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4-04-29 19:11韩昭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2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问题对策

韩昭静

摘要:虽然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阅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语文阅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80

自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课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就语文教学来说,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本与教师、学生间的距离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动(脑、口、手)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这些“课改”成果着实令人欣喜,但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醒。

一、重“创新”轻基础

“课改”实验以来,语文课堂同其他学科课堂一样,“创新思维”成了课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在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上。不管学生在课前学习基础(生字词是否认熟了,句子是否读通了,对课文内容是否有了初步理解)如何,不管有无必要,教师都急于“闪亮登场”,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

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的做法应是:在扎实基础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在发展思维的过程中,巩固基础,形成能力。在课堂中,学生个性的张扬、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寓于语言文字学习之中,或者说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对语言文字的体悟、理解。

二、过分强调课堂形式,忽视“主体”的独立学习

为了创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有许多语文课就追求学生的课堂活动,活动的样式五花八门,小组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模拟采访等等。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有许多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只是看表演,并未独立思考,真正参与学习。如《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让学生演课本剧,而学生套用影视中“搞笑”的噱头话,套用流行的广告语,实质是挂着文本这一“羊头”卖起了“狗肉”。演出的学生晕乎乎地只知道演,其他的学生醉乎乎地只知道看。大家都是为了“好玩”,这种哗众取宠的方式显然是对新课程、新教法的歪曲!

其实,新课标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并不是要让学生吃“大锅饭”,而是要让学生在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注意吸取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三、朗读注重形式,轻视体验

应该说,一节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不能算是好课,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只有读书也是不妥的。现在的语文课中,要么是教师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朗读,有齐读、有自读、有分组读等等,虽然形式多样,但是教师指导不到位,收效甚微。要么是“问题成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学生在读的时候一心想的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而没有真正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轨迹,我们在读时也要用心去体会、理解、欣赏,而不是一味支离破碎地理解。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但要注重学生个人整体的体验、感受。余秋雨在《阅读建议》中指出“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千篇一律的理解赏析。

四、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分组讨论”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许多教师也寻找出了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途径,就是课堂讨论,不管“大事小事”,不管有无必要,都要分小组合作讨论一番,美其名曰是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诸多教学行为让我们感到,在不少教师心中,“分组讨论”就是进行探究性学习。新课标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课堂呈现出多样化的学习格局:除“接受性”学习活动外,多采取合作交流、研究探讨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活化课堂、活跃学生思维之目的,但要切忌“装模作样”。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有目的、分步骤地进行合作、探究。

五、课堂讨论的自由化、形式化

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后,课堂上更加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教师讲得越来越少,学生动得越来越多,讨论就是其中之一。讨论可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假讨论”越来越多,课堂讨论只是流于形式,表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对教学无用。

其实,讨论是一种很好的互相学习的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安排好讨论的形式,两人一组或几人一组,安排一个人记录讨论的要点,让每个学生都要参与,都要针对这一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点。笔者认为,正确的讨论实施应做到以下几点:1. 精用讨论,该讨论的则讨论,不该讨论的千万不要粗糙滥用。2. 充足的时间,既然让学生讨论,就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以发挥讨论的实效。3. 教师要注意巡视引导,以避免讨论变成借机闲谈。

六、重问题解答,轻学生质疑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备课,设计问题,试图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新课标倡导“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在自己阅读、学习、思考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感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有时候,我们只是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会忘记问一句:“在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就会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熄灭在对教师问题解答的深渊里。新课标要求我们“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要一问再问,而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在于“导”,即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问题怎样去解决,这样学生就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七、“课堂评价”一味叫好

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让他们产生回答问题的恐惧感,教师煞费苦心,不论谁举手回答,总是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你回答的真好”,“你很会动脑筋,见解独特。”“你说得有道理!“你的理解虽然不够恰当,但你敢说,值得表扬!”……见解怎么独特,这独特之见是否“空穴来风”?为什么只是有道理,理在何处?怎么不够恰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这些很重要的东西都被含糊其辞、哼哼哈哈的评价所掩盖,美其名曰“尊重主体”。学生失去了辨别力,失去了判断力,甚至于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地思考,也不考虑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未知处)、恰当的引导(经启发,可自解未知处)、正确的指导(需勘误纠偏处),否则,如果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不加以明确,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给予纠正,学生就會误解为得到了教师的认可,这岂不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八、过分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忽视其他因素的改革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地轰轰烈烈,但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并没有改革,家长只是以作业的完成、成绩的优劣来评价自己的孩子,社会只是以学校升学人数的多少来品评学校。其实,家庭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培养环境,家长也是孩子的教师,许多习惯是受家庭影响的,如独立阅读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文明语言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价值观等等。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要展开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也要改变观念,接受大语文教育的观点,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己的潜能。

“课改”并非“换汤不换药”。我们有责任继承体现民族语文教育特色的精华,但是我们也要改掉那些不利于培养语文综合素养,与学生生活实际、能力水平相悖,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七中 551700)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