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朱晓林
[摘要]文章在总结欧美高校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对策:建立政府、民间机构和高校三方合作的环境教育组织模式,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体系,实施和完善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制度。
[关键词]欧美高校 环境教育 经验与启示
[作者简介]刘丽(1977- ),女,辽宁鞍山人,辽宁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环境教育;朱晓林(1971- ),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环境教育。(辽宁 鞍山 11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项目编号:201208210281)和2012年度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2012-1-1)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00-02
对于环境教育的起源,至今学术界仍说法不一,但无可争议的是环境教育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逐渐走进人们视野。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和模式的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这直接导致了在环境教育实现形式上的差异,不管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或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习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先进经验,成为促进我国环境教育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国民环境素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宏伟目标的有效举措。
目前笔者借助于在欧洲波罗的海大学联盟做环境管理博士后项目的机会,深入全面地调查了解了欧美国家各高校在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实际做法及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环境教育的發展思路和对策。
一、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
1.环境教育的萌芽阶段。1962年,雷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对人类“征服自然”的目标提出质疑,开启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新纪元。尽管这本书备受争议,还受到了与之利害相关的生产部门的抨击,但它标志着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也启蒙了人类环境意识,环境教育也进入了萌芽阶段。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所签署的《斯德哥尔摩宣言》首次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问题,既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利益”,并明确界定了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以培养人们环境意识及其相关问题为目标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环境知识、态度、动机、承诺,以及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阻止新环境问题出现的各种技术方法。自此,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环境教育也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全民范围内广泛普及。
2.环境教育的全面普及阶段。随着以“可持续发展”为使命的各种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各个国家围绕着“环境保护”进行了大量的立法活动,这些立法的颁布不仅在制度上为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也为环境教育的广泛推广和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美国为例,有1964年的《荒野法》、1965年的《固体废弃物处置法案》和《空气清洁法案》,1966年的《人类保护法》、1970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案》等。这些法案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激发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热情,进而掀起了一系列环境运动。其中,宣讲会成为校园环境运动的主要形式。1970年4月22日,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在高校招募了大量的自愿者,举行了主题为“地球日”的宣讲会,吸引了1500所高校、近2000万人参加。尽管这些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但真正使环境教育走上制度化轨道的是来自于美国科学教师协会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非常悲观地指出由于环境教育项目的匮乏,美国未来的国民教育将失去意义。这份研究报告得到了尼克松总统的高度重视,并于1970年10月颁布了《环境教育法案》,明确规定国民教育体系中环境教育的法律地位。1971年成立了国家环境教育协会,后更名为北美环境教育协会,环境教育杂志也如期出版,与此同时,环境教育协调员遍布各州教育系统,出版社也开始发行环境教育方面的资料和教材。自此,美国的环境教育全方位展开。
3.环境教育的整合与优化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的环境运动和相关立法的颁布,为环境教育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良好基础。各国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等在环境教育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目前,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数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在内的边缘学科,成为欧美各大高校的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的内容也逐渐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整合和优化。
二、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经验
1.政府、民间机构和高校“三位一体”的组织模式。首先是政府主导。欧美各国政府在立法和制度设计上十分重视环境教育。美国1970年颁布了《环境教育法案》;瑞典早在20世纪初期颁布的《1919国家学校计划》中就提及自然和动物保护的要求,1985年的《教育法》又明确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对环境负责,并树立全球环境观。”其次是民间机构的积极推动。目前,民间环保组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团体,成为政府的重要补充。1971年加拿大发起成立了“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并在很多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致力于反对捕鲸、反对核试验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此外,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WWFN)等,以“绿色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生态保护”作为行动目标,在推进民间乃至官方的环境教育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是高校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执行。高校作为宣传和传播环境知识和意识的主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教育的效果和质量。美国高校高度重视环境教育课程,不仅将其作为通识课程加以普及,而且非常重视学生环境技能的培养,有数据显示,78%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独立的环境研究项目,65%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社区环境服务项目。可见,这种由政府主导、民间机构推动和高校贯彻执行的“三位一体”环境教育组织模式,有效地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
2.科学系统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环境教育在欧美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配合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在此,笔者以欧洲波罗的海大学联盟为例。波罗的海大学联盟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四个方面构成,其中基础课程以通识教育为主,包括“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科学”两门课程;专业课程涉及学科较广,有“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农业”“水资源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和产品设计”等很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选课;社会实践包括航海计划、贫困调研等项目;科学研究围绕着环境问题展开,并转化为课程内容与学生分享,目前研究成果包括环境管理系列丛书、年度研究报告等。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该课程体系中还设有“教师培训和提升计划”,旨在为任课教师提供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的培训和信息,以保证师资素质满足教学需要。
3.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新颖多样的学习形式。欧美高校的环境教育的学习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服务型学习、远程学习和户外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充分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1)服务型学习是一种包括计划、行动和反馈三个环节的实验学习形式。这种学习方式首先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的机会和项目,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最后组织交流会,分享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并对所学技能和相关课程进行优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2)远程学习的鼻祖是英国的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它从高校、科研机构、社区和各种环保组织招募教师,通过远程教学软件,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学习过程。(3)户外学习形式是目前欧美高校普遍应用的教学方式。例如波罗的海大学联盟开设了航海课程,学员在自助航海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每一个停靠站的生态环境问题,经过调查思考,最终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完成该课程的考核。西班牙的户外教学形式不仅应用到高等教育中,在其初級教育和中级教育阶段也应用甚广。
三、中国环境教育的出路与对策
与欧美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首次提出在高校中开展环境教育,同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教育委员会成立,环境教育在高等院校中逐渐展开。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政府与民众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不足、师资力量较弱、教学方法单一、地区失衡等。因此,我们急需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环境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环境教育的组织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的环境教育。
1.建立政府主导、民间协助、高校执行的“立体化”环境教育组织模式。环境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见,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而不能仅仅将其寄托于高校。高校只是实施的平台和场所,政府的主导和民间组织的协作是环境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并给予必要的制度支持,加大对环境教育的投入;民间环保组织在推动环境运动、激发人们环境意识和普及环境知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协助作用;高校作为环境教育的执行平台,应在环境教育课程设置、内容传授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将环境教育从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方面加以实现。
2.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体系。尽管环境教育是一个国际化问题,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国情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差异。例如,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重点是普及环境知识和技能,而发展中国家的重点却是培养全民环境意识和道德,并传授环境知识和技能。所以,环境教育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国际经验,我国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科学地设计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体系,从而保证环境教育的有效性。
3.实施和完善环境教育师资的培训制度。由于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目前仍未建立起高素质环境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从事环境教育的大部分教师缺乏系统和正式的环境知识和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教育的质量。与此同时,当今的环境教育已经发展为跨学科的系统工程,要求教师不仅能够讲授环境教育的知识,而且还能为社会环境和伦理环境的建设提供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因此,实施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制度,提高环境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阿拉坦其其格.美国高校环境保护教育有新招[J].教育与职业,2010(8).
[2]付建明,蒋洁蕾.二战后瑞典环境教育的架构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1).
[3]廖晓平,孙欢.环境教育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4]Alec M.Bodzin,Beth Shiner Klein,Starlin Weaver.The Inclus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acher education[M].Berlin:Springer Netherlands,2010.
[5]Hall S.Peace and freedom:The civil rights and antiwar movements of the 1960s[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5.
[6]Rome A.Give Earth a chance: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and the sixties[J].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2003(2).
[7]Soren Breiting,Per Wickenberg.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weden and Denmark[J].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