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原因新探

2014-04-29 01:12宋娟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6期
关键词:互助合作工业化农业

宋娟

摘要 土地改革完成以后的中国农村开始出现“中农化”趋势,这就对个体小农得到土地后的下一步制度安排提出了疑问。按照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要求,农村土改后须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方式是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是共产党实现土地社会主义国有和集体经营的既定目标,是为改变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两极分化现状的现实选择,同时也符合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改造;农业;互助合作;集体经营;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6-09197-03

土地改革后的中国农村由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拥有土地所有权和自主经营权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发挥,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土地改革以及土地改革之后所呈现的个体经济发展趋势并不是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終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发展道路的理论引导下,走农业合作化道路,运用合作制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造并最终实现土地国有是社会主义改造初期的路径选择,为我国革命胜利后的农业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因而,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在国家强制性制度安排下开始了农地农民所有基础上的合作化运动,以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过去已有研究,试从以下角度重新阐释农业合作化产生的原因。

1 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影响,实现土地的社会主义国有和集体经营是中国共产党的既定目标

马克思主义通过合作化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促使中国走合作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恩格斯曾经论述了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和政策。对于小农,恩格斯认为他们像“小手工业者一样,是一种工人,他和现代无产者不同的地方就是他还占有自己的生产资料”[1],因而他们同时具有革命的联合性和小生产者的私有性两方面。恩格斯认为,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必须对它进行改造。他指出,“我们对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1]的方式来引导小农走合作化道路。列宁也认为农业合作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简单易行且容易接受的方法。他指出,建立国营农场、鼓励农业公社以及共耕社和协作社是“向社会主义的农业过渡的办法”[2]。这些有关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不仅主导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也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意识。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对小农经济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的认识和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即土地的社会主义国有制和集体经营的思想意识,在党内是基本一致的。在革命早期,有关农村土地问题的理论探索其实已经渗透着中国共产党消灭剥削和坚持土地国有的信念,这也是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1928年中共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指出,在中国小农经济是占绝对优势的,代表着中国农村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这样的小农经济由于土地规模限制和资本的欠缺是无法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大农业的[3]。因而,“在革命完全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将进而帮助革命的农民去消灭土地私有产权”[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一文中就论述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毛泽东指出,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贫穷变富裕的必要之路。尽管在后来的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革命形势、主要矛盾以及农民的行为选择的变化对土地改革政策有所调整,经历了从最初“土地国有”的目标定位到最终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但土地国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未曾放弃的制度追求。1949年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即指出,关于农林渔牧业,“在一切已彻底实现土地改革的地区,人民政府应组织农民及一切可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以发展农业生产及其副业为中心任务,并应引导农民逐步在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

建国以后,伴随着土地改革和各级党委与政府有目的的引导,农业互助合作在新老解放区很快发展起来了,且对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当时经济恢复发展态势良好的农村经济中却存在着个体经济发展超过预期的情况,一些领导干部将其定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倾向,从而引起党内高度关注与讨论。1951年4月,山西省委向中共中央、华北局写了一个题为《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报告,报告认为农民的自发力量在向着富农方向发展,这是互助组发生涣散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把农业生产互助组织提高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此作为新因素,去“战胜农民的自发因素”[4]。1952年5月,东北局第一书记高岗在东北局扩大干部会议上指出,在农村除了存在着党领导的互助合作运动外,还存在着严重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其后,松江省委有报告说:“必须肯定:在毛主席党中央东北局的正确领导下,主要的和带有决定意义的趋势,是朝着集体化前进。[4]”1952年7月,经中央同意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就当前国内国外的矛盾和农村中的主要问题给松江省委的复电》说:“党所领导的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矛盾的重要方面。[4]”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认识促使中共更加坚定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走集体化的清晰路线,这一制度取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和1953年《关于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的通过而全面实施。1953年10月至11月间,在召开全国农村互助合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在与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时特别指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5]。1953年12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继续强调,“现在新的矛盾产生了,农村里产生新的资本主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区乡干部有余粮……要大大宣传总路线,宣传农业集体化。[6]”“我们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要在农村这个最广阔的土地上根绝资本主义的来源。[5]”可见,党内已把发展农业互助合作和发展农民个体经济当作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把发展农业互助合作当作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方向。事实上,虽然党内在农业合作化的时间、进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走农业集体化道路、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一认识上是根本一致的,是既定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深化于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意识的反映。

2 为改变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两极分化的现状,中国共产党加快推进农村互助合作与集体化经营

建国初土地改革以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成为自耕农,以个体家庭经营为单位构成小农经济的海洋。由于当时国内刚刚结束百余年的战乱转向和平建设,农村财富已经消耗殆尽,即使从事简单的农业耕作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诸如牲畜、手工工具、肥料、种子等也都非常缺乏。据中共西北局1952年对山西省长安县高家湾村的调查,土地改革以后,全村167户农户,完全没有牲口的农户占50%。8户雇农完全无牲口;107户贫农,有71户没有牲口;52户中农,有5户没有牲口[7]。就大多数农户来说,从事独立的家庭经营尚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土地改革的土地分配方案远不是平均主义的,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私有产权无法制止农民之间自发的土地买卖和土地集中。因个体家庭发展生产的条件差异,农村贫富两极分化无可避免,雇佣劳动、土地租佃、土地买卖和新富农在农村重又出现,开始逐渐有扩大之趋势。

分散且相对落后的农地个体经营是土地改革之后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现状,农村经济因各种差异和意外因素导致的分化尽管进程缓慢,但这一趋势总体上是与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要求相违背的。在农民因获得土地而利用雇工、买卖、借贷和出租等方式实现致富愿望时,农村個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中农化趋势被当成资本主义发展因素。1952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的《东北局关于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决议(草案)》就认为:“目前新富农经济的特点,在于混在互助组内,并采取着化整为零、多种多样的剥削方式”[8]。1953年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中也提出看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两条道路、两种办法之争[9]。诸如此类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认识在省级和中央的工作报告中常有所见,农村经济中的土地买卖、雇工和借贷等现象是资本主义因素的抬头在党内已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建国初期,农业积累尽管微薄弱小,但在战后社会经济普遍萧索的境况下,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早在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农业是基础”的观点,农业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农业问题的解决在建国前的目标指向是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建国后土地改革完成则转向在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朝社会主义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的农业集体化。因此,在农村出现两极分化,部分农民开始追求以家庭个体为生产经营单位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时,号召农民组织起来从事互助合作进而实现集体化经营成为必然的制度选择。

1950年11月,陕西省长治地委在《人民日报》发表《组织起来的情况与问题的报告》,指出土地改革后虽然绝大多数农民上升为中农,但已经开始阶级分化。在中国农村,农民有在农忙季节相互换(帮)工的传统,是一种基于个体小生产基础薄弱情况下产生的生产互助形式,换工不改变土地、耕畜、农具、劳动力和劳动成果的私人占有,仅仅是出于利用劳动分工与合作的溢出效应。于是,按照民主革命时期既定的土地国有和农业集体化经营目标,在各级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并在传统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下,土地改革以后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迅速地开展起来了。

3 小农经济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之间的矛盾认识,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推行农业合作与集体化经营的行动

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国家经济稳步前进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所需原料,为工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也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1952年底,农村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在微观层次上普遍建立了农民个体小私有制。但是土地改革确定的相对平均分配标准产生了农地地块分散、户均占有规模狭小和小农拥有牲畜、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缺乏的问题,导致农业产出率较低的情况。中央政府意识到,在现有农村生产条件下,在恢复战后残破的农村经济之余小农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并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随着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以及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小农经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需求的矛盾开始凸显,实行农业合作和集体化经营越来越被认为是解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现实需求。

建国之后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化建设基本上依照苏联的理论和模式。所谓苏联的工业化理论是指斯大林提出的工业化建设理论,将一切资源和剩余集中在国家手里,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管理[10]。但是,当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之后,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事实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来自前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的援助又有限,中国工业化所需的原始积累只能来自农业。要求农业与工业化相适应,要求农业为工业化服务,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工业化提供尽量多的农产品。然而,土地改革完成之后所形成的分散的小农经济主体并不能支撑国家工业化建设所需,一方面是小农经济产出率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国营工业靠指令性计划来进行生产,而私有的农业生产所面向的是市场,两者之间的体制矛盾只有统一在同一层面才能获得真正解决。对此,中共政府高层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并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走合作化道路,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0月15~16日,毛泽东在与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的两次谈话中即指出,“大城市蔬菜的供求,现在有极大的矛盾……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11]”他指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进行的”,如果不能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就不能解决小农经济下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低水平与工业化对它的大规模需要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另一方面,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又需要农业和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要实现上述要求,就必须走农业合作化道路[5]。因而,从1953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以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国家通过主要农副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割断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二是党和政府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农村的个体经济变成了集体经济。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合作化运动,从理论上来说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进行的、符合党在过渡时期工作总路线的革命实践,这是合作化运动推行的理论根源;从实践层面来说,合作化运动及其建立的集体经营制度有效地对抗了农村个体经济及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为国家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这是国家推行合作化运动的现实动因。在一路高歌中,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从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阶段性演变,最终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7,498-499.

[2] 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1.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选集(一九二八)[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46-347,353.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53-354,276-278,273.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17,198,181-183.

[6] 毛泽东.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统战人士安排问题[J].党的文献,2003(4):23-24.

[7] 习仲勋.关于西北地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G]//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61.

[8] 黄道霞.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G].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80.

[9] 《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44-45.

[10] 武力.略论合作化初期对党农业问题的三点认识[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2):20-29.

[1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0.

猜你喜欢
互助合作工业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热爱合作?快乐习作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学习
幼儿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