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要准确把握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统筹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创新教育理念,以塑造“创新、创业、创优”的“三创”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中,建构创业教育的功能实现机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周威(1981- ),男,江苏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业管理与创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SJDFDY06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18-02
黨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这是中央针对我国教育、就业的新形势而进行的战略部署。在此宏观政策愿景下,高等教育必然要承担起创业教育的重大职责。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从培养精英的小众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创业教育的功能、目标及教育模式处在重要转型期。过去,以精英教育理念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是寄生于教育体系的,是教育的附加要素,而非核心要素,长期的体系外运作造成了其边缘化的地位。在大众化教育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更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而非培养职场精英,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角色转换过程中,学会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明确培养目标是塑造“创新、创业、创优”的新型人才。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目标取向和机制构建正处在重要转型期,需要不断实践,创建匹配我国发展状况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以“三创”精神培育为核心,创新教育理念与模式
1.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推进教育理念的变革。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只注重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社会和家庭对孩子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处在缺失状态。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的统计数据,我国创业教育水平远低于世界。相较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的20%~30%,我国只有不到1%的比例。因此,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教育思想研讨对高校来说显得必不可少。通过研讨,统一思想,使师生认识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应从单纯就业教育转向创业与就业教育并重,从根本上转变只将就业作为唯一导向的思想。在政策层面上,要从两个方面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第一,在学校发展决策框架中将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决策变量,尤其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教学体系规划、教学方法设计、师资建设等重大领域,要把创业教育作为关键决策变量;第二,校级领导主抓创业教育,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疏通创业教育推动工作上传下达的通道,改变创业教育从底层发展的“草根模式”。
2.开展创业跟踪调查,优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秉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借鉴欧、美等国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开展“毕业生创业跟踪调查”形成教育反馈闭循环,并以此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注重精神培育与知识传授,优化创业教学体系和内容。教学体系和内容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渠道,只有把握课堂教学的教育主载体,才能发挥创业教育的育人作用。英、美等国的大学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极其重视,均将培养创业精神定位为创业教育的核心。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开设创业课程的寥寥可数,因此,将创业精神培养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显得极为紧迫与重要。首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点要对原有课程进行延拓与发散,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如“SIYB创业课”“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对一些创业基础知识如风险控制、团队建设、财务管理等内容进行传授,同时普及有关市场经营、生产管理及法律法规知识;其次,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等方法结合专业课进行教学,在现有课程体系框架下进行创业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挖掘、强化必修及专业课程中的创业教育内容,鼓励以多学科交叉协同的方式进行课程建设,着力培育学生的知识架构与视野胸襟,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着力培养技能与提升素养,开展项目课程和活动课程。当今社会背景下,创业过程十分艰巨且具有挑战性,高校必须以项目课程、活动课程为实践教育载体,通过实训项目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等方式,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养。项目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经营管理及分析判断等基本创业能力。课程模式从职业岗位培养体系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创设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突破以往学科化的知识体系的藩篱。在活动课程中,行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是基础,学生在行动中完成自我提升,并从中不断累积实践与理论知识。项目课程能够有机兼顾职业发展与创业实践,可以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有力载体。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可通过有针对性地开设文化课、选修课,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方式,丰富教学计划的内涵与外延,构建多层次的立体教学体系。
3.打破传统评价机制藩篱,构建新型的学生测评体系。学生评价机制和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部分,在创新教育模式后,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学生评价机制方面,要打破学科教育下以成绩定优劣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参加创业活动、专业实习、社会工作等在学生综合测评机制中的比例,创造条件使打破常规、创新创业的学生能够出类拔萃。评选优秀毕业生时,更加注重学生的长期性发展,“不设框框、打破常规”“不唯过程、注重发展”,让发展潜力较大的创新型学生能够成为优秀毕业生,打破传统评判方式和路径对该类学生的束缚。评价机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三创”精神的凸显,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创优的思想理念。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要以创业精神培养为基础,建立适合我国人才培养需求特点的,具有科学评测标准、完整过程监督机制及反馈控制途径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二、以创业实践教育为主体,开辟教育载体与阵地
1.依托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选拔优秀创业项目。高校可通过开展创业竞赛活动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以结合学科专业特长为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社会机构或校外企业参与,同时邀请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有助于学生检验自己的创业能力,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营造“支持创业、尊重创业、敢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从中遴选出市场前景广与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创业项目,并对这些优秀项目进行有效指导与扶持,直至项目推向市场,以成熟的项目为宣传典型,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大潮。
2.依托科研机构和实训基地,开展创业模拟训练。为促进作品向产品转化、创意向实体转化,高校还必须加强学生的创业模拟训练。实践证明,创业模拟环节不仅可以优化验证创业方案,还可以释放经营风险。学校应将建设创业实践基地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从人才、资产、财政等方面予以保障。全天候开放所有实训中心及实践基地,安排专业教师指导,优先保障选拔出的优秀创业项目团队的使用。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面向社会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项目开发;在条件允许时,也可安排一部分学生进入校办企业、高校科技园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学习真实企业的运转与经营。有条件的院校可在校内建设类似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创业实践基地,园区建设产生的平台效应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至关重要,是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课堂,是学生创业团队的首选基地,是检验高校创业教育成效的试金石。通过校企合作,能有效利用高校企业实训基地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扶植创业项目。实践和国外经验表明,创新教育资源中,企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有效利用“产、创、学、研”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使学生既能在企业学习技能,又可成为企业人才的补充,实现教育资源和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一模式反过来能促使学校更加明确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3.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实习实践。高校创业教育要积极拓展,整合利用社会创业资源。通过多渠道联系,充分发掘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园、创业指导站、创业市集等各种孵化器。创业孵化器作为扶持学生创业的主阵地,面向学生提供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经过创业模拟,通过选拔且具有完备创业计划的优秀创业项目可进驻孵化。一是提供“一站式”服务,排除初期创业者的烦忧。高校可由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牵头,联合政府部门开设“一站式”或“园区式”服务大厅,专为孵化器内企业提供工商、税务、城管、文化、卫生等服务。二是建立创业导师团,帮助创业者把握经营方向。顾问团由校内外投资及企业人士组成,为创业者提供项目诊断、投资信息、管理咨询等方面的帮助,并在企业出现经营困境和市场风险时,进行“会诊”,化解危机。三是提供科技扶持,推动创业项目转型升级。根据行业潮流和市场变化,提供适应企业现状与发展诉求的技术支撑,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与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做强做精。创业孵化器除了有直接扶持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现实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孵化器内极富示范作用的生动创业案例大大增强了创业教育的可信性、真实性,开辟了创业教育的新阵地。
三、以创业型人才培育为目标,推动创业教育合力形成
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创业型人才需求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为促进创业学生和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突破传统教育视角的局限,以开阔的视界,推动整个社会对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的支持,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帮扶政策的出台落实。要形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高效的创业大潮,必须建立和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文化和政策措施。尽管我国具有市场机会较多、基础设施优越等较为有利的创业社会环境,但在经济完善、金融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等经济软环境建设方面相当缺失。为此,政府应从上而下协同制定并落实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政策,利用信息优势,积极扮演传递国内外最新创业资讯的信息中心的角色,为创业者提供優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宏观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有序、有效地进行,如政府可通过免息贷款、风险投资、场地支持等渠道扶持大学生创办小微型科技创新企业。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面联系紧密的系统工程,学校起着主体性与基础性的作用,但也离不开企业、政府等多方支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跟市场导向,打好课程基础,以孵化器为依托载体,以团队实践教育为支撑,努力做好“三创”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蒋建军,谭福河.为道与为学——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6).
[2]常建坤,李时椿.美国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2005-12-28.
[3]李炳论.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