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玉
1.注重备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更是精髓。能被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部分都具有文质兼美、感化人心的特点。以文言文为例,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精髓,社会制度、文化特征、宗教礼俗、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包蕴其中,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这些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什么情和义?这就靠老师备课的深入。为了让枯燥的文言文教起来有味,学生学起来不晦涩,我们还要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深入挖掘教材,如历史的沿革、人物逸事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真正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面对这么多名家名作,教师要怀着谦卑的心态去读,恭恭敬敬地通过文字找到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这样,在课堂上,就似乎架起了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更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引起与作者的共鸣。
2.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首先,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这需要教师投入感情,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其次,课堂备课要像相声演员那样设计些“包袱”,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如果仅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就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疲劳,从而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实现度。另外,作业的布置要科学、有层次,要有大局意识(应该在作业中设计“必修”或“选修”题目),这样比较有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认知主体,但是这个认知主体是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制约的。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必须注重施教对象。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掌握及由知识向智能的转化,无不借助于具有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实现的。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诱发有直接影响作用。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因此,为了使学生披文入境、入境动情,教学每篇课文,教师都应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备课时,首先从形象感受出发,使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浮现在自己眼前,活在自己心中,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产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对于那些描写自然美的课文,则通过语言文字的诵读,想象出一幅幅真切、鲜明的画面,体会出作者观察事物的准确、细致、深刻,语言之优美贴切,以及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真挚思想感情,自己先受感染。把握课文的感情内涵,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讲课时再现,力求达到声情并茂。
4.课外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有高低。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的现象,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4.1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养成会读的好习惯。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方法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部分精读。循序渐进,掌握方法,真正提高阅读效率,培养阅读能力。
4.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相关知识要点摘抄下来,并写一写由此生发的感想,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作用。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阅读的感情将与日俱增,为提高学生素养创造先决条件。
4.3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明确课外阅读要求。教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内容,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5.灵活运用多媒体
5.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用多媒体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境,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灵活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5.2运用多媒体,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可以适时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声音、图像可以随时插入,随时展示,避免由于平时只靠口说手写导致容量小的弊端。这样学生虽坐在教室里,但其视野可以随着多媒体的展示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且其对文字的感受可以随着画面、声音不断延伸,这样大大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增加课堂教学容量,45分钟的上课时间便被充分利用,发挥最大价值。
6.课堂提问要注重设置问题的原则和前提
6.1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不能漫无目的或不着边际。不能和教学目标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只有把握了目标、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目标量身定做合适的问题,才能让解决问题成为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的途径。
6.2仔细研究学情,掌握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基础,让问题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如不抓住这点,问题设置得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