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会
摘 要: 文章阐述了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应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学习古诗文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对于作为中华语言文学精华的古诗,仅仅用文字解释其含义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理解古诗文字面意义的同时,通过体味韵律美、领略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丰富的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教学方法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可以从中吸收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对于提高阅读和欣赏诗歌及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并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但其内涵比语文能力更丰富,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审美情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融合。我国古诗文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即语文素养,又可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正处在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记忆力、想象力,进而有效促使智力的发展,使儿童终身受益,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要考虑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文,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就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就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的:“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使学生食而不化,失去了学习兴趣,反而倒了学习的胃口。在多年教学及课改浪潮的推进下,我认为古诗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味韵律美。
古诗文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不管是何种句式,它们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练,风格明朗,读来朗朗上口,儿童非常喜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古诗,不是重在“阅”,而是重在“读”,这种“读”不是一般意义上读其他文章的“读”,而是放开情感高声朗读的“读”。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加深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这个过程更多的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及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过程中,培养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语言中。古诗适合于吟咏,一首抒情较浓的古诗,如果反复吟咏,则不但能体会它的语言的精美,还能感受诗人表达的细腻的情感。例如反复吟咏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就会仿佛看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山水画,更能体会出诗人的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我认为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带领他们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之美。
二、领略意境美
《咏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诗,诗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意境:“作者正在村中和伙伴们玩耍,忽然远处传来阵阵鹅的歌声——‘哇哈!听见没有,河里的大白鹅在一个劲地叫呢!,他率先往河边跑去,一边跑,一边翘首眺望:水面上,正游动着缀有红宝石的雪白玉冠,啊!那是大白鹅的脖子……”多美的意境。又如为了领略《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所表现的情景,可在早春时节带领学生到野外看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远看、近看中,对诗句有了深切的感受。如果把儿童置于通过学习感受和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反复诵读,大胆想象,抛弃繁琐古板的分析和死记硬背,这样,他们就能真正领略到古诗文独有的意境之美。
三、体验情感美
很多古诗,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他们善于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发现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并把这一对象放在广阔的生活潮流与历史背景中加以描写和歌咏,充满社会的内涵,回响时代的声音,揭示广阔的生活的规律和意蕴,从而将自己的感受和激动上升为普通的人生体验。例如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中夜泊枫桥时所见所闻的残月、乌啼、渔火、钟声等景物,抒发了人生劳顿的惆怅。因此,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儿童领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充分受到情感美的熏陶。
四、领悟哲理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儿童背诵的古诗中,有不少千古传诵的名句,无不具备一定的哲理性,如《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诗人苏轼虽然没有描写具体的景物特点,但是概括写了浏览庐山的总体印象,从中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而且充满了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许多。《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许多名句都含有丰富的哲理。一句话,教师只有对这些诗句中的哲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哲理美,使学生鉴赏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目前,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通过对有关古诗文书籍的阅读及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了儿童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也引起了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如何使儿童在小学阶段,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是否是教材的编排问题?教材中古诗文安排少而分散,不能对儿童造成意识上的冲击,更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儿童学习古诗文没有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它似乎只是一种点缀。在大力倡导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我认为,是否可以把古诗文这块内容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表达、综合练习并列成为第六块内容呢?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识,突出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深化古诗文教学改革,实现古诗文教学质的变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诗文学习应该成为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应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研究。只有这样,儿童古诗文教学才会真正出现新的局面。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及观点,如有不妥,希望老师和广大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