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 刘建华
内容提要 收入分配差距可作用于许多经济变量,最终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对我国1990~2013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基尼系数这一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分析来看,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较小,而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脉冲响应分析的正确性,表明了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是单向的。因此,我国应着重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出发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过抑制经济增长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应努力探寻一种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 收入分配差距 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 向量自相关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9-0032-07
引言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568845亿元,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2003~2012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0.47~0.49之间,2008年达到最高为0491,2012年稍有降低,为0479。《统计局首次发布十年基尼系数 收入差距仍较大》,参见新华网,2013年1月19日。十年间中国的收入分配一直处在差距悬殊的边缘。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将严重制约消费的增长空间,并导致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收入分配差距可以作用于许多经济变量,最终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围绕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一命题,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库茨涅茨(1955年)发表的《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了倒“U”型曲线,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倒U型的。这奠定了研究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曹永栋:《制度背景、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Perotti利用67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将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同时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具有负作用的结论。Perotti R,“Income Distribution,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Invest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88,1996.陈宗胜分析了1981~1988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提出了“公有经济收入差距倒U曲线”,并说明我国正处在“阶梯型”上升的阶段。陈宗胜:《公有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理论及假说II:两部门模型、总模型及倒U假说》,《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李实利用中国分省和分县的截面数据对“倒U型”假说进行检验,其结果没有对该假说给予统计上的支持。李实:《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中国经济论坛编委会:《效率、公平与深化改革开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周文兴利用非经典时间序列方法对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同积关系。周文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2年第1期。尹恒、龚六堂、邹恒甫认为在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增长率与税率之间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经济增长率是随着税率的不断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政治处于均衡状态时,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实际资本税率也就越高,因此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库茨涅兹倒“U”型关系。尹恒、龚六堂、邹恒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茨涅茨假说》,《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不管是从实证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的角度,关于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存在争议的,对二者相互影响的方向性问题并没有得到一致性的结论。当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理论上倾向于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但实证的检验莫衷一是。因此,在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而经济增长较快的情形下,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探寻一种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并进,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1数据选取与说明
本文选取我国1990~2012年的代表经济增长的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GINI)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了消除价格水平的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78年为基期,采用不变价格进行计算。此外,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基尼系数分别取对数,记为LNRGDP和LNGINI。1990~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1990~2002年的基尼系数来源于黄少安、陈屹立的《宏观经济要素与犯罪率:基于中国1978~2005年的实证研究》,2003~2012年的基尼系数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由于时间序列的非平稳而出现的虚假回归现象,在进行模型的协整回归分析之前,有必要对时间序列数据先进行平稳性检验。由表1的ADF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基尼系数的二阶差分序列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所以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说明LNRGDP和LNGINI两个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即为I(2),可以进一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理论(Co-integration)是格兰杰(Granger)和恩格尔(Eng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的,主要用于建立非平稳经济变量的计量模型以及检验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有:两个变量的E-G两步检验法和多变量的Johansen检验法。为了明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基尼系数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也即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采用了E-G两步检验法对两者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4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的非结构化多方程模型,它将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多元时间序列数据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在模型的应用中,通常希望滞后期p足够大,这样能够完整的反应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是滞后期越长,模型中参数越多,从而自由度就越小,因此应在滞后期与自由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根据AIC和SC的值同时来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孙敬水:《计量经济学学习指导与Eviews应用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60~328页。经过多次模型的回归分析,当滞后阶数取3时,AIC和SC同时达到最小,分别为-98374和-91404。所以应该建立VAR(3)模型。两个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401和09997,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而且各项系数也都通过了检验,由此,该模型可以用于进行实证分析。
在VAR(3)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冲击响应分析。VAR模型的多图表脉冲响应函数(响应时期数为30)如图1所示。图中实线表示响应函数实际计算得出的数值,上下的虚线表示响应函数加减两个标准差的置信带。
图1 冲击响应图
第一个图为基尼系数对其自身标准差冲击的响应,由图可见,LNGINI对自身的响应在即期就较大,约为0041,到第3期达最大约为0057,而后趋于不断的波动状态,但波动幅度在逐渐减小。第二个图为基尼系数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图。起初的影响并不明显,第2期达到最大值002,而后趋于下降、上升的小幅度波动状态,直至趋于平稳。说明经济增长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程度较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增长这一因素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弱。第三个图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基尼系数的冲击响应图。由图显示,尽管初期的响应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基尼系数的冲击响应越来越明显,到第8期达到最大值007,说明前期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后的几期出现了下降、上升、下降不断波动的趋势,但是波动幅度越来越小,说明我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协调,越来越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第四个图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自身的冲击响应图。LNRGDP对自身的冲击响应在初级并不明显,而后趋于波动上升,直至03的水平上随时间推移出现平稳变化趋势。
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以上协整分析得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程度较小,而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长期来看二者会向着协调、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究竟是收入分配差距阻碍了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抑或是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对此还需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与滞后期有关,所以本文分别对滞后1期、2期、3期做出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滞后期的选择是根据VAR模型中AIC和SC值最小值的滞后阶数而确定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条件下,滞后期为1期、2期和3期时,收入分配差距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并非收入分配差距的格兰杰原因,也即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但经济的增长不会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产生太大影响,二者的影响是单向的。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我国1990~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基尼系数这一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分析表明: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是(2,2)阶协整关系,说明两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协整回归模型可知:经济增长率每提高1%,基尼系数将增大0.1925%,二者同方向变化。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这段时间,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必然会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二者之间的变动比例关系之所以不明显,那是因为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在经济体制内部会形成一种抑制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的因素,促使收入差距逐渐地缩小。从一个长期的视角来看,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是存在着协整关系的。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库茨涅茨所提出的倒“U”型现象在中国是存在的。
2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较小
由基尼系数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标准差冲击的响应图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经济增长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程度较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增长这一因素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弱。这一结果说明:政府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一直予以高度关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收入分配改革政策或方案,不断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局面,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来,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了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从统筹城乡平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经济增长正在逐步的由“少数人”先富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转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并不太显著,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当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要将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也就印证了为什么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尽管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是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明显。
3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
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基尼系数标准差冲击响应图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基尼系数的冲击响应很大,而后逐渐波动趋于平缓,说明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关系会越来越协调,越来越向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方案等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否则,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将导致经济增长的缓慢甚至停滞。
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之所以能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影响,原因在于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来拉动的。而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将对消费、投资和出口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降低消费水平。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将使得很大一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的富人当中,这极少数的富人所带来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对于奢侈品的消费需求远远小于多数低收入人群因收入水平低、拥有较少的财富而减少的消费需求,从而降低整体消费水平。相应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会减弱。从另一个侧面而言,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高收入者消费相对变少而储蓄相应增加,低收入者消费少储蓄也少,这势必造成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不足。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全球储蓄与消费”论坛上所提出的“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影响消费下降的重要因素”。马建堂:《收入差距拉大是影响消费下降重要因素》,参见网易财经网,2009年7月4日。其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降低投资水平。由于投资乘数的存在,投资的增加会引起收入的成倍增加,相应地投资的减少也会造成收入的成倍减少。在数值上,投资乘数k=1/1-mpc(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由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消费产生影响的分析可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造成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从而投资乘数变小,进而降低投资对产出的多倍扩张效应。此外,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使得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减少生产者增加投资、扩大生产的动机,最终导致投资的减少。最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阻碍出口升级和优化。收入分配的不公使得低收入阶层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匮乏使得他们只能在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从事一些低附加值的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只能生产一些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因此,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这样的出口模式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持续增长。杜凯:《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9期。综上所述,收入分配差距通过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进而对整个经济的增长产生较大的影响。
4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呈单向度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收入分配差距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并非收入分配差距的格兰杰原因,二者的影响是单向的。也即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影响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不会引起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从检验所得数据上具体分析可知,当滞后期为1时,收入分配差距是经济增长Granger原因的概率为993%,而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差距产生影响的概率仅为1534%;当滞后2期时,收入分配差距是经济增长Granger原因的概率为9865%,经济增长是收入分配差距Granger原因的概率为4633%;当滞后期为3时,收入分配差距是经济增长Granger原因的概率为9726%,经济增长是收入分配差距Granger原因的概率为5613%。显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收入分配差距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结论均能够通过检验,反之,因果关系则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是单向的,这一结论的得出也正验证了上述脉冲响应分析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三、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
从以上实证结果的分析可知,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根据这种影响程度可以判断收入差距是否需要调整、需做多大程度的调整,也可以提出政策建议,并判断所采取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条件下,我国应着重从努力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出发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不是通过抑制经济的增长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应积极探寻一种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既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又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并重,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同步
在“把提高效率同促进公平结合起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参见人民网,2007年10月15日。的前提下,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同步进行,即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因为效率高低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增长,而公平与否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一国适度的经济增长可以很好的解决效率问题,而缩小收入差距则可以保持相对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指导思想表明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统一起来,也即促进二者同步进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参见新华网,2013年11月15日。这显然也是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经济增长在新形势下所作出的最好诠释。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虽然经济增长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作用较小,如前文分析表明,当经济增长率提高1%时,基尼系数仅增大01925%,但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若不控制收入分配的差距,同样会造成增长的缓慢甚至停滞。因此,要促进经济的增长,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此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第一,继续完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充分尊重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主体地位,在分配的源头上将差距降至最低。第二,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力度、实行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增加政府对贫困群体的转移支付额度。第三,千万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增加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着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生产率。培育特色农业、发展农村旅游业、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使得农民在农业经营中获取更多的收入。第四,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合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应不断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力度,强化打击取缔非法收入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尽可能地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3做到“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过大的差距将不利于实现经济的增长。根据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率和基尼系数变化趋势,要将基尼系数控制在040~047之间,才能够使经济增长率在7%~8%之间波动而不至于太低。根据我国1990~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具体数据测算出经济增长率,然后对经济增长率和基尼系数分别作出变化趋势图,进而分析得出该结论。在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蛋糕”的分配也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应做到“多劳动者多得食,少劳动者少得食,不劳动者不得食”,同时建立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与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使工资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经济的增长同步。除此之外,应将分给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方面的利益公平合理。目前的状况是企业和国家分得的比例较大,而劳动者分得的比例较小,因此,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通过两个比重的提高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是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韩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