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分析

2014-04-29 00:44王婧
北方音乐 2014年9期
关键词:老子庄子

王婧

【摘要】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老子与庄子都认为音乐的最高境界符合“道”的特性与内涵,都把“无声之乐”作为音乐的本原。但两者的音乐美学思想同中有异,老子主张取消一切“有声之乐”,庄子则不反对一切人为之乐,两者对后世產生了不同的影响。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法天贵真”的理论,描述了音乐的审美心理,并发展了老子“音声相和”的思想。

【关键词】老子;庄子;音乐美学思想

老子与庄子都是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者并称“老庄”,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活于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言论集中体现在《老子》一书中,“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庄子》这本著作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虽然二人的思想一脉相承,但仍有许多差异。在艺术方面,老庄对音乐的看法同中有异,且庄子对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有所发展。

一、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道”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五千言的《老子》一书,阐发了“道”的内涵:“它是产生天地万物的绝对存在,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后是蕴涵于其中的普遍规律,有了人类社会以后它又应该是人类生活的普遍准则。”被老子视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具有自本自根、无始无终、无所不在、无形无声等特性,而“道”最根本的特性在于绝对和无限。此外,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涤除玄鉴”这一理论,在美学史上影响巨大。只有排除内心的主观欲念,保持内心虚静,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和体认。

首先,老子的思想反映在音乐方面,则提出了“大音希声”的理论。“大音希声”符合“道”的特点,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人们历来对“大音希声”存在不同的理解,但综观研究者们的观点,将“大音希声”理解为无声的音乐是最美的音乐较为合理,也较为符合老子的思想体系。无声的音乐没有形状和声音,是一切有声之乐的本原,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大美,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它超越人的感官,需要精神去感知,是“道”的内涵在音乐领域的体现。由此可见老子对符合“道”的音乐的欣赏。

其次,老子反对和排斥世俗的音乐。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认为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对生活中依靠感官把握的音乐持否定的态度。老子的这一看法虽然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老子的观点是基于当时享乐主义之风的盛行,批判了统治阶级纵情于声色的享受而不加以节制的社会现象,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二、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也是先秦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个体存在的形(身)神(心)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庄子哲学的核心。”李泽厚认为,庄子的哲学即美学,以某种审美态度为指归。诚然,庄子说过:“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法天贵真”,既是庄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其美学思想。庄子崇尚顺应自然,追寻个体心灵的自由,反对礼教的束缚。--

首先,在音乐上,庄子推崇自然、无声之乐。庄子将音乐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个层次。庄子欣赏天地间发出的声音,即无需任何外力作用而发声,合乎自然的“天籁”。“天籁”同样也符合“道”的特性和内涵。另外,在《庄子·天运篇》的第三章中,写北门成与黄帝论乐,描述了闻乐时心境的三种变化,其中黄帝云:“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名,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这种用自然的节奏来调和,没有形迹,意境幽深而不可闻的音乐正是庄子所认同的。“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无言而心说,此之谓天乐。故有炎氏为之颂日:‘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天乐使人无言而心悦,且庄子借神农氏之口称颂他听不到声音、看不到形象,充满天地,包藏六极。这些都表明了庄子推崇的是需要用心灵体认的,与“道”会通融合的无声、自然之乐。

其次,理想的音乐具有和谐的审美特征。庄子云:“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无论是人乐还是天乐,都与人或天到达冥合的状态。庄子又云:“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庄子理想中与“道”接应的天乐,具有“和”的特点,由此可见庄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和谐观。

再次,追寻抒发性情,身心自由的审美境界。庄子说:“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庄子认为,心中朴实而回复到性命真情的,就是乐。音乐之美应该是人自然性情的流露,应达到心灵自由与本真的审美境界。这是与庄子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的,他关心的是人的身心问题,凸显了个体的存在。

最后,庄子反对违反自然的音乐。违反自然的音乐有两种:一是“失性之乐”,即给人身心造成损害的音乐。“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音乱耳,使耳不聪三日五臭薰鼻,……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庄子排斥的不是所有人为之乐,而是无益于人身心的靡靡之音。二是束缚人性情的儒家礼乐。庄子云;“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庄子认为礼乐被普遍地强加推行,天下就会大乱。因此,需要“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摈弃礼乐,与“道”贯通,与“德”融合,“至人”的心才能安定下来。

庄子反对音乐成为政治的附庸,变为维护统治的工具与手段,要求个体精神的解放与自由,排斥心灵的枷锁。但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了音乐要适应人的本心,忽视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三、老子与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同异

通过老子“大音希声”的理论和庄子对音乐三种层次的划分,“天乐”的提出可以看出二者音乐美学思想的相同点在于:都认为音乐的最高境界符合“道”的特性与内涵,都把“无声之乐”作为音乐的本原。在二者的思想体系中,“道”都是最本质的存在,需要通过“道”来接应、把握万物。另外,老子认为“五音令人耳聋”,庄子也提出“五声乱耳”。老庄都把世俗社会中的声色娱乐作为批判的对象,反对寻求感官刺激而缺乏精神体验的音乐活动。

老庄音乐美学思想的差异体现在:

首先,庄子并不反对一切人为之乐。与老子推崇“无声之乐”,主张取消一切“有声之乐”不同,庄子虽然也以“无声之乐”为本原,但庄子认为音乐“中纯实而反乎情”,音乐具有娱乐人心和抒发性情的功能,承认那些恬静、清淡的有声之乐一样可以具有“道”的精神内涵。

其次,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同。老子的“大音希声”理论对音乐玄妙意境的探寻有重要作用。音乐是与宗教最为接近的艺术形态,这一理论为音乐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老子主张取消一切人为的有声之乐,剥夺了人们享受音乐的权利,这种观念不利于音乐藝术的发展,对后世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而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来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李贽的“童心说”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占统治地位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相对峙。

四、庄子对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了“法天贵真”的理论,并认为音乐“中纯实而反乎情”。以“民之常性”和人的自然性情集中反映音乐之美。这是对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积极发展的一面。

另外,庄子借仲尼之口解释“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认为不要用耳去听而应用心去体会,不用心体会而用气去感应,描述了音乐的审美心理。庄子将老子“涤除玄鉴”的命题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李泽厚认为审美的心胸即超脱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它是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一个精神条件和前提。所以,在这样的哲学基础上,在音乐活动中,庄子具有积极的审美眼光便在情理之中。

庄子发展了老子“音声相和”的思想。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说明一切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和补充,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而庄子的“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是一种“天和”的心境,需要通过“心斋”、“坐忘”这种排除内心利害观念的审美心胸来实现对“天乐”的体验,这一最美的音乐具有和谐的审美特征。

通过比较分析老子与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看出庄子在继承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之余,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改造与发展,使之更加符合人之常性与音乐的审美。总之,老子与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史和音乐史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胡郁青.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胡家祥.中国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猜你喜欢
老子庄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智者老子
《庄子说》(十五)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