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天游"的文化背景及其艺术特征

2014-04-29 18:45彭云姝
北方音乐 2014年9期
关键词:信天游艺术特色文化背景

彭云姝

【摘要】“信天游”是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代表性民族民间歌曲种类。文章從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两方面对其展开论述,以揭示“信天游”在人民生活中的影响力和它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陕北;信天游;文化背景;艺术特色

有一个地方,黄土黄天黄河水,天地之间空空如也,只有大风肆意地刮过,卷走沙尘。那里有种歌叫“信天游”,歌声随着崎岖的山路曲折回转,悠长而苍凉。几千年来,黄土高原和那里的人们给我们留下的词语有贫瘠、干燥、闭塞、穷苦……还有“信天游”。“信天游”曾经是陕北人在困苦的生活中抒发感情的途径,而今,有了新时代的新生活,它作为民间歌曲的一种,更多地被用来记录民风民俗,反映民族民间文化,让人们对它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本文将从“信天游”产生的文化背景切入,进而论述这一民间歌曲体裁的艺术特征。

一、“信天游”的文化背景

“信天游”主要流行于陕西北部和与之接壤的宁夏、甘肃东部、山西西部以及内蒙古西南地区。这一地区的北面是一望无垠的内蒙古高原,南面有秦岭这个天然屏障,东面则是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黄河,千沟万壑环绕其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这不仅在生产生活上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也使各种文化艺术的交流受到阻碍。人们不便与外界接触,难以获得最新的信息,但这种环境却成为“信天游”诞生的有利因素,使其成为人们在单调枯燥生活中娱乐自我的音乐工具,并且“信天游”时至今日依然能保留如此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而没有随着社会发展、历史变迁、生活方式转变等原因被逐步同化以至消亡,也是得益于这种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

陕北处于黄土高原北部,地貌以丘陵为主,沙丘、草滩错落分布,起伏不平,黄土遍布。黄土土质疏松,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气候又属温带大陆季风性半干旱气候,降水量少,因此这里生态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艰苦。在这片支离破碎、梁峁交织的黄土地上,留不下太多的收获,一年又一年,只给人们剩下了叹息和无奈,一曲“信天游”蕴含了太多苦楚、太多心酸,站在山坡上唱上两句,歌声随风沿着山沟沟回荡、回荡……最后飘向远方。

“信天游”的形成因素中既有天然地理特色、气候特色,也有社会变迁带来的精神思想上的沉淀与升华,另外,陕北地区各民族相互融合这一特点也成为“信天游”不可缺少的形成因素。陕西北部靠近甘肃、宁夏、山西和内蒙古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使包括汉族与多个少数民族在内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河套草原高亢悠扬的马背民族之音、三晋大地略具主流意识的河东之音、来自陇东甘肃宁夏的花儿之音,被本地的音乐吸收消化,成为风格独特的陕北民歌。

“信天游”的产生不是刻意的,而是在自然文化的背景下应时而生的,透过每一首“信天游”都能看到陕北的山水土地,看到陕北的甘甜苦乐。“信天游”这一体裁早已成为这片黄土的文化象征,成为人们认识这片土地的窗口。

二、“信天游”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内容

在题材内容方面,“信天游”体现了民间歌曲的真实性,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情感愿望,诉苦和爱情成为“信天游”题材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中的生活是沉重的、艰苦的,生活在陕北的人们在山上劳作耕耘,地里的庄稼由于少雨多旱的自然气候没有好收成,为了养家糊口,男人们只好离开家园,到山的那一边谋生。生活让人们选择了离别和思念,窑洞、山沟沟、走西口的人儿、妹子的泪,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例:三月里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的人儿这样苦命?

我想起我家好心伤,可恨的王家奴才把我逼走。

离家到如今三年整,不知道妻儿可在家中?

我在门外你在家,不知道咱娃儿干些什么?

——《脚夫调》

这是陕北的一首《脚夫调》,歌词简单直白地唱出一个赶脚的脚夫对妻儿的思念,离家的脚夫行走在险峻的山路和深深的沟壑之间,为了排遣心头的忧愁和寂寞,用高亢而悠长的歌声宣泄孤独、消遣时光。类似的表现旧时代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信天游”还有很多,比如说有一首《揽工调》就诉说了给地主扛活的长工受压迫受剥削的辛酸岁月。

例:揽工人儿难,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满,

受的是牛马苦,吃的是猪狗饭。

着不得下雨,着不得天明,刮风下雨不得安身,

房屋破又小,风雨打进门。

等待人睡定,半夜二三更,掌柜在房中连叫几声,

月亮当空照,他说是大天明。

——《揽工调》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人们从未放弃对未来的信心和对幸福的追寻,他们在苦难和不幸中渴望自由的爱情,乐观豁达地面对现实。

“信天游”中讲述爱情的歌曲表现了陕北人坚定执着的爱情观和情爱方式,情歌在“信天游”中占据着相当主要的部分,因为是人们本能的对情感的宣泄,所以真挚感人,极有说服力,让作为听者的我们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一幕幕酸甜苦辣、滋味各不相同的爱情故事。有含蓄温润的《三十里铺》,也有火辣直白的《拉手手,亲口口》,还有苦涩凄凉的《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这类爱情歌曲大多是表现民主思想和与封建观念作斗争,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例:三哥哥儿当兵坡坡里下,四妹子儿崖畔上灰塌塌。

有心拉上两句知心话,又怕人笑话。

——《三十里铺》

我要拉你的手,你要亲我的口。

拉手手亲口口,咱们二个旮旯里走。

——《拉手手,亲口口》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

了见那村村了不见那人,我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

以“信天游”形式演唱的爱情歌曲比比皆是,情之所至,信口拈来,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旋律在陕北这片土地上流传飘荡,成为人们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信天游”凝结了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生活点滴,是反映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不经意的一针一线之间,构成了它恒久的生命力,传唱至今。

(二)唱词特征

“信天游”的唱词以七字句居多,两句为一段,上下旬对称,韵律和美,也有因当地语言特点加入衬词后形成扩充的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甚至更多。“信天游”句式简单多变,可做数次反复,歌词随着演唱者的情绪而走,最少的只有一段两句,而多则几十段上百段。

例:七字句

太阳下来照窗子,人想人来没法子。

——《太阳下来照窗子》

反穿皮袄毛朝外,打发哥哥走口外。

——《打发哥哥走口外》

八字句

牵牛牛开花羊跑青,二月里见罢到如今。

——《牵牛牛开花羊跑青》

其他

三十里明沙四十里川,五十里路上我把妹妹搬。

——《三十里明沙四十里川》

山丹丹开花背洼洼里红,老百姓拥护八路军。

——《老百姓拥护八路军》

“信天游”在唱词修饰上大量运用“比”、“兴”手法,语言凝炼、比喻妥帖。宋代朱熹曾说过“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的说,“比”就是比喻,目的是使要歌咏的对象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而“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信天游”唱词的“比”、“兴”的手法经常在上句使用,充分展开意境和想像,其艺术构思常常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尽在情理之中。下旬则进行具体的叙事和抒隋,流露演唱者的真情实感,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例:日头出来一点红,出门人儿谁心疼。

——《出门人儿谁心疼》

樱桃好吃树难栽,朋友好交口难开。

——《朋友好交口难开》

百灵子雀儿满天飞,你才是哥哥的勾命鬼。

——《百灵子雀儿满天飞》

另外,“信天游”的唱词与地方语言的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叠字、衬词等陕北特色方言的加入不仅使歌词具有节奏美、音律美和修辞美,还反映出“信天游”保留着明显的群众口头创作的特点。

例: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的采。

——《蓝花花》

羊(勒)肚肚手(勒)巾(呦)三道道蓝,

咱们见面的容易(哎呀)拉话话难。

——《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

走头头的骡子(呦),三盏盏的(那个)灯。

(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罗噢)哇哇的(那个)声。

——《赶牲灵》

不大大(咳咳)(那个)小青马马(那)多喂上二升料,

三天的(咳咳)(那个)路程(亲亲我)两(呀么)天到(嚎嚎)。

——《大青山》

在上述例子中,像“青线线”、“羊肚肚”、“走头头”、“不大大”这样的叠字和“那个”、“哎呦”、“呀么”这类的衬词都是“信天游”中最常见的唱词形式,充满了生活气息。

(三)音乐特色

“信天游”源于草根生活,因而形式简单,曲式结构为二句体,由上、下乐句构成,上句多为高亢嘹亮的呼号,音区高、音域广,下旬的旋律则带有收拢性,曲折回转。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蓝花花》就是明显的二句体“信天游”,还有像《三十里铺》这一类的歌曲虽然篇幅较长,但也是以二乐句为基础,进行反复和变化反复形成的。“信天游”音乐表现力丰富,在简单的曲式结构中包含着完整的音乐构思,刻画出鲜明的形象。

开篇嘹亮自由的呼号是“信天游”最著名的特点之一,几乎每首“信天游”在第一句前半句的最后一个字上都有自由的延长音,延长音的末尾或上挑、或下滑,给人一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感觉。这多是由于它的演唱环境造成的,在陕北沟沟坎坎的地理环境中,人们习惯了用吆喝、呼喊的方式进行交流、抒发感慨,所以这个习惯也带入了歌聲中。《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这首曲调开始的引子就是一个长长的、自由的呼号,在演唱之前给情绪以充分的酝酿。《脚夫调》《赶牲灵》等歌曲也都属于这一类。

最能突出陕北音乐特点的是以两个连续的四度音程进行构成的旋律,就是所谓的“双四度框架”。比如说著名的《脚夫调》就有这个鲜明的特征,上句的曲调由一个上行的双四度音程和一个下行的双四度音程组成,下旬的旋律中同样包括了一个上行的双四度音程和一个下行的双四度音程,使这支曲调色彩丰富,味道纯正,地方气息浓郁。

“信天游”调式以五声调式为主,其中商调式居多,徵调式、羽调式其次,比如说《骑青马》这首“信天游”就是建立在商调式上,《脚夫调》《天心顺》是徵调式歌曲,《蓝花花》则是商调式。另外,还有一些“信天游”以六声或七声调式构成,比如说《我跟上哥哥走包头》《走西口》等等。

三、结语

古老而淳朴的黄土地,经过了数千年的沧桑,走到了今日,“信天游”诞生在最简单、最真实的生活里,它必然还将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历史、延续历史。信天游是陕北人的精神粮食,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陕北人的精神支柱,陕北人重情重义、憨厚古朴的性格感动着我们,也影响着我们。在那些悲欢离合、荣辱兴衰里,最为坚定地回荡在陕北这块土地上的,始终是嘹亮高亢的“信天游”,它像奔腾的黄河一样源远流长,日久弥深。“信天游”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陕北人民的生活,以其博大的内容、简洁的形式、动人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成为极具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文艺精品,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章。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冯志莲.民歌新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3]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张延春.论信天游的艺术特征[J].音乐创作,2008,(1).

[5]张囡.再唱一曲信天游[J].中华文摘,2008,(12).

猜你喜欢
信天游艺术特色文化背景
信天游故里靖边的《信天游》
信天游唱给亲爱的党
咏退休族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信天游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