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雯
摘 要:从1949年艺术教育登上讲台时,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也随之走向繁荣。长期以来高原民族舞蹈一直是舞蹈研究者们热衷的重点。其中对于“一顺边”这一动律的成因探究,也已有不少的文献中集中的讨论了这一文化特点的底蕴,但大多是以各个民族舞蹈为独立的题材来研究,而并未以“高原民族”论文为一个整体的单立课程来探究舞蹈动律的成因。本文试图经过文献调查和实践参与舞蹈总结,针对现今我国西部高原地区独有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及历史信仰来整体性的进行分析,对于“一顺边”这一高原民族的独有的动律,它产生于民族基层部落的生活与环境,符合民族地区的历史发展条件。从藏、羌、彝、苗、傣多个民族中总结出“一顺边”动律成因的主要条件。高原民族的舞蹈文化底蕴,是需要舞蹈工作者们共同去认识和保护的,而“一顺边”更是具有高原特色的舞姿动律,因此是需要传承和升华的。
关键词:一顺边;高原民族农牧文化;动律成因;文化保护
第一章
西部高原民族的“一顺边”舞姿动律的自然成因
1 :地理环境外部影响
“一顺边的美,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融入在各种民间舞蹈的动律和舞姿之中,形成别致的舞蹈美。”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宗教信仰、服饰等都能挖掘出动律成因的开拓点。”
1.青藏高原的藏族生活在海拔平均6000的高原上,长年积雪过膝,人们在雪地中行走会很吃力,一脚踏进雪中就很难轻松的再迈另一只脚,每踏出一步都很艰难,只有采用“一顺边”,手脚同边摆动才会减少身体与积雪的阻力,因此使得藏族人在舞蹈中都是下身坐胯沉稳,上身松弛前倾与屈伸同步运动。高原高海拔气候温差大,人们在清晨一般长袍裹身到了中午烈日高照之时,便取两边的长袖系到自己的腰上,方便勞作,藏族人民具有代表性的水袖舞就突出了“一顺边”的特点,水袖一般长于手臂一米左右,在舞蹈中是不好控制的,只有顺着身体的动律才能使他随之摆动,脚下的步伐与水袖和长袍同时一顺边的运动使藏族舞别具特点。
2.古羌支系之一现居住在四川阿坝的羌族人,这里多是高山或者半山地,峭壁崎岖弯路狭窄,人们往往在山壁中穿沿时,为了自身的安全都会侧身靠壁行走,小心翼翼怕出现侧滑的情况,从而形成了“一顺边”行走的动作。古代羌族人是一个极其好战的民族,外来侵略很频繁,为了防止迫害,他们大多居住在高高的碉楼中易守难攻,这样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还保存了一些下来。长期在独角楼梯中行走练就了脚步的开、关灵活,形成了侧身同脚的动律。羌族最有特点的是侧身同边顶跨和上身拧转胯,都表现了羌族女性的端庄柔美,以及对男性的腼腆爱慕表达。通过对羌族的生活情趣和民俗习性的把握,融合舞蹈的前后旁同边顶跨、侧身小腿划圈顶跨、筛胯和转胯等动作,完美的构成了浪漫优美的羌族舞蹈,常说羌族舞蹈就是羌族人民对劳作的真实写照,①“舞蹈中男女左脚跪地同体身转动就如在家里围坐搓玉粒;拉起衣衫角、转动胯部就如在稻场里筛谷子;身体做模摆律形态就如农田中的农作物随风摆动……”《依娜麦达》通过男女的对舞完全体现出了羌族农作的“一顺边”胴体特点。羌族舞蹈手臂动作偏少,人们在行走于高山峭壁中运送生活物资时都是靠背来完成,因此束缚了人的手臂,使腿部和胯部的韵律灵活多变。女性舞蹈多以服饰和刺绣为引切入点,长衣身后都有一条镶串珠的长飘带,舞蹈中绸带随之飘荡,形成身、手、脚、带“一顺边”的典型美,真是别有一番韵味。在羌族人有盛会节日时,会和藏族一样跳“锅庄”,他们的锅庄大多手拉手跳,一种齐心的美,一顺边的起舞,不失庄严。羌族舞蹈中也有受宗教信仰压迫的“莫恩纳莎”,“释比”祭祀传承以舞事神,男子手握羊皮大鼓翻身转跳,手脚同步协作敲打,舞蹈中透露出沉稳、粗犷大气。
群山环绕的平谷傣族人家,四季如春,舞蹈静雅安详符合当地环境的特点。虽然处在河谷地区,但是傣族也有着高原民族的“一顺边”动态。在山路小坡地中背水行走、在田地里挑谷、扬场时,就会为了使身体协调,减轻压力而形成“一顺边”的倒,傣族人筛谷子不是利用风车,而是双手持大竹篾,用扇风的方法筛选,左手高举坐胯高抬,用力扇风胯随手方向滑下转动,两边反复不自然间形成。傣族很信奉图腾崇拜,孔雀、大象是他们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模拟对象,只有“一顺边”的手臂前后轻抚摆动配合脚下全脚平稳的行走才能表现象与雀的完美结合,体现出稳重端庄但又不失柔美灵动的韵律。舞蹈《水》②“通过对傣族妇女汲水、洗发、戏水的画面片断来反映现实的生活”,在红色的霞光中出现一道提篮的身影,“一顺边”融合“三道弯”的舞姿直接突出了傣族女性的魅力,跪于地面洗、甩头利用的一顺边的动律左右甩动,让那乌黑的头发在摆动中轻软的闪光,随着音乐的节奏,舞者跳起舞蹈,时而“之字步低展翅”,时而旁勾脚旁展翅”,举手投足间都透露出“一顺边”的傣家风姿,舞蹈结尾少女挑着水罐悠闲雅致的走出光影,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倩影。
2 :生活劳动的内部因素
从原始的狩猎舞蹈到祭祀舞蹈再到劳动舞蹈,形成如今的情感舞蹈,这就是一个内在的生存劳作过程。“一顺边”动律就是现实生活现象的另一种再现,人们通过劳动形成这种省力、危险系数低的动作。羌族人在筛麦子时,手拿大筛筐,上面盛着大麦,这样的劳作时很吃力的,人们为了减轻负担就让跨腰部分跟随着筛子的运转一起活动,这样人们发现轻松了很多也形成“一顺边”的动律。高原民族多在山地上居住,上山下山背水很不方便,上山时背着满满的水,脚掌踩地身体会随之一侧移重心,手臂也微微摆动一侧,形成“一顺边”体态,即减轻压力也能处于平衡。下山时,坡度往往都会很陡峭,如果正常式的走下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有一脚踩下身体一侧控制住重心,平稳后再接着往下下坡。在很多高原民族中男女对舞就会展现出风韵十足的“一顺边”舞姿,比如彝族的“披毡舞”“阿细跳月”等,左右摆跨、转身节奏明快的“一顺边”美。
第二章
“一顺边”动律的特征发展
1 :“一顺边”动律的具体含义
③“一顺边通常是指手和脚的动作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儿”,俗话称为“顺拐”。但在舞蹈所称的“一顺边”却不同于人们生活中手足无措时的“顺拐”,而是反映高原生活劳动的艺术升华。”其实也不只局限于手脚的同出一侧,跨与手、头与跨、跨与脚……类型很丰富,民族缤纷、舞蹈形式当然也不会单一,“一顺边”是高原神秘色彩的一道独有亮点。
2 :“一顺边”动律的五种类型
1.波浪式:舞蹈过程中手臂与下身(跨、腿)同时向一侧摆动,左右幅度较大,如:藏族的“果日谐”、彝族的“阿细跳月”。
2.胴体转动式:主要是肩与跨的中段部分为主,顺边带动手臂一起摆动,下身脚下带动跨移动。如:羌族的“莎朗”;朝鲜的“鹤步”
3.钟摆式:顾名思义就像大笨钟的摆锤一样左右上下轻轻摆动,腰部幅度偏小,上身几乎不动只有头会有小小的微动。
4.S型三道弯式:身体一侧有手臂、胸、跨脚形成的三道弯,动律缓慢柔和,动作平稳变换过程轻柔。如:傣族”“孔雀舞”,极具代表性,女性的身姿完全展露。
5.弧形、直线交织式:主要以腰部主动,身体经过弧线或者侧身直线体态成“一顺边”的美。热:塔吉克族的“恰甫苏孜”,蒙族的“柔臂舞”。
第三章
“一顺边”动律的诸多影响
1 :“一顺边”动律对西部高原民族舞蹈的积极影响
“一顺边”舞姿可称为高原舞蹈的原始动律,高原舞蹈的开拓点。多民族多元化的交融形成农牧文化下独有的动律特征,它以其独特的形象给其他民族展示了高原地区浓郁的舞蹈文化,“一顺边”正是精准的体现出高原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用肢体的动律反映出人类在这片美丽的高原中是如何的生活,劳作,休闲……它是高原舞蹈形成的根基点。劳动就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一顺边”舞姿就来源于人类的生活,那么在高原舞蹈中那也是不可缺少的,是象征、是亮点、是标志。
神秘的宗教文化下形成的动律,有着佛教的射影,折射出高原的信仰,虔诚真恳,舞蹈中有着神秘的风韵。农牧文化将其高原民族融合起来,相互交流共同创造,一顺边舞姿是高原民族共有的舞蹈特点体态,民族的融合从而体现完整,动律的多变化也促使高原舞蹈更有挖掘的潜质,是很多的艺术探究者不断的研究发表。
2:西部高原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舞蹈根源。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历史文化也随着发展而不断的被挖掘。现今的中国高原民族舞蹈已经在民族舞蹈坛有了显著的地位。各类舞蹈工作研究者们深入民族生活,进行不断的发掘、整理、存档、发展来加以丰富我们民族舞蹈文化。在四川的汶川县,当地的学校中都采取用羌族舞蹈的形式来演绎广播体操,一种民俗风味极强的舞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动作简单明快但是同样突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比之枯燥无味的体操学生们更多接受舞蹈的方式,这样提高了精神集中力也是我们的民族舞蹈文化得以传承。西部民族舞蹈用它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高原的魅力,文字或许可以思索,图片或许可以观看,音乐或许可以倾听,但是只有舞蹈可以感受,不分国界、民族的让世界感受到它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它民族的热情,感受到它的发展和改变,感受到它艺术的魅力。
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经济科技变迁、推崇时尚的社会风习下,我们无比珍贵的民族舞蹈文化正在被不断的冲蚀着,我们需要抵制住压力与侵蚀,用最大的努力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高原舞蹈就是一块你需要慢慢挖掘的宝玉,我们要用更大的平台去展示我们的自己的瑰宝,让民族舞蹈文化得到更广大外界的关注。呼吁广大的人群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认知性,推动民族舞蹈文化更顺利的发展,不可断送了民族的艺术,因为只有民族自身传统文化才是我们自己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稳脚步的基点。
结语
了解西部高原地區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及历史信仰,对当地舞蹈文化所造成的影响。探究民族生产方式及生活习性、服饰对舞姿动作形成的重要的因素。以及族属的文化战争、先祖的传承因素对其“一顺边”成因的深沉探索。让舞蹈工作者们更好的认识和保护这类历史舞蹈文化,在研究、创作相关民间舞蹈时能够保持民族舞蹈美的独有特征。(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薛首中 马义娟 中国四大高原民歌的地理环境研究http://www.docin.com/p-499216720.html
[2]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作者:罗雄岩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出版时间:2001.1第一版 2011.1第8次印刷
[3]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作者:纪兰慰,邱久荣 出版社:中央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8-1 版次:1
[4]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形成和特征初探》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二二卷第十期 作者:孙可
[5] 《民族艺术》 1989年04期《民族舞蹈与民族服装》 作者:陈建华
[6] 罗岚 土家族摆手舞风格特征和成因简析http://www.docin.com/p-253146637.html&endPro=true
[7] 孙晓燕 浅析“三道弯”在民间舞蹈中不同的动态特征http://www.docin.com/p-254386527.html&endPro=true
注解
① 百度文库
② 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 作者:黄明珠
③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 作者:纪兰慰 邱久荣