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悦然
摘要 基于对武汉市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分析得出个人就业意愿和工作待遇因素主要影响了农民工就业状况。因此提出加强农民工宣传教育、完善政府服务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6-09195-02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ZHOU Yue-r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3)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Wuha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personal willing and wage treatment are the bas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situ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As a result,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perfecting government service.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 Employ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Measures
农民工作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新型劳动大军,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正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农民工就业问题。因此,研究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因素,可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并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推动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发展,并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文献回顾
从既有文献来看,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因素主要分为个人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个人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教育程度、个人就业意愿、身体条件等方面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苏群[1]等指出男性农民工与女性相比更容易外出就业,女性劳动力在流动就业中更容易受到来自个人和家庭的制约,在时间上不具有稳定性。王文信[2]等指出,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因此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农民工就业的状况,而且劳动力能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就业形式。员金松[3]等认为由于文化和技术素质偏低,导致农民工主要从事低技术含量的行业或工种,自主创业能力也不高,因此文化素质不高是制约农民工就业的瓶颈之一。而张少春[4]认为教育在农民工就业选择上由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中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荣茹[5]认为个人进驻城镇就业的意愿越强烈越有助于就业,而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他们还会加上个人主观意愿的偏好,进行就业选择。翟学伟[6]指出农民工群体倾向于前往有亲戚或同乡的城市进行务工,这表明社会支持网在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朱宇[7]综合个体内在因素的种种,描述出了优势农民工的特征:男性、身体素质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较高、社会资本丰富。他指出拥有这些优势的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有竞争力,并能获得较高工资水平。
在外部环境因素中,就业歧视这一现象贯穿在每一个影响因素中,主要体现在相关政策、工资待遇、就业环境、社会排斥、社会福利与保障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首先,农民工就业最大的制度障碍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也呈现二元结构,这导致农民工无法与城市劳动力获取同等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民工成为了劳动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于雁洁[8]认为多出台关于农民工就业的扶持性政策会成为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动力。政策一旦具有偏向性便会挫伤农民工的积极性,城市政府为了解决下岗职工等城市劳动力的问题,制定了一些带有地方主义色彩的保护政策,无视农民工的就业需求。田学辉[9]等认为社会排斥会严重阻碍农民工就业的发展,等级森严的封建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每个人,再加上城市人在城乡二元制下熏陶出的优越心理,这一切使得长期以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阶层想要翻身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柯慧飞[10]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将会影响农民工就业。由于户籍身份不同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大大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力。梁雄军[11]等将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因素扩展到7个方面:经济因素、个体能力特征、企业管理、自我发展、社会公共管理、地区比较和向往更好生活。
既往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各因素对农民工就业的影響,有较好的理论价值,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影响变量。既往农民工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民工整体就业现象的描述,而近些年还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一般多是关于农民工就业现状的定性分析,而较少将农民工就业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比较。鉴于此,本文通过武汉市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找到影响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该研究从武汉市农民工就业现状入手,结合与农民工群体的非结构是访谈以及主管就业工作的地方领导的报告会,对农民工就业中的问题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农民工就业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农民工就业。
2.1 抽样方法与调查对象 采用多段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3个区下属的11个街道中的200名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获得有效问卷 190份,有效回收率为 95%(表1)。调查对象包括已就业的农民和未就业的农民工。在调查内容上,针对农民工群体,将影响因素分为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调查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
2.2 数据处理方法 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李克特量表。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花为少数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研究少数综合指标时采用自编量表对农民工进行态度测量。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重要”、“重要”、“不确定”、“不重要”、“非常不重要”5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笔者采用 Visual Foxpro 6.0录入数据,利用SPSS 17.0 分析数据。
3 结果分析
3.1 农村工就业状况描述性分析
从190份调查问卷统计出,“就业”的样本占样本总体的84.5%,“未就业”的样本占样本总体的15.5%,这说明在农村工的就业状况基本良好,但也还存在少部分未就业的问题。
3.2 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回收结果190份,统计结果见表2。从对农民工的调查结果来看,参考频数及百分比等数据,综合得出以下5个因素所占比重较大。
3.2.1 个体内在因素对农民工就业状况的影响。
3.2.1.1 个人就业意愿。个人就业意愿是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由表2可知,个人就业意愿百分比高达60.4%,这说明劳动力自身的就业意愿在内在因素中产生的影响最大,他们可以通过思想意识决定是否就业、如何就业、选择怎样的职业。
3.2.1.2 家庭经济条件。农民工家庭子女较多、土地出产低或承包数量不多、所处地域条件恶劣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外出就业。当家中充足的劳动力时,青壮年劳动力一般希望可以通过外出打工,改善家中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属于劳动力过剩现象的产物。
3.2.2 外部环境因素对农民工就业状况的影响。
3.2.2.1 工资待遇。由表3可知,工资待遇因素所占比例为70.8%,表明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大多数农民工都很看重工资待遇。农民工就业多为生存性就业,想要改变自身及家庭生活状况。但是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工资收入普遍不高。甚至还会出现农民工“同工不同薪”的就业歧视现象。生活压力大、遭受就业歧视等困境更加刺激了农民工对高工资待遇的需求。
3.2.2.2 社会歧视。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长期存在,城市市民拥有的各方面优势使他们养成了一种优越心态,对外来人口都较为排斥。农民工的身份变得十分尴尬,常年在城市里生活、就业,却始终抱有“外来客”的心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并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多年的城市生活却被边缘化,这是近些年出现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一个原因。
3.2.2.3 就业信息的获取。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更为激烈。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与农民工自我意愿就业的供给信息很容易脱节。因此能及时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当然在网络信息时代里获取信息很方便,但如何辨别就业信息的真伪也是一个难题。在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是有效的,不规范的市场提供信息不真实。如果获取了虚假的就业信息,那么寻找职业岗位的成本增加,不利于就业。
4 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在促进农民工就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4.1 政府应在农民工就业中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在政策方面,建立就业信息公共平台,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消除帶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就业政策。在法律保障方面,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保障建设,切实保护好农民工就业的权利。在资金投入方面,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引导扶持农民从事以技术为主导、高资本投入的新型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样可以减少农村低端劳动力的供给,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减压。
4.2 加强职业教育及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培训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由专业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制定的职业技术培训;二是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和个人爱好,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扩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渠道。通过培训使农民工提升职业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收入得到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对于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与指导,促进其就业的稳定性。
4.3 营造平等共享的城市文化氛围,消除社会歧视现象 加大社会宣传与教育力度,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宣传,农民工以实际行动重新定义农民工群体,城市居民以理性眼光看待农民工群体,努力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与排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鼓励他们多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平日里社区也可以组织联谊会等活动形式,加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互动、娱乐,为打造出全社会重视、关心并支持农民工就业的良好氛围而做出努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可以增强农民工城市归属感。
4.4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农民工权益 具体表现为:尽快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益。建议有实力的地方和企业可以为农民工提供低租金住房,改善居住环境。开展工伤保险全面覆盖行动,保证农民工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在农民工群体中宣传劳动法知识,社会及时曝光并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确保企业单位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不会非法开除农民工导致失业。
参考文献
[1]苏群,刘华.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J]. 农村经济问题,2003(4):30-43.
[2] 王文信,徐云. 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对安徽阜阳农村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8(1):85-90.
[3] 员金松.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途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3(10):70-72.
[4] 张少春. 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促进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3):29-30.
[5] 荣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2(14):136-137.
[6] 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J].社会学研究,2003(1):1-11.
[7] 朱宇.新生代农民工:特征、问题与对策[J].人口研究,2010(3):10-12.
[8] 于雁洁. 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J]. 商业时代,2010(25):10-12.
[9] 田学辉,秦俊武.我国农民就业歧视问题文献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09(11):21-22.
[10] 柯慧飞. 区域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11] 梁雄军,林云,邵丹萍.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浙、闽、津三地外来务工者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