.

现状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多不愿回答问题,即使是老师指名回答,也是吞吞吐吐,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想要说的,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数学语言,缺乏条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虽然主要受推理能力的制约,但数学语言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学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口头表述,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来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表达,提供给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思考过程的机会,不断争取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体,真正地主宰课堂.

本人在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尝试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述能力,具体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创设情境与空间,使学生“想说”

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渗透到每天的教学行为中,在课堂上让每名学生都有话想说,让学生在“说”数学的过程中享受到交流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在数学课中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教师要故意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与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畅所欲言.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如果非常符合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自然会集中精力,与老师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比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我先将圆定义中的“一个定点”改变成“两个定点”,“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为定长”改变为“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在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下,再与学生去探究运动轨迹是什么曲线.教学过程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圆进行变式,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表达的欲望.我再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块干净的白纸板,一根没有弹性的软细绳和两粒图钉,让学生照课本的要求亲手操作,慢速移动笔尖,细心观察笔尖在移动过程中所满足的条件.使学生有了操作的经历,那学生想说的积极性就会很高,椭圆的定义就会在不断地争辩、讨论中进一步完善,进而得到椭圆的标准定义.学生有了通过自己探究、讨论得到的成果,掌握的效果要比教师死板地讲给学生的要好很多.

二、营造轻松民主氛围,使学生“敢说”

在课堂中,学生常会有话要说,有自己的分析结果想说给老师与同学听,但迫于课堂气氛不敢说,久而久之就会不想说.所以教师要能为学生设计一种“意境”,“迫使学生的口头表达愿望合理且丰富地产生并得以实现”.高中数学课堂一般都比较枯燥,气氛都比较紧张,随着课堂气氛的紧张学生也会紧张,当遇到教师提问时,本来会做的题目都会想不起来,或者结结巴巴说不出来.所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不敢说的心理障碍是让学生畅所欲言的第一步.教师的表情、动作都要自然,要有一定亲和力.课堂中要尽可能把自己放在弱势的位置,尽量突出学生的强势地位,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心态,激发他们语言表述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敢说愿说.我在课堂教学中坚定地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全体学生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提问一般从学困生开始,逐步向优生,这样做既可以使学困生不断增强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又能使优等生对知识达到全面掌握,使每名学生都感受到课堂是平等的,就会少出现诸如“我和他一样”“不会”“不知道”……的回答.

三、注重课堂提问,使学生“能说”

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表述是教师课堂提问的后续动作,学生能不能正确回答,往往与问题的设置有很大关系.课堂问题的设置如果不够精细、准确,就会造成学生不知道回答什么、怎样回答.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述的能力,必须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上下一番工夫.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愿思、愿说.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说的素材

要让学生表达什么,首先要使学生明白要表达什么.如果用简单的设问“是什么” “为什么”,学生往往会不知如何表述,不知从何说起.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先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这样要说的话就会脱口而出,非常自然.例如,在讲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时,我不是直接问:什么叫二面角的平面角?而是通过一张对折后的纸片,随着纸片的不断张开,让学生体会这一过程中二面角的变化,进而设置问题:①变化过程中二面角是否一样?②如何区分这些二面角?③用怎样的平面角来表示这些二面角?这样学生就有表述的方向并积极去表述,我再适当加以引导、说明,进而引出概念,学生同时又牢牢记住这一实验的场景,有助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留有思维空间,让学生有说的机会

课堂中的一问一答,会使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问题提出后,首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如果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就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其次,教师要有耐心聆听学生的回答,不要一发现学生的回答与自己要的结果有差别就叫停.这样会挫伤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回答不正确就不敢说,不想说,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再次,即便学生的回答不是非常正确,教师也要给学生留有纠正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补充、修正他们的回答,也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争辩、讨论中完善.

(三)关注认知水平,让学生有说的能力

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把问题提得太难,学生就会不知如何回答、回答什么.在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对象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要寻找这个“最近发展区”.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特别是要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像疏通河道一样,理顺学生思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问在疑处,点在惑时,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函数的定义的认识,教师如不注意学生对函数定义的理解程度,就直接问“函数的定义是什么?”不少学生会忘记定义回答不出,要么就会死记硬背出来,不知道如何用.我会先给出函数的定义,然后设置问题:“你是如何理解定义的?”或“你觉得定义强调了哪些条件?” 这样的问题就在学生的最近认知区内,学生就会有说的内容、说的能力.可能回答会各式各样,也可能会有些偏离主题,但这是学生真实的理解水平,是很好的课堂再生成资源.

四、提供思维模式,使学生“会说”

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熟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使学生会表述自己要说的.

比如学习等差数列的定义时,我就注重使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如:1,3,5,6,12是等差数列,让学生观察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样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吗?让学生直观地表述定义,这样对等差数列的定义有了初步了解,继续观察,如:1,3,4,5,6,7是等差数列吗?这样对前面的定义反思,重新表述,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作等差数列,体会语言表达的精确性.继续引导,把文字语言用符号语言表述:有的学生会用an-an-1=d来表示,再思考,这样表述能说明此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其实忽略了语言转化的等价性,应该表示为:an-an-1=d(d是常数,n≥2,n∈N*).以上层层引导,使学生真正“会说”.

总之, 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层次、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在教学中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暴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同时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的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述表述能力,当语言表述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勇.数学学习指导与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庆彪.高中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3]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定义语言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成功的定义
我有我语言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